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rre Huyghe获得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10年当代艺术家奖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周春芽
我们可以把无限的敬意献给那些具有开拓性和天才属性的艺术作品和案例,但我们更应该如同尊敬天才一样尊敬我们自身的觉醒,艺术创作已经不是简单、孤立、偶然、互不相关的个体行为,而是在这个宏大的思想与艺术的世界中,共同创造、共同分享,也相互抗辩。
流动的空气
1977年,文革结束。在此之前, 整个中国文化是一个封闭的状态. 除了前苏联的艺术,国内绝大多数艺术家和民众对欧洲地区的艺术知之甚少。
1980年代中期, 我初次接触到英国艺术, 第一次看到英国水彩画代表人物,约瑟夫·威廉·透纳(Joseph Marroad William Turner)的作品。他的风景画非常细腻,充满情感。通常我们看到的西方艺术通常以油画为主要载体, 而我第一次看到的却是英国的水彩画。透纳对空气的描绘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所运用的水性材质及其创作语言所展现出的流动、透明和神秘的气质让人迷醉,体现了材料和质感所具有的一切美德,是一种中和、深厚的美,让人惊叹,也让我在古典的精深和深邃面前绝望—更同时让我惊喜的,是在他的作品中,我看见了和中国古典文人一样含蓄而幽雅的绅士风度,以及对大自然的深沉的情感,情感真挚,品格高贵。
1986年,我到德国去留学,在美术馆里面参观, 第一次见到了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作品。画面中错乱的面部造型,强烈的色彩对比,紧密而有秩序的构成感, 给我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英国的当代艺术作品。
可惜在那个年代,因为签证不方便, 没有机会亲自去到英国,未能亲自领略到更多的英国当代艺术在当时的发展情况。所以我对德国、法国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当代艺术了解相对要多一些。
但所有这一切并不妨碍我对英国艺术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 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人物肖像画, 非常刺激地进入了我的艺术视野中。当我1989年回到中国的时候,发现弗洛伊德写实的手法影响了当时很多中国年轻艺术家。在这之后的多年中,弗洛伊德的写实手法艺术对中国的艺术教育和年轻艺术家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2002年,当我路过法国巴黎时,参观了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在那个展览上,我认识了彼得·多伊格(PeterDoig)的作品。我所看到的那张风景画描绘的是风景中的雾气,让我回忆起了1980年代认识的英国水彩画家透纳的风景画。我认为这个展览对新绘画在欧洲的复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后来的几年,在中国绘画比较强势的成都,我在许多年轻艺术家的工作室里,发现了彼得·多伊格的画册。
马特•弗兰克- 嘭
在中国,从1990年代初开始,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具有独立思考、创作激情的高发时期。1990年代初,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在玻璃箱中的“母子分离”(Mother and Child Divided) 装置的出现,可以看出我们共同分享的这个艺术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的时代。今天,我们可以把无限的敬意献给那些具有开拓性和天才属性的艺术作品和案例,但我们更应该如同尊敬天才一样尊敬我们自身的觉醒,我们在尊重自身的前提下去理解、认可、欣赏我们的朋友—中国当代艺术在三十年的发展里程中,认识和交往了众多的国际朋友,或受他们的灵感方式启发,或分享了他们的思考成果,但我们的创作已经不是简单、孤立、偶然、互不相关的个体行为,而是在这个宏大的思想与艺术的世界中,共同创造、共同分享,也相互抗辩。今天以达明安·赫斯特为代表的英国当代艺术家,创作了一系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他们因此在中国也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这不单纯是中国当代艺术家被动的接受了其影响,事实上正是中国对英国案例的分析、论证,形成了国内对英国当代艺术的立体解读,达明安·赫斯特和他的朋友们应该为他们在中国被认可、被批评而感到高兴。
与此同时,在英国当代艺术的另外一个领域,伦敦著名的萨奇画廊 (The Saatchi Gallery),于2005年推出了“绘画的胜利”(‘The Triumph of Painting’)主题展。这个展览在同样具有绘画悠久历史的中国当代艺术中,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21世纪的头十年,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比较繁荣的蓬勃发展时期,我个人认为比较活跃的包括英国、德国和中国等。这次“英国制造-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展1980-2010”,带来的三十多位英国艺术家的一百余件作品,能够集中地反映英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通过成都、西安、香港、苏州四个城市的巡回展,能够让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和中国老百姓了解到英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010年夏,借策划“英国制造-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展1980-2010”之机,我终于第一次踏上了英国的土地,参观了英国的众多博物院、当代美术馆以及重要的学术性画廊。我亲眼目睹了英国当代艺术的规模和盛况,整个英国的空气中,散发着浓厚的当代艺术气息。
当今的社会和目前的世界格局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多变的局面。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伴随着危机和挑战。人们在这样一个商业而物质的社会中,更需要融合一些文化艺术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文化艺术能在各个文化和各个民族之间进行沟通,同时也是人们在精神层面中进行交流的渠道。通过艺术交流可以消除很多人类的成见、偏见和误会—艺术所描绘的人性和大自然的美丽是永恒的!
中国和英国的领土虽然没有相连,但是彼此的空气是相通的,让流动的空气中散发着艺术的激情吧!
