【每日推荐】康璨 油画作品专辑
发起人:黄桷坪国际艺术网  回复数:0   浏览数:2062   最后更新:2010/11/03 12:54:33 by 黄桷坪国际艺术网
[楼主] ba-ba-ba 2010-11-03 12:54:33
文章来源: 真艺术网

赖香伶馆长主持致辞

欢迎大家今天齐集一堂来参加我们这次最新的展览《日以继夜,或美术馆可为之若干事》所举办的特别项目“艺术夜生活”的首场活动,我们请到了策展人侯瀚如与几位参展艺术家来进行一个对话,由此得以让大家更深入地来了解这次的展览以及相关艺术创作背后的内容。“艺术夜生活”是此次展览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了27场电影欣赏与18场讲座、对话、工作坊、表演等夜间活动,从本周起至今年12月底的每周五至周日晚间展开,其中参与展映的影片是由9位参展艺术家各自挑选出的三部影片组成。这些影片都是对这些艺术家的创作或为人多少有一定影响或启发的,影片展映的空间就是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二楼展厅,其实这里的室内装饰也即参展艺术家之一、来自韩国的崔正化的作品《奇珍异宝陈列室》。白天在这里放映的是来自另一位参展艺术家山姆·萨摩尔的三部艺术影片。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可以经常来参加我们的“艺术夜生活”。接下来,我就把时间留给侯瀚如与艺术家们。有请瀚如。

侯瀚如发言

今天晚上我们来办这小小的座谈,是个挺好的交流机会。《日以继夜》的展览请我来做策划,本身出发点并不是很简单的在一个新的美术馆做好看的展览;而是在她新开的时候,就建立起特殊的、有创意的一个体系,并把与各种文化艺术机构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与上海当代文化界的联系丰富起来。大家都知道上海白天热闹,但晚上更热闹,有吃有喝有玩,但似乎有意思的文化活动并不多。借美术馆新创立的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展览、活动,探讨美术馆的功能,并把这些功能尽可能地扩展到展出之外,来做一个可以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

所以我就想到,是不是建议美术馆将初定的单纯展览扩充到一个从白天延续到晚上都在发生活动的事件,这个事件由所谓“夜校”和一个“电影节”两部分组成,从而搭建起一个夜间文化交流的平台。所谓“夜校”,并非那种正式的、有老师一本正经上课的成人教育学校之类,而是邀请本地现有的一些从事各自专门领域、研究,在文化艺术方面和教育方面有一定想法、行动的机构,使得原来比较分散的这些组织集中起来、得以更有力地来发声。很感谢外滩美术馆帮助我联系了上海的六家不同的组织,他们是:《艺术世界》杂志、《艺术当代》杂志、上海本地年轻的影像教育和研究机构“瑞象馆”、专注于声音艺术的“开放媒体工作室”、中法合作的“习艺堂”及中英合作的“规则之外”工作坊。这些组织的活动非常丰富,其中不仅有讲座类的学术性比较强的活动,同时也有很活跃的表演、舞蹈类活动。

这次参展的艺术家,也不再是很简单地带来或创作一件作品,而是通过他们作为一个创意的个人,去把自己的生活通过这次创作得以更加强化地发展。所以这次参展的所有作品,都是艺术家到上海来居驻一段时间后专为这个展览进行创作的。这个过程也使得艺术家作为一个个体,与其所在周围空间、上海丰富的生活氛围来进行亲近的交流,从而很自然地发生艺术创作。那么通过今晚的对话,也希望可以帮助在座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艺术家,听他们讲通过这段经历如何来影响到他们的艺术创作。

另一方面就是电影的展映。我想到,毕竟大家现在都习惯在家通过电视、电脑来看电影。但我认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是需要通过在电影院里放映,(来传达一个完整的艺术信息);不仅仅是因为电影院的影像质量和音响效果更好,而是电影院创造出了一个公共空间,一种文化的共融,一类特殊的文化共同体。而这在我们这个时代正越来越减少。特别是非商业性的电影,看的机会非常少。那美术馆能不能作为公共空间的代表,也是通过影片放映的方式增加了一种公众了解艺术家的途径,因为所有展映影片均是不论从艺术创作或当代性等方面都对艺术家产生了特别的影响,并由此更多地来了解每个艺术家具有思想的艺术创作,特别是他们艺术创作的来源与敏感性。

