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期 “时间的形状”之后,本期纸上展览将以“外省青年”为主题,面向大家征集“作品”。你可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出发,采用任何你能想的到的形式:文本、架上、影像、地图、方案等等,来表达你对此的观点和想法:关于“外省青年”,不管是“现实的”或“虚构的”,我们欢迎“真实的”。
如果你有好的作品和创意,请打开邮箱给我们发邮件吧:master_art2013@163.com,第二季投稿截止时间:2014年4月26日。
当“外省”遇上“青年”,身份的模糊、对于理想的坚持、返乡的期待等,是否能在有限的篇幅中,以艺术的方式勾画出一代或几代青年的“真实”肖像呢?我们期待着你的参与或疑问:
主人
不论是初尝漂泊滋味的年轻人,还是已经不着痕迹地隐入到本地生活里的有产者。大家对于身份的执着或焦虑却几乎总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外省”和“青年”并不只是对于地理界限和生理年龄的简单分割,更多地成为一种对于“主客”身份的认同或否决,在自我认同到来之前,客人始终徘徊在接近年轻的不稳定状态中。
理想
米兰昆达的《生活在别处》、许巍早年的歌中所唱:“我的身体在这里,可心它躲在哪里;每天幻想的自己,总在另一个地方”、《立春》中带着马扎进京赶考的黄四宝、落榜后又在相同的站台上酩酊大醉等等,在甘愿成为外来者的身份洪流背后,总会看到段段“梦想”的支撑或蛊惑——淘金、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名等等——“梦想”作为一面金光闪闪的奖牌,或内涵剧毒的鲜艳苹果,始终在填充着青年们决心离乡背井的饥饿欲望。
返乡
在当下情境里,“返乡”更多是代表一种积极和建设性的生活态度:或通过自身的生活方式去影响他人,或者发起文化活动参与到乡村重建的实践中,其共同点在于都是出于一种主动选择,尽管这“返”的也不一定是其故乡,他们也不会切断与城市的联系,甚至于往返于两者之间。——这与三四十年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形成了有意思的对比,这对比里彰显着青年和时代的变化。
关于纸上展览:
“专题展览”是以某个主题作为基点,邀请不同类别的创作者参与到专题的“空间”中来,呈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我们希望“作品”在纸本的空间中,能够在平面性的限制中找到自己独特的表达的方式,而不是对三维空间中形态表达的简单重复或截取。
杂志会为优秀的创作者(经过筛选后)提供1到4页的纸面空间,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看你注册时间,也算是老人啊,还在论坛随地大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