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译的脑震荡】2000年以来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方法与实践
发起人:SCCDMOMA  回复数:3   浏览数:2579   最后更新:2014/08/19 19:41:20 by guest
[楼主] 叮当猫 2014-08-04 23:08:17

来源:artnet微信


去年八月, 王上为他的新书采访了艾未未。本书为双语,将于8月5日由中文国际出版社出版。artnet News很荣幸能够节选书中的部分内容作为预览,以饕读者。



王上和艾未未照片提供:王上

*本文作者王上系中国艺术家王功新和林天苗之子



王:从我爸妈那里时常会听到你和他们年轻时候在纽约的故事,据说当时你们在纽约待着虽然非常穷也没名儿,但是很幸福和快乐,我非常羡慕你们当时的生活方式。我觉得纽约很吸引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艺术家,在那里有机会可以接触到很多国际潮流的新观念,纽约有着其他地方没有的艺术气息,所以我以后想在那里混。未未大大,你是怎么看待在纽约生活的经历?对你来说纽约的生活是不是一个学习和大量吸收的阶段,对你的思想是不是也有很大的改变呢?

艾:我是81年去的美国。比你父母早一些。他们好像是86、87年去的纽约。我81-93年大多数时间都在纽约。我去之前中国还是一个非常封闭的,文革之后的一个国家状态。中国政府类似现在的朝鲜。你大概听说过朝鲜现在的情况吧?我离开中国时就是那样。就是要逃走。去了以后(发誓)就说永远不回来了。因为政治上是蛮痛苦的样子。

   到了那里以后就是打工。学艺术,看画廊,很单纯,没有想过什么。觉得在那里没机会.对挣钱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活也没有兴趣。

  但必须打工,因为要交每个月的房费,这都是很严肃的事。那种日子看起来自由自在,但是压力很大。最大的可能是因为焦虑,你喜欢做事,但是太难做,没人搭理你。也没有机会展览。我个人在那里基本上就是混日子,每天没有什么事儿干。要么挣点钱要么浪费时间,但感觉这样很闲散,也没有目标。也还行。直到我觉得实在没什么事儿干了,我就回国了。因为我父亲也病了。找个理由就回来了。

   但(美国生活)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26-34岁正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时间。而且在离开中国之前,是在一个很闭塞,很高压的环境中,所以去纽约以后应该算是很大的影响吧。


王:你可以告诉我一些你们在纽约生活的经历吗?你们当时是靠的什么经济来源呢?是在街头画像吗?

艾:去美国第一个星期是去费城。

      给人打扫卫生(black jack), 给人打扫院子、修房子、刷墙,就是有什么活儿就干什么活儿。当时工资是3美金/小时,也没有什么好挑的,只要有活儿,就愿意干。只要能挣钱就行。等到我上街去画画的时候,那时应该说很富裕了。每天都能挣几百块钱。当时觉得挺好的。但画了一年多,2年,就不画了。那个东西搞久了之后很难受的,你知道吧?有时搞到半夜1-2点。因为人都不散,常常在那里待一天,就站不起来。因为只要有顾客,就在那里画。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我觉得画像是很惨的一个活儿,但来钱真的快一点儿。


王: 1993-95年的时候也是在我出生之前,你和我父母陆续地回到了中国。在我出生之后的十多年里,你和我的父母都有了名气,特别你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成就。你觉得现在的成就跟你从纽约回来有关系吗?

艾:没有。我是回来很久后。天苗和你爸很有名的时候,我还没有做。当然有关系了。我想肯定有关系。如果不是这样,也可能我有别的成就。可能在美国带兵打游击……人为什么在这条路上,不去那条路上。你根本不知道,对吧?没法假设。你又不能变成两个身份。有点成功,和机会有关吧?


王:我现在在美国读高中,马上又要上大学了,小时候也一直是在中国的国际学校里学习,所以我也有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你觉得有多重文化身份的人必须回到他的本土文化里才会成功吗?

