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4月展讯】“透明性”(1)| Space Station “Transparency”(1)
发起人:spacestation  回复数:9   浏览数:3309   最后更新:2013/04/20 12:47:43 by spacestation
[楼主] 叮当猫 2013-04-05 19:04:13

来源:艺讯中国



艺术家徐坦近年来的创作一直与文本密切相关,他的“关键词”项目一直以涵纳多种媒介的形式进行着,所涉及的议题之丰富,昭显他作为艺术家对于鲜活社会生活、多元文化的敏感。就此,我们邀请徐坦来谈论近年来自己的阅读经验,希冀借由这个知性窗口,来从一个侧面了解一位创作中的艺术家。

以下这则短文由徐坦撰写:

《阅读的小故事》(徐坦/2013年4月)

在过去几年,对我有影响的几本书:

《科学究竟是什么》,F·A·查尔默斯

《当代思维方法》,J·M·鲍亨斯基

《实用主义哲学》,理查德·罗蒂

我经常读的两本刊物:

《世界哲学》

《国外社会科学》

我是因为阅读《世界哲学》刊物对当代科学哲学家F·A·查尔莫斯感兴趣的,在这个刊物上,陈嘉映先生曾撰写文章和查尔莫斯讨论“语词之争还是事实之争”,引起我的很大兴趣。之后,阅读查尔默斯所著的《科学究竟是什么》,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使我不断重新思考诸如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客观、什么是直观经验、什么是语言之类的问题,从而感觉到,科学和艺术实质上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尤其对于当今这个“泛美学化”的时代,认识科学有助于认识艺术。    

2010年,作为机构的阅读活动,陈侗要求员工读J·M·鲍亨斯基所作的《当代思维方法》,偶然地,我在他机构里看到这本书的复印件,也读了,我觉得读这本书十分有助于我们的理解活动,它涉及到知识的概念。由于阅读了这本书,将我带入思考关于艺术与知识的生产问题,关于什么是知识的问题,思考历史作为知识的研究问题,什么是客观的历史?什么是真实历史?等等。也使我意识到,所谓历史是脑子里的概念,史学的真实是逻辑问题而不是我们意识之外的“存在”,真实历史是信念问题。我们认识历史和认识世界相同,“客观”的愿望是一种重要的态度,我们想知道什么事曾经发生过,即使知道了,我们也无法知道这个具体事件的上下文,对具体事件的了解是不同于明晓历史的,不同于所谓真实历史的,尊重历史应该说是尊重史料。所以我还得强调,“客观”的愿望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重要的态度,知识是对世界的描述。

我经常一本书没看完又拿起另一本书看,几本不同的书在接近时期内交错阅读,带来一种交叉性的理解,比如读了《当代思维方法》,帮助我理解了实用主义的认识论,罗蒂所描述的实用主义的认识论是一种更为现代的认知方式,在《当代思维方法》里已经提到,由于知识系统的膨胀,我们面对的研究对象所含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以前的时代,比如我们要研究文革,我们可能花一辈子的时间也不能穷尽史料,所以你必须有选择地进入研究。那么,你如何能保证在你研究之前就选择的方向是有价值的?你进入的路径也许是偶然的,从理查德·罗蒂那里,我明白对世界理解都是某一种角度的叙述,一旦某种叙述被确认,就意味着其他叙述的可能性被屏蔽,一种被世界普遍接受的对世界的叙述,并不是因为它更有说服力。    

有些做学术的朋友对我还在阅读《世界哲学》这样的杂志感觉不屑——或许,当我知道一个学习哲学的人业余阅读《世界美术》,也会有一样的感觉。    

我有一种“习惯”,就是尽量不读艺术理论、文化理论和艺术圈热门的理论,当大家都在谈论某一本书、一种热门思想的时候,一般来说,我就不去读了,只是很认真地听听大家谈。我想,原因在于,我回避这些和艺术关系紧密的理论,是为了在我面对艺术的时候,能够动用直觉。所以,直觉、直观性的“见”,不仅是我看待世界、也是我理解阅读的重要方式。我也拿起过朗西埃的一本书(已经忘了书名),读了一半觉得十分精彩,但是就停了,因为我在同时看英国作家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觉得它更有意思,但在圈里不太有人提及这本书,我想这就有潮流的问题;我读德勒兹和菲利克斯·迦塔利合写的《什么是哲学》,读了一小部分也停了,因为我更喜欢查尔默斯。

我觉得在同一个时代的书籍里,某种时代性思想是贯穿在不同作家的著作里的,并非只存在于某一个大师的思想里,特别是我们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你思考学习其他人的思想时,是有可能了解这个人的思想的。还有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虽然我从别人描述这个“世界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样的叙述里受到启发,但是我更在意那些对世界的描述是怎么获得的。比如朗西埃在描述民主社会的时候说民主社会如此这般这般,我更感兴趣的在于他在叙述时候所渗透出来的思想方式,他说民主社会是这个或那个,或者“图像”是这个或那个,我觉得这是他的结论,不能马上变成我的结论,我更想知道的是他获得结论的思路。

我在写东西,或者讲座、讲课的时候,一般回避引用大师的语句,不用“谁谁说……”,而都用“我认为……”,我觉得这是一个自我的要求,就是不要说自己内心不确定的话,虽然我的任何看法都来自所受的教育,但如果我说错了,也是我的看法错了,不可推卸。在过去几年,我的阅读量不大,我怀疑是阅读方式的问题。对于我来说,阅读必须引起一种特殊的内心的直观经验,我才称之为“理解”,如果我读一个句子,仅仅从语法、语词上明白这句话,而没有在直觉经验上引起回应,我就会觉得不能满意。由于必须引起反应,阅读就非常缓慢,而且还要反复读相同章节,我不认为这是好方法,只是习惯了,所以我常常羡慕阅读能力强的人。

[沙发:1楼] guest 2013-04-08 13:06:11
暴露了读者的肤浅。应该还有没列出的吧?诸如成功学之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