我讲的够多了。现在大屏幕上在放的PPT是这些艺术家在过去做的艺术作品,让大家可以对艺术家的整体工作有个大概的印象,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艺术家未来创作的艺术计划。现在我们就请这些艺术家来对话,但因为有部分艺术家来上海后有了各自的一些安排,所以今天到场的只有四位;这样的话我们就更集中一点,方便展开讨论。其实这次来的艺术家都多少融入了上海当地的当代文化界,与之互动。比如山姆·萨摩尔就请了上海当地的演员来参与他的影片摄制,今天其中两位年轻演员也到场了。好,那就请这几位“幸存者”上台。(笑,艺术家陆续就座)

对话开始

侯瀚如

先按顺序介绍一下台上的艺术家,从我身边开始:来自韩国的崔正化、来自台湾的涂维政、来自里斯本的彼得罗·加布里塔·莱斯、来自纽约的山姆·萨摩尔及他这次采用的一名上海演员Jacky。我想先问个问题来引出讨论:这些艺术家都为这次展览做了特别的作品,这次来上海是否有些什么特别的感受?此次创作与你们过往创作之间的关系?先由崔正化开始。

崔正化

“Your Heart is my art”(你的心即我的艺术)。我到过首尔、东京、雅加达、曼谷等城市,但都不曾有过倒时差的问题,因为这些城市都在同一时区里。但上海不同。我对亚洲城市共有特点的感受是:

华丽而琐细(Dazzling insignificant)

精致的粗糙(Magnificently loose)

寂静的喧闹(Sound tracks noise)

我有一个给大家的问题,“Art is yours or mine?”(到底艺术是属于你的还是属于我的?)

涂维政

我从这次参展的作品之一:“电影前史展览室——从影像玩具到投影机的历史”说起,也叫“影像博物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历史元素组合起来,形成了其特定的意义,同时也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对我在上海期间这段生活的一个真实记录。这件作品与我过去作品一样,都是对体制运作的一种发问,尤指支持权力的机制运作。我过去在一些当代艺术馆、美术馆展出的作品也都涉及这一话题的讨论,并进一步思考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角色代表了机制操作中怎样的一部分?此次侯瀚如策展的讨论点也是美术馆可能会做什么,那我也把一样的问题拿过来问自己:艺术家的可能性是什么?我对艺术家这些功能性的想象是什么?这个作品叫“影像博物馆”,其实在作品背后隐藏了很重要的一点,即我们的身体;作品与身体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总的来说,位于二楼的“影像博物馆”是关于头脑,包括我们对博物馆的一些僵化的概念,将其布置得很有历史感;三楼是关于身体与城市产生人文式按摩的经验;四楼是一组光与声音的装置;五楼“影像银行——环境切片寻宝游戏”旨在改变观众参观美术馆的形式,即在他们走出美术馆后,依然可以通过参与到某些互动活动的形式来改变对美术馆的观看角度或者说方式。能有这次的展览机会我非常珍惜,她在我的生命中带来了两个重生的意义,一是我新的另一创作的开始,二是我老婆在上海怀孕了。所以感谢外滩美术馆给了我一个小孩,谢谢。

