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迂回 · 进入/1+5
发起人:fiona22  回复数:0   浏览数:1568   最后更新:2012/11/28 17:42:31 by fiona22
[楼主] 叮当猫 2012-11-28 17:42:31

作者:廖冬云   来源:hiart.cn 

 

  

白立方伦敦孟柏塞空间外景图 (白立方画廊供图)

 

  在《Hi艺术》今年的六月刊,我们曾探讨过“艺术家和画廊之间的合作关系”的话题,具体分析了每个时期艺术家选择合作画廊的特点,而共通的地方则恰如那联姻的比喻:缘分很重要;其次“门当户对”也很重要——实力匹配与否决定了艺术家与画廊的婚姻究竟能维持多久。当然,这可视为合作的基本定律。在这次的话题中,我们希望弄明白一件事:早年艺术家们纷纷和国际画廊合作还比较容易理解,因为那时候国内根本没有画廊,在如今国内画廊日渐成熟,在国内一线画廊与国际顶级画廊在服务和机制已经没什么差别的当下,为什么那些热门艺术家一个接一个地 “嫁”给了老外?甚至没拿定主意的也被“嫁”了一回,好比说传言中的白立方要签贾蔼力。

  抢滩香港,远“嫁”豪门

  这并不是件新鲜事。国外艺术机构纷纷抢滩香港很早之前就是热门消息,自三年前来自伦敦的Ben Brown画廊在香港盘下新空间以来,陆续地高古轩来了,伦敦白立方也来了,伦敦Simon Lee也来了,还有巴黎的画廊主Perrotin等。似乎这还不够,明年春天常驻纽约Lehmann Maupin画廊也将加入其中。而Lehmann Maupin画廊除了在毕打街盘下一处空间之外,该画廊还计划选择一处更宽阔的空间以实施画廊常规的展览项目。

  与此同时,引起我们关注的是,这家画廊在来之前先敲定了和艺术生涯正处在向上发展期的艺术家刘韡的合作,将于2013年二月在画廊纽约空间为其举办个展。而今年此类消息并非单一现象,六月份时佩斯纽约首次举办了王光乐个展,这位70后年轻透露和佩斯纽约的合作一年前就已经谈定,确认签约的同事也指出其总经销商依旧为北京公社;七月份时,刘小东被 Lisson 画廊签约的消息也一度引发了微博转发热潮,首次合作项目则将于2013年十月呈现;九月艺术家刘野在其纽约代理画廊再迎个展,十月底林天苗在其于2011年达成合作的纽约代理画廊Galerie Lelong迎来了首次个展,十一月曾梵志将于伦敦举办签约高古轩之后的第二次个展。

  而在此之前中国艺术家签入画廊大鳄的事事例还包括:2005年杨福东在Marian Goodman画廊的巴黎空间举办了其达成合作后的首次个展;紧接着的2006年,Hauser&Wirth画廊在纽约军械库艺博会上带去了张恩利的首次个展,可视为张恩利与Hauser&Wirth画廊合作的开始;2006年因为小山登美夫的推荐,刘野和纽约Sperone Westwater 画廊达成了合作,而将欧洲代理权交由了Johnen画廊;张洹作品在欧洲的代理权主要由白立方掌管,美国地区的代理权则由佩斯打理;且随着2009年佩斯进入北京,海波、李松松、刘建华、毛焰、宋冬、隋建国、尹秀珍、岳敏君、张晓刚一个不落地被纳入了佩斯的阵营,当然,还有和多家国际画廊保持着合作关系的艾未未。

  画廊大鳄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达成合作往往是件“你情我愿”的事情,说中国艺术家纷纷签入国际画廊,也可以说国际画廊们开始寻觅中国艺术家。谈及这样一种趋势,多姆斯收藏总监吴华认为:“这些动向说明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与思考臻至成熟阶段,而这一趋势也并不局限于中国与西方的单向合作,中东、巴西、非洲的艺术家也都有陆续地被西方强势画廊签下。”那西方画廊为什么要这么做?吴华表示,西方画廊正陆续地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这些事实都说明,随着经营的日渐成熟,夹带雄厚资本的商业巨鄂已经从地理上的单点操作,逐渐步入全球化经营的阶段。这么做自然是为了满足更多散布世界的高端客户的需求。而与此同时,旗下经营的艺术家也必须要相应地全球化,才能提供给文化各异,眼光挑剔的收藏家。