我们可以把无限的敬意献给那些具有开拓性和天才属性的艺术作品和案例,但我们更应该如同尊敬天才一样尊敬我们自身的觉醒,艺术创作已经不是简单、孤立、偶然、互不相关的个体行为,而是在这个宏大的思想与艺术的世界中,共同创造、共同分享,也相互抗辩。
流动的空气
1977年,文革结束。在此之前, 整个中国文化是一个封闭的状态. 除了前苏联的艺术,国内绝大多数艺术家和民众对欧洲地区的艺术知之甚少。
1980年代中期, 我初次接触到英国艺术, 第一次看到英国水彩画代表人物,约瑟夫·威廉·透纳(Joseph Marroad William Turner)的作品。他的风景画非常细腻,充满情感。通常我们看到的西方艺术通常以油画为主要载体, 而我第一次看到的却是英国的水彩画。透纳对空气的描绘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所运用的水性材质及其创作语言所展现出的流动、透明和神秘的气质让人迷醉,体现了材料和质感所具有的一切美德,是一种中和、深厚的美,让人惊叹,也让我在古典的精深和深邃面前绝望—更同时让我惊喜的,是在他的作品中,我看见了和中国古典文人一样含蓄而幽雅的绅士风度,以及对大自然的深沉的情感,情感真挚,品格高贵。
1986年,我到德国去留学,在美术馆里面参观, 第一次见到了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作品。画面中错乱的面部造型,强烈的色彩对比,紧密而有秩序的构成感, 给我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英国的当代艺术作品。
可惜在那个年代,因为签证不方便, 没有机会亲自去到英国,未能亲自领略到更多的英国当代艺术在当时的发展情况。所以我对德国、法国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当代艺术了解相对要多一些。
但所有这一切并不妨碍我对英国艺术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 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人物肖像画, 非常刺激地进入了我的艺术视野中。当我1989年回到中国的时候,发现弗洛伊德写实的手法影响了当时很多中国年轻艺术家。在这之后的多年中,弗洛伊德的写实手法艺术对中国的艺术教育和年轻艺术家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2002年,当我路过法国巴黎时,参观了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在那个展览上,我认识了彼得·多伊格(PeterDoig)的作品。我所看到的那张风景画描绘的是风景中的雾气,让我回忆起了1980年代认识的英国水彩画家透纳的风景画。我认为这个展览对新绘画在欧洲的复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后来的几年,在中国绘画比较强势的成都,我在许多年轻艺术家的工作室里,发现了彼得·多伊格的画册。
马特•弗兰克- 嘭
在中国,从1990年代初开始,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具有独立思考、创作激情的高发时期。1990年代初,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在玻璃箱中的“母子分离”(Mother and Child Divided) 装置的出现,可以看出我们共同分享的这个艺术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的时代。今天,我们可以把无限的敬意献给那些具有开拓性和天才属性的艺术作品和案例,但我们更应该如同尊敬天才一样尊敬我们自身的觉醒,我们在尊重自身的前提下去理解、认可、欣赏我们的朋友—中国当代艺术在三十年的发展里程中,认识和交往了众多的国际朋友,或受他们的灵感方式启发,或分享了他们的思考成果,但我们的创作已经不是简单、孤立、偶然、互不相关的个体行为,而是在这个宏大的思想与艺术的世界中,共同创造、共同分享,也相互抗辩。今天以达明安·赫斯特为代表的英国当代艺术家,创作了一系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他们因此在中国也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这不单纯是中国当代艺术家被动的接受了其影响,事实上正是中国对英国案例的分析、论证,形成了国内对英国当代艺术的立体解读,达明安·赫斯特和他的朋友们应该为他们在中国被认可、被批评而感到高兴。
与此同时,在英国当代艺术的另外一个领域,伦敦著名的萨奇画廊 (The Saatchi Gallery),于2005年推出了“绘画的胜利”(‘The Triumph of Painting’)主题展。这个展览在同样具有绘画悠久历史的中国当代艺术中,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21世纪的头十年,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比较繁荣的蓬勃发展时期,我个人认为比较活跃的包括英国、德国和中国等。这次“英国制造-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展1980-2010”,带来的三十多位英国艺术家的一百余件作品,能够集中地反映英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通过成都、西安、香港、苏州四个城市的巡回展,能够让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和中国老百姓了解到英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010年夏,借策划“英国制造-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展1980-2010”之机,我终于第一次踏上了英国的土地,参观了英国的众多博物院、当代美术馆以及重要的学术性画廊。我亲眼目睹了英国当代艺术的规模和盛况,整个英国的空气中,散发着浓厚的当代艺术气息。
当今的社会和目前的世界格局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多变的局面。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伴随着危机和挑战。人们在这样一个商业而物质的社会中,更需要融合一些文化艺术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文化艺术能在各个文化和各个民族之间进行沟通,同时也是人们在精神层面中进行交流的渠道。通过艺术交流可以消除很多人类的成见、偏见和误会—艺术所描绘的人性和大自然的美丽是永恒的!
中国和英国的领土虽然没有相连,但是彼此的空气是相通的,让流动的空气中散发着艺术的激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