彼得罗·加布里塔·莱斯

我假设今天在座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艺术家,所以我稍微安心了点、打消了来之前怀着的某种顾虑,畅然释怀了。这次来参展很不容易,甚至有很多随机发挥的偶然因素。是我的经历、我对当时当刻的情况或客观、或主观的把握都发挥出来创作了这件作品。而这些因素,如果单纯用来概括一个人与其所处历史之间的关系,或这个人对其所处城市的历史感的认知,都是很难做的准确的。我这次的创作是与上海这座城市有关系,但要说她是关于上海,毋宁说她成为了上海的一部分。创作过程中,我碰到了从未经历的一些状况,遇见了些从没遇见过的人,身处于一种从未涉足过的社会背景。而这些都是经历,对于不论作为个人或艺术家的我来说可算是一个实验,我也可以将这新的创作带到上海之外,带到我未来的作品与未来的展示空间中。作品的名字是“里-外”,被称作所谓“双胞胎”作品,作品的主旨并非要强调上海这座城市在我作品中的重要性。从其创作、布置到完成得力于我在里斯本的一些助手、朋友,以及外滩美术馆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期间有很多状况、问题需要解决,但时空相隔,我们通过诸如电话、邮件等非常不直接的联系方式及彼此间充分的想象力达成了如今理想的结果。我与美术馆工作人员的合作堪称完美,是一次非常美丽的机缘,她赋予了一种可能性,让记忆集成不同的感觉(diverse sensations),并留下来随我继续旅行;这段记忆是我最珍视的收获。
[沙发:1楼] guest 2010-11-09 14:31:46
山姆•萨摩尔

我想请各位先回答一下刚才莱斯先生提出的问题:在座有多少是艺术家,请举手示意?(没人举手);那请不是艺术家的举手?(绝大多数)

轮到我最后一个发言,挺好的,因为之前的发言人说的内容都成为可参考的资料。我从今年五六月份开始在这里待了六周,内容是以上海为题材拍摄一部影片,并邀请上海当地的演员来参与合作,其中有两位今天也到场了。这是一段非常深刻的经验,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的机会。不论是我事先自己进行的一些调查,还是到了这里之后融入城市所得到的体验,对我而言都是从来没有过的全新的生活。

我的创作经历是写剧本和拍片子,并从准备阶段就得知崔正化要为这个放映空间进行创作,所以当时就想了很多点子,并在来上海之前就设想具体如何来配合,当然还有片子怎么拍、故事怎么写。到了上海后,我天天读报、看电视,以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个城市。同时,找到一个相当优秀的本地摄制组,他们有非常专业的剧务、选角、摄影、音像处理等工作人员,我记得一共有50多人。工作当然非常辛苦,有点挑战大伙儿的极限,仅演员就每天工作14小时左右。虽然辛苦,但回头看确是很丰富的经历。我很感谢美术馆在各方面提供的帮助,也很珍惜这样的合作。影片就是合作的成果。

这次来上海,是不一样的季节,我看到了上海的变化。我住的酒店就在附近,和上次是同一家;但前两天我从酒店出来,选了和之前在这里住时不一样的方向,于是走到之前从没走过的路,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城市景观。我非常喜欢自己所住的区域,她充满了上海特有的喧闹,简陋的小居民区与周遭的高楼林立聚集一堂,这种开放真实的感觉让我联想到纽约,一种对城市怀有的幸福与快乐。影片讲述了三对住在上海的情侣分别在一天内发生的事。

Jacky

其实我压力很大。坐在这,我觉得挺出其不意的;来接这个电影,也挺出其不意的;所以我一直在出其不意当中。这次与萨默尔导演合作,拍摄过程中有很多的意想不到。影片主要是描述上海繁忙都市中人的很多感受,尤其是那种挣扎的感觉。我从拿到剧本到开拍都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样的人,总是不太明白,但我还是说服自己很挣扎地去拍;然后拍出来一看,哦,原来是这样的。
[板凳:2楼] guest 2010-11-09 14:34:17
现场提问
问题一:请问在座的艺术家们,为何推荐这些电影?

崔正化
因为这三部电影是我的老师。来看就是了。艺术是不需要解释的。

涂维政
策展人要我选三部电影,刚开始还选不出来,因为喜欢的电影太多了;后来我找与这次我的作品相关的,从创作思考上有某种表现形态或关注点相关的,于是选了这三部:《持摄影机的人》(Man with a movie camera by Dziga Veriov),《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by Orson Welles)和《摩登时代》(Modern Times by Charlie Chaplin)。有机会看过《持摄像机的人》的朋友应该会有印象,它是用摄影机象征了人的身体和城市的一天。我发现这种运用了蒙太奇手法、经过剪辑的纪录影片很能叙述这次展览的主题:“日以继夜”,从白天到晚上;尤其是白天,她象征着生产和身体的书写,然后再到晚上。选《摩登时代》是因为有历史的原因,那是1938年,查理•卓别林和片中的主演、他的第二任妻子正在热恋中,在上海待了一段时间。《公民凯恩》则是标志性地从报纸的视角去叙述出一个时代,一个美国现代城市崛起的时代,并戏剧性地说明了时代性的转折的概念。

