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渠个展——瞬间3月15日当代唐人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4   浏览数:1682   最后更新:2014/03/07 16:21:41 by guest
[楼主] 陆小果 2014-03-04 11:24:04

来源:叶凯的痴人说梦

《消费主义就是一种人文主义》之:

那一个平等的大汉堡

——平等的商品平等的文化(上)

消费文化带给我们的是实践中的人文精神,当很多人文主义者(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还在思考论证作为理念的人文主义精神时,当人文精神还只是存在于理论之中、存在于古典乌托邦回忆中的时候,消费文化早就已经在其商业活动身体力行着各种人文精神所包含的各种原则。当然,商业消费文化不会告诉你它做过什么,它只埋头赚钱,懒得理你什么精神不精神,但是,如果你看不到,或者说明你眼睛有问题,或者说明你心态有问题,因为人文精神所提倡的各种原则,我们几乎都能从消费文化中找到,今天,我们就谈一下平等。

一、平等的商品

安迪·沃霍尔在他的书中这样说:

美国这个国家伟大的地方在于开创了一项传统,其中最富裕的消费者与最贫穷的消费者基本上购买相同的东西。你可以在电视上看见可口可乐,你知道总统喝可口可乐,伊丽莎白-泰勒喝可口可乐,然后你想想,你也可以喝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就是可口可乐,没有钱能让你买到比街角流浪汉所喝的更好喝的可乐。所有的可口可乐都一样,而所有的可口可乐都很好喝。伊丽莎白-泰勒知道,总统也知道,流浪汉也知道,而你也知道。

从前在欧洲,皇室与贵族吃的东西比农奴要好得多——他们吃的食物截然不同。有人吃肉,有人喝粥,每个阶级各自固守他们的食物。但是当伊丽莎白女王来访时,艾森豪威尔总统买了一份热狗给她,我敢说,他有信心就算是女王也没办法叫人送一份比他在棒球场花了约两毛钱买的更高级的热狗到白金汉宫去。一块钱也不行,十块钱也不行,就算是一百块钱她也买不到更高级的热狗。她买的是一份两毛钱的热狗,而其他人也一样。[1]

我们常常从人的平等的理念来看平等,却容易忽视平等的商品对人的平等产生的影响。伊丽莎白女王喜欢吃热狗,我喜欢吃汉堡,我们就从汉堡谈起。

在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或城市,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平等的商品:汉堡、热狗、可乐、匹萨、三明治。没有天价烟、没有天价月饼、没有天价水果。习惯于这种消费的人可能会奇怪,只要用正常的食材,如何能够把一个热狗、汉堡、三明治做的更加高贵。任何大众消费品都是如此,汉堡不像葡萄酒,原材料、酿造工艺、年代、品牌等方面的差异使之价格有很大不同。无论是总统还是女王,想吃汉堡,买到的汉堡和老百姓买到的不会有什么不同,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肉体欲望的满足方面,平等的商品已经先于平等的理念给了你关于平等的最直观的感受。

在商品经济中,平等交换是一个基本原则,这一平等的原则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之类的原则没有什么不同,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在商品面前人人平等。你想尽早买到iPhone,那么你就去扛着帐篷提前几天去排队。当然,你可以利用特权提前拿到,这只是显示权力对平等的伤害,没有什么值得荣耀的地方。在不平等的社会中,权力高于一切,但是在商品消费的市场之中,平等的原则在顽强的抵抗着权力的侵袭,虽然这种抵抗在专制社会中会显得非常无力,但其对不平等的冲击力一直存在,我们完全可以说,消费文化越强大,平等的力量与呼声就越强大。

我们知道,商品就是物,但又不同于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商品是人的创造物,天然的就带有了人的特征,融入了人的精神、文化,也就天然就带有了意识形态的特征。因此恋物癖、购物狂、拜物教,同崇拜人、崇拜人的精神力量,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不能说对商品的迷恋与崇拜会带来精神的缺失,这是我们常常用来批判消费文化、商品经济的武器。迷恋商品就是迷恋商品背后的人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一种人的精神,只不过同批判者提倡的精神世界很不相同,唯一不同的,就在于商品散发出来的精神魅力同卫道士所提倡的精神世界,貌似有很大的不同,公知或精神的卫道士们专制地认为他们所提倡的精神才是真正的精神,由此而贬低排斥商品所蕴含的精神魅力。

在对精神的追求方面,买LV、Gucci、Hermes,同喜欢王国维、陈寅恪、康德、黑格尔没有什么不同,购物狂和购书癖之间也没什么区别,你唯一需要证明的就是康德陈寅恪等人的精神更有价值,但是否有价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类几千年来不断抗争,一个核心的目标就是自由:选择的自由,因此,认为什么才具有有精神上的价值,是自我的行为,自我的选择。就像统治者无权控制公民的精神世界,卫道士也无权去代替消费者选择什么才是真正的精神、什么才是有价值的精神。

很多知识分子一方面宣传自由、民主等意识形态,一方面又在竭力的维护精神上的专制,他们常常告诉你,只有一种精神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精神世界,并为了证明这种唯一性,知识分子之间也打的不亦乐乎。他们还擅长把各种理念打包在一起,系上一根红丝带,放在你面前,称之为“人文精神”,或者称之为“人文精神”的官方版、钦定版,“亲,你人文精神了吗?”熟不知,打开包装,里面的货色早已存在,也并不新鲜。

