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里的寒日:巴黎东京宫“冷日”展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3748   最后更新:2013/03/11 07:30:03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3-03-11 07:30:03

作者:Kyle Chayka(陈颖编译)    来源:artspy艺术眼


鉴于如今iPhone的无所不在且投影仪日渐成为家庭影院的选择,我们都更加习惯于在家里装上不同类型的媒介屏幕。虽然距离我们的生活被《NYTimes》研发实验室设计的“magic mirror”(一面能向用户传达媒体内容的镜子)占据还有很长一段路,但我们对家庭内屏幕的认可在本届军械库艺博会的某些装置作品中隐约表现了出来。

戴安娜·塔特尔(Diana Thater)在David Zwirner画廊展出的作品

传统的放置电视机的位置大约在某个及胸高的地方,这便于坐着的人们也能很容易地看到。而本届军械库艺博会的某些展位却表现出了一种将屏幕安置在看起来不那么方便的地方的意愿。这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大概就是戴安娜·塔特尔(Diana Thater)在David Zwirner画廊展出的作品——这位艺术家将其无框架的视频面板系列“Day for Night”布置在了该画廊展位的一个拐角处。屏幕缓慢地在充满了花朵、植物以及看起来像是器官的物体缓慢的动画变化中点亮;画面发着蓝光,让人联想到一种奇怪的水下景观或是月光的失真效应。这件作品带有一种轻微的催眠感,而它非常规的布置方式更具有吸引力——使不同的观察方式成为了必需。观众对待这些影像作品就像对待雕塑一样。

瑞秋·李·霍夫纳尼安(Rachel Lee Hovnanian)在Leila Heller画廊展出的作品

瑞秋·李·霍夫纳尼安(Rachel Lee Hovnanian)在Leila Heller画廊展出了一件由两个屏幕组成的影像装置作品,两个屏幕分别被固定在一张放有一个婚礼蛋糕的餐桌的两头,屏幕上则分别呈现着一个年轻男人和一个年轻女人的面容。他们通过画面之外的设备(比如说手机)进行交谈,嘟嘟的响声非常频繁,而信息的接受者也不断低头查看。这件作品非常明显地传达了科技有能力孤立我们的信息。

奥利维尔(Jacco Olivier)在Marianne Boesky画廊展出的作品

奥利维尔(Jacco Olivier)在Marianne Boesky画廊展出的作品呈现了一些画面柔和、色彩艳丽的野生动物的动画。这样的装置创作策略很有意思,不过这些显然是打算从真实的树木上悬挂而下的作品也许在它们预期的自然环境中会更加迷人。

本·鲁宾(Ben Rubin)在Bryce Wolkowitz画廊展出的作品

Bryce Wolkowitz画廊保持了它对展出某种类型的新媒体雕塑的承诺,呈现了一些与投映结合到一起的静物图片及物品。本·鲁宾(Ben Rubin)六个字母的白、蓝色像素作品在一分钟内点亮了不同的词语数次。

我认为,这种家庭式屏幕的趋势并不是新媒体艺术降低自己的水平以迎合大众消费或是吸引高端藏家注意的信号,而是我们作为一个艺术群体更多地接受了屏幕能够像绘画一样属于室内这一观点的信号。这是时间的问题——不过互动式投映和装置作品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