彼得罗•加布里塔•莱斯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这个很经典的关于青蛙和蝎子的故事?话说有只青蛙正要过河,一只蝎子跑来请青蛙载他过河。青蛙不愿意,说:“你以为我傻啊?等游到河中间,你就会扎我,然后两个一起玩完。”蝎子继续恳求说:“你自己也说了,如果我扎了你,不光把你害了,我自己也逃不了呀。这么蠢的事情我干嘛要做呢?”青蛙想了一下,觉得有道理,就背着蝎子开始过河。游到一半的时候,蝎子猛的扎了青蛙一下。青蛙奋力挣扎着,怒声问蝎子:“你干嘛扎我?”蝎子说:“我也没办法,本能使然呀!”

通过这个小寓言,其实我想表达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是一个非常传统(原词是Classic,有经典的意思,这里暂译为传统)的人,也是一个非常传统(Classic)的艺术家。这种传统是我没办法去控制的,本能使然,天性如此。当我们回顾那些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像莎士比亚、但丁、托尔斯泰等人,以及那些好莱坞伟大不朽的影片,每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归根究底是在展现人性。而我挑选的影片《教父》三部曲与这些经典作品有着鲜明的共通点,即用极易感染人的很大众的方式来讲述那些从莎士比亚起就开始探讨的经典话题(Classic Issue):爱、背叛、野心、权力、毒品等等,一言以蔽之:七情六欲。所以我推荐这些影片的目的,不是因为它们对我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而是影片所表达的思想延续了我的为人、我作为艺术家的态度。影片运用经典行为的样式来表达依然是不专业的观点或概念,但正是这样,它也享有了我眼中的“光环”。(侯瀚如笑问:那你是不是教父?莱斯回答:不是,我是教父的导演科波拉。)

山姆•萨摩尔
我看到这本“艺术夜生活”的小护照,做得很好,非常喜欢;我浏览上面安排满满的活动,都不想回纽约了。我想参加所有这些活动,我想就在这里待整个晚上看电影。贯彻“日以继夜”这个展览理念,可能不仅是持续几个小时的电影放映,如果让这些影片展映更融入生活,那应该也利用白天的时间来放映,从而真正贯彻“24小时”的时间概念。对我来说生活中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大白天跑去影院看电影。

我的艺术创作的媒介是电影,而我挑选的三部影片:《迷魂记》(又称美人计,Vertigo by Alfred Hitchcock,希区柯克)、《假面》(Persona by Ingmar Bergman,伯格曼)和《轻蔑》(Le Mépris by Jean Luc Godard,戈达尔)对我影响很大,并会触发与我的一些私人时刻相关的记忆,有些是有意为之,有些则是潜意识的。对我来说,电影是最有力的表达媒介,她会揭露平时你不会去注意到的一些想法、欲望、语言,这些东西往往只会在你用心体会的时候才会出现。

戈达尔的《轻蔑》原文是法语。在对电影名称用不同语言进行翻译时,往往会无形中给不同国家的观众给带来一些想象的空间。这部电影关于欲望,非常有意思地表达对权力的控制及与权力的关系。影片讲述了一名电影导演在影片中拍电影的故事,让身为导演的我感同身受。《假面》的两位主角是心理医生与病人,随着影片发展,渐渐地谁是医生、谁是病人开始变得模糊,到底是谁要治愈谁的疑问发生。《迷魂记》的前半部分讲述一个正常的男人受雇跟踪一个看似疯狂的女人;但在影片结尾时,真正不正常的却是他,是他杀死了她,是他破坏了她的生活。这三部都是非常给力的影片,这也是我推荐的原因,他们对我很重要。

