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时间:梁玥的两个展览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1   浏览数:1768   最后更新:2014/04/28 11:00:14 by guest
[楼主] 点蚊香 2014-04-28 10:45:53

文:张颖君  来源:主场艺术


图:李杰“你”


我总是和一切被「追捧」的事物保持距离。包括被捧上威尼斯双年展的李杰,和他的作品。


对於牛棚的展览「你。」,最简单直白的理解,正是角落那幅用漂亮的字体描著三行 “Fuck you” 的油画。连续说三次 “Fuck you” ,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愤怒,但这种愤怒感说到最后又是无声结束的。


这一次,他不过是在温柔地骂脏话。


只要稍一停驻,还是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李杰在骂什么。被润肤霜涂满玻璃的更亭控诉著监察的不透明;给女生涂饰指甲油像是讽刺献媚的犬儒;另一面,憋著的愤怒从抹拭刀叉的刺耳声音中表露无遗;拼贴的西装友正是对於最高政治权力瓦解的欲求……他创造了寧静舒服的空间,看似日常,却又突兀;看似随意;实则刻意经营;看似平静,却又潜藏力量。


出乎意料的是,艺文界不约而同地讚颂这种温柔婉转的表达方式。


我不禁会想,这是为什么?


是不是日常的抗争方式都过於直接,所以我们对於婉约的表达有特殊癖好?是不是因為城市的发展过於迅速,所以我们偏好这些默默耕耘的养分?这是一个如何恶劣的社会,非逼得一位如此深爱香港的艺术家逃离到别的城市生活?这是一个如何可怕的体制,为什么艺术家的表达需要绕十万八千个弯?可是,这些不痛不痒的表达,对於改变到底有什么效用?


或许,真的一点用也没有。


我厌烦那些把李杰作品无限美化和浪漫化的解读,或是形而上的评述。因為背后,实在有太多令人头疼的问题需要思考。


艺术能作為有力的抗争方式,因為艺术具有柔软的力量,能感染人、打动人。可是,艺术又是那麼无力和脆弱,脆弱得不堪一击。这些愤怒没有出口,这些声音也根本无法与强势抗衡。看完展览,离开牛棚,观者会有什么改变。


改变,总是缓慢的。艺术总是在累积微小的力量,期望带来重大的改变。可是这种慢,与社会发展的迅猛相比,简直就是龟兔赛跑。而这种慢,很多时候只会变成一种自我安慰,一种茶餘饭后的娱乐,甚至沦為不合理化下的副產品以便将事情合理化。


在我看来,这一次,李杰不过是在温柔地骂脏话。


可怕的是,这个世代我们除了骂脏话还能怎麼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