拜物就是拜人,我们先不谈理念,谈一下大家的生活体验,在很多国家,走在马路上,没有红绿灯的地方,已经形成了汽车礼让行人的习惯,并非那里的人素质高,中国人的素质低,而是在那些国家,汽车已经变成了大众消费品、日用品,为人服务;而中国,永远是人让车,因为我们的传统习惯中,车承载着太多的“精神蕴含”,车象征着权力、地位、财富,买车不再是买一个交通工具,而是买一个象征符号。汽车就是古代的轿子,不同的人做不同的轿子,皇帝的轿子即是是空的,人们也要向空荡荡的轿子顶礼膜拜。这种传统一直发展到现在。

对于一个汉堡的平等,不仅仅在于其价格永恒的平民化,它在各个角度都展现出了平等的努力。在汉堡面前,任何精美的餐具都会黯然失色,当把一个美味的大汉堡同任何精美的餐具放在一起的时候,汗颜的是刀叉杯盘,自豪的是汉堡。吃汉堡用的就是一双手,这是一种最为回归人类原始状态的吃法,肉体的平等总是向精神的、阶层的高贵发起挑战。手拿着汉堡、薯条,坐在街边小店品尝美味汉堡的时候,一切等级差异都会暂时性的消失。

通常的汉堡店都是街边小店,甚至只是一个窗口,在这样的街边小店,不可能会有舒适的环境,即使肯德基、麦当劳等大牌也是如此,当然,麦当劳、肯德基里面是吃不到美味汉堡的,相反,那些不知名的小店往往会给你惊喜。

这些汉堡店没有通常餐厅所谓的舒适的桌椅,像是麦当劳,都是胶合板做的狭小的桌子,死硬的椅子,还常常连体的,生怕你偷走一样。当然更不会有包房、雅座与最低消费。这样的目的就是让你吃完赶紧走,这里就是吃汉堡的地方,不是来当土豪的。到这里,也不会出现通常点菜时的那种犹豫不决,就那么几样东西,有什么好考虑的?每个人都排队、自助,自己端着盘子找地方吃,吃完自己把盘子放到回收处。这样,你在功能上,从事了某些服务员所要承担的工作,你要自我服务,自己端菜、自己清理,可乐自己去续杯(中国当然不行,中国的可乐有意识形态的功能)。人与服务员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被弱化,平等被强化。

甚至麦当劳等快餐做的更绝,他们取消了餐馆中最核心的一个职位:厨师。通常来讲,厨师是餐厅的灵魂,灵魂消失,人如何存在?这话听着是否有点耳熟?这就是人们常常对商业消费文化的批判,看似铿锵有力,实则荒诞不经。厨师的消失,只不过作为权力核心的象征符号的消失,从一种极权转化为了人人的时代、大众的时代,餐厅不再只是围绕着一个人来运转,看似灵魂消失,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神话的解构,一个被赋予意义的符号的消失,这也正是符合时代文化脉络的一种展示。

厨师消失,所有的员工都只不过是“装配工”,你不需要有任何的厨艺培训,只需经过麦当劳的员工培训,就可上岗。(蓝翔技校要关门了)。除了管理上的权限之外,人与人之间不再有象征性的支配与被支配,没有人是不可或缺,于是,同样的平等化商业空间形成。

但是,这里要涉及一个问题,就是常常提到的人的异化的问题,一种相对的平等关系形成,只是一种关系的改变,绝非人的解放。人从一种制约转化为了另一种制约,人依然只是这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关于汉堡的一切都在告诉你,在一个平等的消费空间,大家共同消费着平等的商品,平等的理念开始进入你的潜意识之中。

当然要补充一点,据市场调查,中国人在麦当劳、肯德基里的逗留时间平均比美国人要多20来分钟,来这里就不再只是吃一个汉堡了,汉堡里面就已经包含了很多的美国文化元素,而中国的必胜客往往装潢豪华,商业区的必胜客在用餐时间常常排队,等待着品尝一个大饼。平等的、平民化的食品,在不习惯平等的地域,自然会出现等级的差异。甚至还有学生跑到麦当劳、肯德基或咖啡馆里看书,come on,又不是第一天认识你,从来不读书,跑到这里来读书?鬼才相信呢!你以为你是J.K.罗琳呀?中西方的汉堡,不同的意识形态需求。

这是吃汉堡,至少你还有个街边小店,想吃热狗,只能到街边的热狗车来吃,站着吃,走着吃,或者坐在街边的凳子上吃。无论你是西装革履的华尔街新贵,还是天天日晒雨淋的巡警,亦或是无业游民,站在路边吃热狗,丝毫不会有什么尴尬,相反,热狗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的粘合剂,各阶层的人围绕着一个热狗融合在一起,核心已经不再是人,而是商品,一个不起眼的热狗。热狗就是城市文化的革命者。

热狗车、书报亭这些街边景观,就是城市的人文景观,一个城市的是否具有人文情怀,不是在是否有莫奈、马奈的艺术作品,不在于是否有所谓的精神导师,不在于是否有王国维、陈寅恪,而更多的在于你是否可以作为一个人,轻松的活着。

物与物之间展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由与控制,等级与平等,我们都可以从商品世界中发现,平等的商品自然形成平等的理念,这样的平等的商品越多,平等也就不再是一个意识形态,而成为存在本身。也就是说,这个平等的汉堡吃的越多,平等的理念就会越会深入到你的潜意识之中。当你在吃一个汉堡的时候,就不再是吃一个汉堡,而是感受“它所建立的关系和知觉的新模式”(波德里亚)。即“媒介即信息”。



[1]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的哲学:波普启示录》,第146147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