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空间:9平米美术馆背后的故事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574   最后更新:2014/06/25 13:24:33 by 陆小果
[楼主] 点蚊香 2014-06-25 13:24:33

文:樊婉贞  来源:Hi艺术


图片来源于Art Basel.配图与文字无关<br>
图片来源于Art Basel.配图与文字无关
或许你也有相同经验。走进画廊总是战战兢兢,冷峻的感觉不完全是因为白盒子的空间,展览可以完全没有简介、艺术家作品没有标示说明卡,若幸运在柜台角落寻找到一张价格表,还会被那红色圆点的标签搞得七上八下,到底这幅画为何值一百万,又已经有几个版本被买走。若没有说明卡又没有价目表的情况下,看着柜台里美丽画廊小姐看似友善却总是探试你身分的苍白脸孔,身为“观众”在此时只是一个扰人的代表人物。

艺术品为何没有说明卡?台湾“非常庙艺术空间”冷漠的画廊小姐说:“因为欧美都是这样的啊!”(这回答有点崇洋。)“有兴趣的人就会来问价钱,这样才知道这个人的购买意愿高。”画廊为何要掩藏买卖的事实,似乎想掩饰艺术没有“商业”那么市侩。
表面公益,内里极度商业

“非常庙艺术空间”,是台湾一间艺术家集资的画廊,因为画廊同时经营着买卖的生意,也向文化部申请各种资助以补助展览。但这类画廊在台湾经常可见。画廊可以申请资助建立图书文件库,可以申请项目资金进行研究或是海外展览。画廊是重要的艺术生态,八九零年代内化的市场发展因为台湾前辈画家辉煌的拍卖纪录曾经非常火红,及后中国及香港市场的崛起,台湾艺术市场长期处理弱势,政府的补助不外乎是维持艺术生态运转、艺术家生存及补助零丁却重要由艺术家运作的独立艺术空间的经营。虽然如此,仍有许多实力坚强的画廊走向大陆发展,寻得暂时生存的救生圈,也同时推动台湾艺术家在国际市场曝光。

在台湾,一个有企业艺术顾问、艺术家经纪人、画廊合伙人等多重身份的人,同时也可在政府公家资源标案、法人团体的商业展览里以“策展人”身分借势游移,两边得利取得各种私人资源及公家资源。艺术家,自由地与收藏者、美术馆进行买卖,若与画廊签约,画廊则扮演的“赞助人”的身分先让艺术家支取每月的薪资,到展出卖画时,从画作及最后取得利润中扣除。
图片来源于Art Basel.配图与文字无关<br>
图片来源于Art Basel.配图与文字无关
艺术依赖买卖及赠与。艺术家希望自己的作品以一种高姿态的地位被人欣赏,乐于接受津贴补助与捐赠以便与市场衡量物品价值的方式被区隔。奇怪的是,艺术家又不愿意被画廊约绑,宁愿自由在市场出入,获得公众赞赏与私人收藏的双重利益。作为不是所有艺术家都可以作为自己的经纪人,最常见的是,当收藏家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对艺术家作品表示赞赏,再进而表示其作品在市场价格过高希望减价时,艺术家容易屈服,然后将收藏家纳入“赞助人”的角色、置换买卖的过程为“赠与”、美化销售行为成补助,所以即使如果由画廊来处理可能容易获得更高的价钱,艺术家也愿意想象接受赠与而提供感激的折扣。这虚构的领域,源于艺术家将“商业”行为过分想象为恶魔;在进行恶魔交易时,以艺术神圣及高阶尊贵来护卫自己渴望金钱的需要 。

艺术需要“捐赠”领域的崇高地位,因为它被诠释为非利己的行为。参与市场活动很容易被视为没有道德感,人们深根柢固的观念就是藐视公开追逐财富及金钱的人。文艺复兴时代,许多艺术家接受富豪“赞助”想有免费居住及饮食,艺术家则提供订做的绘画或是音乐演出“服务”,金钱也是重要的赞助媒介物。当代的演变,富豪提供各种赞助奖项,在推举艺术家成就时,也举办各种宴会、颁奖礼及“与艺术家会面”。艺术家间接提供演出服务,或与富豪来场红酒与高级飨宴的聚会,达到彼此分享艺术心得与愉悦。两者行为与商业提供“公关服务”没有两样,但艺术家却可藉由公众认同获得“心理”上的慰藉,满足了本身追逐金钱却想与商业划分的愿望。
图片来源于Art Basel.配图与文字无关<br>
图片来源于Art Basel.配图与文字无关
为什么艺术家那么穷?

“为什么艺术家那么穷?”的作者Hans Abbing将艺术家对于金钱的态度分为三个向度,一个由“产品”、“报酬”、“报酬来源”构成的三度空间。艺术家个人对于报酬的导向,有很不同的偏好。有些艺术家追求公众的赏识,喜好获得政府及私人的赞助及补助;有些艺术家却偏好市场报酬。当这类取向逐渐变成艺术家习性的一部份,也会形成艺术家不同展的路向。

例如艺术家A专供绘画(维度一),得到个人满足、赏识与货币所得(维度二)。他得到的赏识多来自市场与同业的认同,而赚得的金钱则来自于私人收藏家(维度三)。艺术家B专供装置(维度一),得到个人满足、赏识与货币所得(维度二)。他得到的赏识多来自政府与同侪的认同(维度三)。艺术家B认为将画卖给美术馆并从中获利,要比相同金额卖给某个法人组织或收藏家更有“价值”,藉此伴随着的可能是表扬及认可,可让他在其他地方获利,例如得到学校教职或是职位的提升,国际声誉的提升有助于他发展艺术家的“事业”。艺术家A赚得的金钱则来自于私人收藏家,这令人相信这类艺术家已被商业化,因为他追逐市场的金钱收益与大众的名气,比较艺术家B,B更在乎政府的金钱及表彰。

艺术家总是认为自己为艺术无私的奉献,取得利益只是维系他们生存及持续创作的“必需”。但我们很难断定他们是否真的无私或商业化,无私的程度又如何。艺术家多少即使有点“商业导向”,可能也认为自己获得的报酬是无私为“服务艺术”的工具,动机也许只是想获得更多掌声。即使对报酬没有兴趣,表面看起来很高尚及对自己艺术的选择坚持不懈,但也可以解释为受到社会地位限制的结果。艺术家的生存制约,已在社会价值、外界表观与对金钱争取,形成特殊的现象,也因此在道德与商业的价值有比常人更复杂与偏狭的判断。这也常常导致艺术家为何这么穷,穷还要讲气节,获得金钱利益还要给自己表扬借口等,令一般人完全无法理解却气结的原因。反正,艺术家就是这么麻烦。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