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诺.米克的当代黑色寓言
发起人:之乎者也  回复数:0   浏览数:1535   最后更新:2011/10/10 10:24:10 by 之乎者也
[楼主] 蜡笔头 2011-10-10 10:24:10
来源:典藏今艺术 文/吴梦

7月中旬,由靳山、唐狄鑫、高铭研、凯拉美(Maya Kramer)、马利(Barnaby jasper Mathien Borysevicz Head)五位艺术家再次组合而成的「舒服小组」第四次亮相,这回他们把沪申画廊摇身变成一个奇异的拍卖现场,拍品宣传单上介绍这些拍品都「甄选自埃洛伊塞.胡女士的遗產」。几十把椅脚,都被不同程度地切了一角,东倒西斜地等待着观眾地入座;墙壁上的电话听筒,早已急吼吼地飞身直立,并不时响动;现场电视中,玛雅和靳山变身工作人员,用标準的中英文「欢迎来到舒服拍卖」问候观眾;而马利则成為此次拍卖师,用英文开始整场闹剧,通过一种玩笑性的方式对拍卖这一现象进行戏剧性的再创造,哄堂大笑的背后是一种当今艺术世界机械化状态的侧影再现。


「舒服拍卖」现场。(图│沪申画廊)

舒服小组是个每次都有不同艺术家参与,以专案為合作基础的小组,於2008年由艺术家靳山发起。通常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将社会、文化与经济等宏观主题通过相对私人的维度呈现出来。近几年,在上海各类展览中,你能发现越来越多类似「舒服」小组的艺术组合活跃其中。例如,在《典藏.今艺术》225期曾介绍过的「未知博物馆」小组,他们强调创造一种未知的交流方式,并探讨创造如何发生的等问题,以一种较认真的方式讨论艺术。而如「双飞」,九个年轻人则在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同时,以集体的形象於公共场所搞笑、艺术展览开幕各种场合,扮演各种使人惊讶的角色,做使人费解或嘲讽的行动。他们扮演劫匪到一个正在装修的银行裡打劫建筑废料,在洗脚房按摩时像色情片女主角般呻吟等,这些无厘头的行动背后,可以看到他们面对当代艺术的一种心态,他们并不认為自己的活动与艺术创作有关,所以当受到艺术展览的邀请时,也总是将展厅变成玩乐的秀场而非作品的摆设。

这些大都以项目而聚集,并被冠以「实验」名头的小组,已不再如上海的「鸟头」、北京的「UNMASK」这类小组般是固定成员常年在一起创作,有自己专门的主攻方向及技术要求指标,并有如摄影、雕塑、绘画这类可被常规收藏的艺术品种类可供艺术市场运作。然而鬆散型的组织构成,也往往成為某种实验性想法不能深入进行并探讨的最大障碍。甚至上海的某个小组,在参与最近一次大规模的艺术活动后,被提出身分的质疑。其实,类似的责问亦不是少数。参与这些小组的年轻艺术家,在创作时大都有自己的方向和习惯性方式,当参与某种实验专案时,却总想要动用集体的力量来扩充自己。作品的完整度、观念的成败,到底应该谁来负责,似乎谁都不需要来担当。


回顾「舒服」小组歷年的创作。在第一个项目中,他们在上海租了间公寓并用艺术品加以改造,以此重塑观眾所固有的对「艺术应该在哪裡」及「艺术是什麼」的概念,隐晦地批判当时普遍的画廊市场热。第二个项目则参与在立陶宛的「X Baltica叁年展」(The X Baltic Triennial of International Art),用一个月时间对立陶宛不美好的共產主义过去进行调查并创作。而在去年,他们参与「双倍无限」展,创作了一系列詼谐却辛辣的表演项目。歷时四年的「舒服」小组,虽然每年共同完成想法的时间不长,在针对问题的统一性上却概念清晰。除了第一次十多人共同参与外,之后的项目却缩减参与人数。这样,除了能更好融合彼此理念想法、互相瞭解外,小范围的实验项目更有可控和操作的基础。这或许可以给很多临时小组的运作,提供一种示范。
[沙发:1楼] guest 2011-10-10 18:23:22
这样的组合很无奈啊,特别容易被周围无聊低级的"粉丝"所追捧,结果就是看不见自身问题,被迫的假装在探讨文化.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