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美术馆:对于景观未来- 怀疑展览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2167   最后更新:2013/10/23 10:20:34 by 宁静海
[楼主] 陆小果 2013-10-23 10:20:34

来源:纽约时报国际生活 作者:KEVIN HOLDEN PLATT

1997年,曹斐的《人民城寨》在威尼斯双年展首次亮相,作品是一个充气式的云状结构。

北京——在一场中国领导层和公民之间展开的有关言论自由的角力中,互联网已变成了主要阵地,它也改变着一些艺术家创造他们作品的方式,甚至重新定义着北京的城市风景。

网络为艺术家们敞开了一个巨大的空间,进行创作并率先展示他们的作品,中国也非例外。在这样一个国家里,艺术表达长期以来饱受打击,一些艺术家不仅从看似浩瀚无垠的网络画布上找到了灵感,还受到了历史、语言、精神信仰、文学、科学以及该国丰富及充满暴力的历史的启发。他们从网络的创造性和图像中汲取力量,甚至帮助创造了一种用于未来的视觉和艺术语言。

“从某些角度来看,为‘第二人生’(Second Life)和为真实生活创造艺术作品并无不同,”曹斐说。她认为,是真实世界里的人类的渴望和情感为虚拟世界里的化身赋予了生命。

2007年,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 )的中国馆展出了“人民城寨”(RMB City),其中有曹斐设计的一个充气式云状结构,与她在“第二人生”中的“处女花园”(Virgin Garden)一模一样。这个城市半是天堂,半是地狱,有一系列的人物,其中就有总是随身带着一本《G。C。D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的魔鬼。她说,虽然这样的虚拟世界可以成为“一个单纯的虚拟乌托邦,它们还是常常会面临被黑客摧毁的威胁”。

威尼斯双年展之后,曹斐在她的网络城市里拍摄了两部动画作品。她解释说,“《住在人民城寨》(Live in RMB City)是一部引擎电影,拍摄于‘第二人生’内”,于2009年发行。曹斐使用了虚拟摄像机,将视线着眼于一个网络世界中的化身,其中的中国翠西(China Tracy)代表了她,而中国山(China Sun)则代表了她新出生的孩子,摄像机跟随他们在这个想象的城市里漫步,探讨着生死的意义。她补充说道,她的儿子“在真实生活中开口说话之前,就先在‘第二人生’里发声了。”

当中国山问起化身是否能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永生,他的母亲告诉他,不灭的生命也有可能延续到线下的世界里。“如果上帝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程序员,那么真实世界里的死亡仅仅意味着,我们的程序以某种方式或形式脱离了它所赖以存在的硬件。”

另一部引擎电影名叫《我·镜》(i.Mirror),5月份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放映,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第二人生”导游片,而另一部则是动画与网络游戏的结合体《冲浪人民城寨》(Surf in RMB City),2011年于纽约的移动影像博物馆(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首次亮相。

曹斐的最新电影《霾》(Haze and Fog)脱离了电脑动画和“人民城寨”的虚拟世界,9月首次在伦敦的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放映,如今正在伦敦的弗雷兹艺博会(Frieze Art Fair)和伯明翰的东区项目(Eastside Projects)展出。《霾》描述了一群因中国城市的高速扩张和再造而感到疏离的人物,这与她基于网络的电影中所描述的乌托邦式未来截然相反。

同时,互联网的高速扩张也在改变着这个世界,这启发了中国艺术家徐冰。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将近6亿中国人如今使用网络。而根据互联网世界统计(Internet World Stats)网站的数字,地球人口70亿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使用互联网。

对徐冰来说,这提供了新的机会。这位艺术家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巴别塔(Tower of Babel)正在消失,”他说,“年轻人在利用即时翻译,甚至是图标”来进行跨越国界的交流。

为了帮助互联网时代回到巴别塔之前的状态,即《创世纪》(Book of Genesis)中描述的“整个地球使用同一语言”的时期,徐冰编纂了他最近的作品,它是用从网站和社交媒体上搜集来的符号写作而成的。他说,书中的图像既包括人尽皆知的表情符号,也包括源自原子物理学、乐谱、几何学和占星术的符号,这些图像已经在互联网上获得普遍的认可,能构成一种为全球所接纳的新视觉语言的基础。上个月,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MIT Press)和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MASS MoCA)出版了徐冰的著作《地书》(Book From The Ground),它既是一个艺术作品,也是一部小说——描述了一名上网青年生活的一天。

长期以来,徐冰将他艺术实践的重点放在言论自由和书法上。徐冰的成长经历包括了长达十年(1966-1976)的文革,焚书现象在那时相当普遍,他逐渐把对文字和语言的攻击视作对文化内核的一种威胁。

在他的第一部艺术力作《天书》(Book From the Sky)中,他创造了数千个虚构的汉字,这些汉字被画在卷轴上,刻在活字印刷木块上,它们美妙绝伦,却无人能懂,这些字在中国观众当中唤起了一种丧失阅读能力的感受。

在他的新书中,徐冰却在做相反的事情,他让观众感觉到,他们已经获得了一种新能力,能够阅读为网络制造的、跨越国界的象形符号。他说,“看上去,世界正在朝一个共同的象形文字书写体系进化。”

马文利用社交媒体来把握国人的情绪脉动,并点亮国家游泳中心的照明系统。

在中国的首都,马文利用社交媒体来把握国人的情绪脉动,并每晚把它转化成色彩斑斓的光波,照亮国家游泳中心,该中心是为北京奥运会建造的,它最广为人知的名字是水立方。

马文在北京和纽约都安了家,“天人合一水立方”利用了从新浪微博收集的各种表情符号,以及中国的经典作品《易经》提供的以八卦为基础的古老规范。《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它提出了一套宇宙观,包含64卦。传神谕者说,它们能被用于预言未来新浪微博是中国版的Twitter,它的日均发帖量达到了1亿条。

马文说,她想通过《易经》和表情符号,“收集宇宙和人的能量”。她还说,“微博是人们能够自由表达自我感受的最后场所之一。”

从新浪网站收集来的表情符号,和《易经》的预言,被输入vvvv可视化软件,来打造每晚的照明计划。她说,“我们每天收集的情绪不仅影响色彩的表达,而且还会影响构图、速度、节奏、亮度和饱和度。”

她解释说,水立方项目既反映了人们对古代哲学的兴趣在复苏,也反映了数字化革命席卷中国各地的状况。不过,她说,这两股潮流本身,并不预示着互联网就已经催生了文化的复兴。

她说,“就文化复兴而言,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创造性时期。”这个时期能深入影响到整个中国社会。“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临界质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