  拿新签入刘韡的Lehmann Maupin画廊来说,这家画廊旗下代理的艺术家除了强大的包括Tracey Emin、Gilbert&George在内强势欧美阵容之外,早在90年代后期就曾和两位生于韩国的艺术家Do Ho Suh 和Lee Bul展开合作,在考虑在香港开设空间之前,该画廊还曾考虑过首尔。但最终落实为香港则是看中了香港的关税、新兴文化区以及潜在藏家这一类因素。创始人Lehmann女士认为在香港出席的最大的好处即提升画廊的能见度,她说道:“在亚洲露脸是很重要的,在中国是这样,在日本是这样,首尔也是这样。”而选对时机在香港扩张,一方面增加了画廊本身的竞争力,令画廊在签约国际大牌艺术家时更具备优势;另一方面Lehmann Maupin画廊也认为是时候搜罗本土优秀艺术家资源了。

  当然,也不仅仅是选择在中国开设分支的国际画廊艺术家名册中新增了中国艺术家的名字,更多的不曾在中国开设办事处或者分支的画廊近年来也逐渐地开始和中国艺术家合作,比如说因严谨的学术性而著称的在伦敦和米兰分别设有分支的 Lisson 画廊。对于这样一种选择, Lisson 画廊的策展总监Greg Hilty表示,比起中国的市场, Lisson 更关心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他说道:“由西方主导国际艺术界的局面已经逐渐瓦解,无论是在美术馆还是画廊,文化正变得随处可及,只不过有些机构会选择专于某一领域,而有些机构则选择关注整个全球视野。在这点上, Lisson 画廊倾向于后者,虽然更为复杂,但也更为激动人心。”同时他也强调, Lisson 画廊会在保证艺术家市场成长的基础上,做更多的挖掘和培养的工作,而不仅仅是追逐市场。

  “母画廊”的积极推动与乐见其成

  主动的也不仅仅是国外画廊,原本以为像刘韡这类在国内有着固定合作画廊的艺术家与国外画廊的合作意味着被“挖角”,但这种“挖角”却并没有令其代理画廊长征空间老板卢杰感到不愉快,他不仅在微博上宣告了这一消息,为这家位于纽约的常规来讲本会被视为竞争对手的画廊做着宣传工作。向其确认此事时,卢杰轻松回应道:“这是我们安排的呀,我觉得非常好。”王光乐也表示自己和纽约佩斯的合作,基本上是其作品总经销商北京公社全权负责,他不需要直接接触。

  从卢杰对此事的回应来看,长征空间由此已经晋升为为刘韡的“母画廊”。所谓母画廊即画廊和艺术家之间没有绑定式的独家代理协议,画廊可以为艺术家选择其他合作伙伴,与其他画廊一起共同推广和代理。卢杰说道:“在全球化的情况下,一个艺术家光有一个母画廊在本土做是非常不够的,因为纽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甚至还在寻找欧洲的好画廊。要知道那些画廊历史比我们悠久,它们有着非常全面的国际化艺术家名单,和美术馆、收藏家的关系都非常好。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一定要讲究合作,而不是一家独揽,变得封闭、闭塞。”

  很早就在这么做的还包括香格纳画廊。虽然杨福东、张恩利老早就签入了国际画廊巨头,但对国内的观众来说,这两位艺术家的香格纳身份依旧是印象深刻的。也没错,香格纳画廊掌握着这两位艺术家的主要代理权,而Marian Goodman画廊、Hauser&Wirth画廊则更多地是就展览合作,但不排除这两家顶级画廊的平台的确提供给这两位艺术家更多的机会,也着实地为艺术家在国外的事业中做了很多推广。

  对香格纳来说,自己的艺术家谋得更好的平台,自然是好事。在香格纳还未能拓展国外疆域之时,何乐而不为?毕竟,自己艺术家的名气上去了,香格纳同样是受益的。但也有失去掌控的时候,比如说曾梵志脱离香格纳签入高古轩。对此劳伦斯强调和曾梵志仍然有合作关系,但也指出曾梵志的作品价位的确太高。“我们有好客户,但是在国外推广上还是很难,当艺术家发展得比我们快的时候,香格纳也不会限制。”