说到作为导演我与演员的关系,有时候需要演员来告诉我他们的想法。刚才Jacky说他从读剧本到开拍都不很清楚自己在演什么,其实有些时候我也不知道应该做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合作很重要,合作把每个人的想法根据经验来完善并实现,同时也是一个更好地理解我自己并最终达成影片拍摄效果的方式。拍摄过程中如何与演员合作?我也遇到过诸如语言不通等问题,但都想办法克服。我鼓励沟通的方式是让演员表达自身思想时加入自己的智慧、经验和才华。如果还有机会,我希望能再和这次的演员与摄制组合作。


提问二,崇真艺术网:
请问策展人侯瀚如,为何挑选这九位艺术家?由于外滩美术馆的场馆空间各楼层之间是可以互见,(因为大楼中庭是打通的,每个楼层都可以看到上下相邻楼层)这使得作品间看似有着互通性,由此某种程度上让艺术家的创作间有了某种交流。请问您是否事先就考虑会产生这样的联系?在座的艺术家们对这样的互通又有怎样的想法,会觉得是一种打扰、还是会为自己的创作增色?

侯瀚如
其实世界上艺术家很少,只有九个。(全场笑)这几乎是开玩笑,几乎也是真的。策划一个展览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语境里发生的一件事,这件事会为这个语境带来某种冲击或是有某种改变。当初我被香伶馆长请来谈这个计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这个地方,以及她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当时马上就想到了一些艺术家。刚才说世界上艺术家只有九个有点夸张,但适合这个展览的可选余地其实真的并不多。挑选艺术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其实也是一个过程。在考察期间,我不断了解这个房子的历史,以及她目前的状况、与上海这个城市的关系、与文化全球化的关系,包括相关的一些文化的意义与公共空间的课题。所以这个问题一句话说不清楚。当然这次选择的艺术家,可以说是大家稍微可能接受的,挑选艺术家的定位,第一是符合中国目前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当代艺术方面的观念。所以就考虑到她与当代消费文化、与亚洲城市的关系,她对新的消费社会的批判性考虑的必要性。还有比如公共空间的问题,她有种非常个人的对城市文化的免疫。还有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特点,针对外滩美术馆本身的一个历史所带出的一个文化记忆。文化在每个历史阶段都被政治势力操纵,那么艺术家通过他们各种各样的作品与想法抵制这种操作,重新唤起我们对文化意义的认识与重视。这些加起来,实际上首先考虑的并不是纯粹形式上的,而是非常政治上的、非常文化上的。接下来当然还要考虑到艺术上,哪种艺术适合、每个艺术家个人代表的语言、方式、图景,即如何呈现。这一两句话没办法说清楚。如果大家有机会看到未来出版的展览画册,其中有一篇我写的文章中稍微介绍了一下这个方面。

然后稍微说一下作品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当代艺术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特点,它是透过一个非常个人的很独特的声音来说出一个非常集体的状态,或者说不仅仅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多元的结构(Multity)。那么怎么具体地在语言上来阐释,我觉得今天的艺术已经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特别是现代主义那种假设的所谓的“自成一体”。艺术作品并不是跟世界没有关系,而是对世界的实现性与多元性的一个过程。所以我觉得一个展览如果真正是当代的,那她应该是反映这样一种辩证、互动的关系。同时我觉得,19世纪艺术家作为一个木乃伊式的一种崇拜,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他被转化为另外一种方式,不是说他作为个人好,而是被转化为一种更加复杂的综合。其实我在文章里也提到,这个展览从艺术家的选择方面要体现的是这种加工:个人的(singularity)与 多元体(Multity)之间的一种交集,艺术获得的意义的体现的方式。最后一点,实际上如果假设同意当代艺术应该是日常生活升华的体现,那她并不是与日常生活隔绝的。至于作品之间再如何具体地互相影响:我们以前以为盖很多墙就可以把声音隔开,但实际上有时候声音互相影响、光互相影响反而加强了每一个独立作品的一种能量。好,那现在就有请艺术家来说一下他们的“不高兴”。(全场笑)

崔正化
“Your heart is my art”(你的心就是我的艺术)

