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展览依然重要吗?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5   浏览数:1752   最后更新:2012/10/11 13:23:03 by guest
[楼主] 灰常灰 2012-08-27 13:02:45

来源:李飒博客 文:李飒

 

1/10《阿基里斯与龟》,日本导演北野武自导自演的一部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真知寿是一个一生不断在模仿不同的西方艺术流派并渴望成功的艺术家,影片中所有作品都出自北野武之手,因此影片有一定自传性质。作为导演北野武很有成就,与此鲜明对比,作为艺术家真知寿/北野武则带有浓厚悲剧意味。

 

2/10真知寿/北野武几乎具有成为一个重要艺术家的所有重要品质:敏感、执着、虔诚、忘我、激情、不断学习、永不放弃,却永远无法摆脱悲剧感。影片最后他近乎完全失常、神经错乱——在女儿尸体的停尸间,他拿出红色口红,在女儿脸上涂抹拓印,继续沉迷于对西方当代艺术的模仿,可仍然茫然,一无所获。

 

3/10在艺术上他陷入了一条"死胡同",即找不到出路也无法自拔,最后精神崩溃,只好一把火把自己烧掉。“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的一个文化悖论中永远追赶不上乌龟的人。真知寿/北野武一生都在努力的奔跑——模仿西方艺术,希望能成为一个真正了不起的艺术家——却永远也没有追上他的目标。

 

4/10真知寿/北野武并没有选择另一条道路——一种清晰、简单的艺术商业模式(就像日本艺术家村上隆自己声称的那样:卡通就是日本的当代艺术)——而且不会附带任何思想上的困扰与痛苦。真知寿/北野武的执着——永远对西方现代、当代艺术的模仿,就象悲剧中的西西弗斯一样在精神的负重中无法找到出路。

 

5/10真知寿/北野武在对西方艺术的不断模仿当中表现出一种文化的“无力感”,他的困境究竟在哪里?为什么永远无法突破?他对艺术的执着几乎令人"恐惧",为艺术几乎奉献了一切,然而为什么却并没有回报。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求助于几乎所有的西方现代艺术形式,却唯独没有求助于自我的独立认知。

 

6/10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为了模仿,而是为了在时代的变化中认识和把握自己。在非西方国家文化的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对西方的学习和模仿是不可缺少的,但不是唯一条件。有一点至关重要:没有一种文化可以靠简单复制或模仿别人来实现自己。作为导演的北野武与作为艺术家的北野武形成了巨大反差。

 

7/10作为导演北野武表达了日本自身的文化经验,但作为艺术家北野武却陷入对西方艺术形式无休止模仿的自我迷失当中。「阿基里斯与龟」就像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隐喻,简单的模仿无法解决问题,这种模仿包含了太多它自身尚未理解的东西,忽视了西方历史和文化背景,也缺乏对中国社会历史背景的认识和分析。

 

8/10他没有意识到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我是谁?一个缺乏独立的文化意识、自我反省及文化主体性的艺术家是不能自足的。"我是谁?",这也是艺术对所有艺术家最终的拷问。康德说: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而不臣服于任何权威。要摆脱“非经他人引导而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9/10十几年前,学习中国画(传统)的时候,读到博尔赫斯对阿根廷的青年说:"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整个西方文化就是我们的传统,我们比西方国家的人民更有权利继承这一传统",内心波澜难以平静。十余年后,逐渐认识到"文化差异"同样重要。不能认真地反省自己,不能认识到"我们是谁",

 

10/10我们历史和文化"独特性"及文化根源是什么,不能更为主动、清醒地把握自己,文化的未来一定是迷茫的。阿基里斯如何要追上龟?就像一个德国哲学家曾经说过的:"把目光从远处收回来,回到你的内心,注视你自己,这是哲学对其学徒的第一个要求"。认识你自己,或许这也是艺术对其学徒的第一个要求。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