  艺术为媒,共谋事业的宏观愿景

  但挖掘归挖掘,推荐归推荐,说到底还是得凭艺术家的作品来说话。在和刘韡合作之前,Lehmann Maupin画廊的另一位创始人Maupin早在五年前就曾拜访刘韡工作室,自2005年在威尼斯双年展看到刘韡的作品后,他一直很关注刘韡的作品。Greg Hilty在提及之所以选择艾未未和刘小东时,也大篇幅地聊起了对这两位艺术家作品的认可,似乎这才是兴趣所在。

  反向过问刘小东的选择,他称赞了Lisson画廊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以及在对待合作的严肃与认真。在邀请刘小东合作之前,Lisson画廊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梳理文献资料,对其作品做系统的研究。 “虽然是家商业画廊,但我们讨论艺术更多。”刘小东说道。对于这点和Hauser&Wirth画廊合作的张恩利也有着同样感受。“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在谈艺术,很少聊市场。这些年来,我还从来没有听到过他们说过‘这张画好卖’这样的话。”

  显然在这场通常被艺术家们用类似于婚姻来形容的关系中,相互吸引和认同是为合作前提。而不同于婚姻上的一夫一妻制,与画廊合作的这种“触电”是可以分区域发生的。在和 Lisson 合作之前,和刘小东保持着默契合作关系的画廊还包括台湾诚品、纽约Mary Boone。“总体而言,国内观众对我的作品已经很熟悉了,选择国外画廊也是为了共同的艺术事业,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深入到更多的陌生地域,而与美术馆的合作是非常有限的,和画廊的合作更具有日常性。”

  而在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王光乐看来,除了一个讲英文一个讲中文,国内一线画廊和国际一流画廊之间的差别无非就是艺术家资源不一样,国内画廊在机制和服务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那为什么签约纽约佩斯?“从区域上来说我需要有一个美国代理,而佩斯的的总裁阿尼正好喜欢我的作品,你情我愿就达成了。”追问下,王光乐补充道,“画廊的区域性还是一个很大的限制,空间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容易超越,当代艺术如果是全球的,那应该在国内、欧洲、美国都有作品分布,与佩斯合作就是去美国这个领域去对当地藏家、受众、媒体、美术馆等层面产生影响。”

  “客观来讲,亚洲地区,无论是中国、韩国还是日本的画廊工作,往往仅能够达到国内宣传、国内销售的区域性效果,即便参与国际性的博览会,但在海外拓展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而一个好的艺术家,他需要有国际舞台和国际视野。国外的画廊除了销售动机以外,也有足够的资源,能让中国艺术家在欧洲、美国等一线美术馆做展览,参与国际项目,与其他国家的艺术家站在一个平台上,在国际舞台上替中国当代艺术发声。”吴华说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艺术家们谈及与画廊的合作时,多数艺术家都回避了“签约”这个词汇,取而代之的是“松散的合作”或者“默契的合作”,刘野特简单地表示一切“随缘,随遇”,王光乐则将这种签约的形式称之为“口说有凭,君子协议”。对于这点,林天苗的回答给出了解释:“80年代之前,纽约的画廊是给艺术家发工资的,之后画廊与艺术家就没有签约这种事了,都是很默契的合作关系。”

  趋势之外,选择之余

  但在国际化的选择上,路线又是多样的,中国艺术家可以选择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多,除了大范围内的西方画廊,也有在国外专门经营中国当代艺术的机构,比如说在纽约和北京均设有分支的前波和艺莱;而在今年更有来自中国的经销商选择直接把画廊开到欧洲,比如说ZHONG GALLERY。当然;值得欣慰的是,也有在本土成长起来的画廊正逐步向海外进军,比如说即将在新加坡开分支的香格纳画廊、艺术门画廊。

  若是这样一种类似于婚姻一般的关系,选择自然很重要,更为重要的则是选择之后的相处。作为观察者的吴华认为:“在签约或合作前,艺术家需要了解的是,并不是所有‘国外’画廊都是‘好’画廊。艺术家应该先研究好对方的背景,合作方式与期限,然后与国内的‘老东家’对接。当艺术家能兼顾国内、国外的画廊合作后,工作方面应该留心创作的数量。这或许是比较平衡,同时积极正面的工作态度。”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