涂维政
我不知道要抱怨什么。不过刚开始要参加这个展览的时候,当我知道我的展览区域可能是2、3、4、5楼前厅的时候,并看了现场;刚开始是相当焦虑的。因为我从来没有在同一个展览里处理过展示空间有多处、但同时又要具备展示和通道的功能,这是相当大的考验。但是我觉得这次的呈现其实除了可以在各个楼层与其他艺术家一起展示、合作以外,如果没有这个主题的策展、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场域、环境、文化氛围还有在这里生活的经验,就不会有这次的作品,我想这个很重要。这些作品完全是依据这个空间、环境、历史和自己在这里生活的经验所共同集合的作品的创意。对我来讲,我更关心的是艺术家身为行动、思考者怎么在展览、作品中展现既有私有思想而且也兼具公共沟通的特色。所以这次的经验相当美好,不仅是观众参与了作品,和我共同来创作,而且包括馆长、策展人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提供一些很好的意见,美术馆的团队解决了我在思考、创作以外的一些实践、展示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对我来讲不晓得要抱怨什么。这整个展览的过程对我来讲是个很美好的经验。我很喜欢上海,我希望每一年都可以来做展览,说不定还可以多生几个小孩。(全场笑)

彼得罗•加布里塔•莱斯
实际上我有要抱怨的:这是一个美妙绝伦的展览,但我不明白为什么你们要把展期安排在这样一个阴雨连绵的季节,而不是在阳光明媚的夏天?针对提问,我想着重说一下“互动”(Interaction)这个关系。人只能是为了人而感动,当然我们可以讨论战略、策划、影响等等,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关系,与人相识、与人共处、与人交流。至于为什么来参加这个展览:我认识侯瀚如很多年了,我们进行过很多次的合作,熟得不得了。他叫我来,我连到底是个什么展览都不知道,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就是这么回事。我知道他所策划的展览,都很棒。仅是这次展览的标题“日以继夜”(By Day By Night)就是个很美的标题,像日本的俳剧一样。总而言之,他叫我来,我就来了,就是朋友一句话。之后我来到上海,策划准备,最终的成效让我很满意。之前说过,我是个很传统(Classic)的艺术家,我很高兴地看到这次展览里没有任何一件严格意义上的“互动”作品。每件作品、每个布展细节都很传统(Classical)。为什么?因为没有要你去按的按钮,没有要你去触摸的东西,所有的一切都让你用经典的方式来观赏艺术:默默凝视着深思(Contemplation),安静地看,思考,体会,这便是最理想的方式。按钮是给小孩子玩的,艺术是给成年人看的。

山姆•萨摩尔
我想之前我已经提过这部影片与这个放映空间的合作关系了。在好莱坞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人们对艺术家有种误读,认为他们都是自尊心很强、内心总是挣扎、饱受磨难的,他们总是与其他艺术家不断竞争、争风吃醋,希望出名。这种情况在我20多年的经验里,在别的展览时确实见到过,但在这次的展览没有。可能在物质世界里,并不是所有材料都很“合作”,有些素材会抵触,有阻力,有界限,有时候与这些材料的合作效果会很不好。这对艺术作品来说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我而言,每个物体都是由生命的,那我的电影来说,我的精神世界与这个室内装饰成的梦幻世界是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通过解决了很多技术问题才得以实现的。我要感谢崔正化,我们不断切磋、磨合想法、创意,精诚合作、互相帮助、积极地沟通对话,这些都对最终作品的完成很有帮助,其中甚至有很多即兴创作的成分。我们合作的内容抑或结构使得此次合作很顺利地完成。而合作的根基,恰是我们互相信任。我相信他,他也相信我。很多时候矛盾往往来自于双方要的东西不一样,你要这个,我要那个,结果当然不会好到哪儿去。比如我的艺术表现方式:电影,拍摄过程中作为导演和演员、工作人员互动、解决矛盾,最终是将最理想的协调后的成果呈现在电影里。具体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互相学习,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今,我意识到我的电影就像是我生命的解说,不论从什么角度来说,这次展览都是一段美好的经验。对于所有艺术家而言,我们都是努力把事情做成、做好。
[地板:3楼] guest 2010-11-15 00:27:41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