艾:不是这样,完全不是这样。你们是最国际化的一代人。现在本土的概念有点落伍。哪里有竞争的机会,人就去哪儿。都是一样的。已经没有人在意你在哪儿。


王上照片提供:王上


王:未未大大,你和Luc Tuymans合作做了一个中国和比利时的联合艺术展,俩人都是艺术家,品味不同,观点不同,社会背景也不同;你也跟 Comme de garcons,Herzog& de Meuron, 等等个性顽强,也都是高手的人合作,你怎么能把你的观念跟这些性格顽强的人贯穿到底呢?你是怎么在合作的过程中找到平衡点的?

艾:我觉得合作首先,强拧是很难的。合作是非常难的事。但如果合作的对手非常好的话,又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我运气还是比较好的,是他们选择了我。我不是主动找人家合作的。虽然他们选择我说明可能认同了我,比如我的一些方式吧。

    如果合作过程中不能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愉快的合作的话,那时没有人会合作的。也合作不下去。

   我们都是性格很强的人。我们之所以能否合作下去,是因为都彼此欣赏对方。在合作中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和问题,在不合作的时候是不会出现的。所以这个还是比较有意思的。经验还是次要。


王:你觉得人格魅力重要吗?我问你是因为,我也想做一位多重身份的艺术人,想知道怎么把握这些微妙的关系。

艾:我觉得年轻的时候不应该有很明确的目标。可以接触事物的范围广一些。可以把它作为知识来看待。并不需要早几年就很成功。通常的教育常误导人,早一些毕业工作,就能成功。这是没必要的。除非你没钱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如果经济不是特别紧张,应建立多种工作经验,见识很多人,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无论那个行业,都离不开人对社会的理解。艺术更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解。需要有综合能力。

   未来人才分两类:一类是非常专注的人。比如只懂电脑,但这个生活乐趣会小很多;另一类是生活经历很丰富,变化又很大的人。


王:我在网上和画册上的都研究了关于你的作品信息。你在Tate Museum 的瓜子装置作品,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你觉得你的作品受到极少主义的影响吗?

艾:我的作品受到所有各种主义的影响。不只是极少主义。比如观念艺术,超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解构主义,超现代结构等,都有影响。有时我是吃着现在主义的饭长大的,看了很多,有时候我的作品表面有极少的风格,但实际上内涵基本都不极少,而具有另一层涵义。所谓“极少主义”是比较纯粹对形体表面的探讨。我的东西是基本都有另一层含义,说它是极少主义,其实是表面现象而已。


王:你的作品中含有社会、政治和历史等多种因素,你现在主动参与当今的社会和人权问题的活动,你觉得关注这些活动是否会给你的作品带来更多活力和看点?比纯极少主义的作品表现出更多的层次,你同意吗?

艾:如果是纯粹的关系探讨,我的兴趣不是很大。我的兴趣是关于传播和交流。今天作品的表达是必然需要通过交流和传播来完成的,所以研究社会问题,或我处的中国社会环境(在印度可能也是做另外一些东西),它的文化、经济、历史做成一个现成品ready-made来探讨。对我来说是比较有趣的。因为它与本人的行为有关。


王:在做这么多社会实践时,你最终是什么样的目的?你是想从这些社会实践中体现出自己艺术家作品的特点吗?还是你觉得还有比艺术更重要的身份呢?

艾:我和传统艺术家不一样,传统艺术家可能说“我是一个创造者。我做的东西是世界上某种东西。”其实我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东西也没有,是个很空的东西,什么都可以从我这通过,通过之后,它会形成一些形式。我有我的局限性,我的局限性使我的作品具有某种形式,我并不是个天才,我从来不这么认为。而且那个形式不一定要一直这样,因为我也在变。我不认为作品是一个固定的东西,是一个目的,而是正在变化发展……当然了,做人是最重要的。艺术家只是一个会表达的人。


艾未未照片提供:王上


王:当今是一个信息多元低俗娱乐文化泛滥的时代,您觉得精英文化和低俗的娱乐文化他们的距离会不会越来越近呢?

艾:我觉得他们是一个复杂的关系。没有永远的精英,也没有永远的低俗。他们角色的位置,甚至影响都是互相的,都在变化。


王:你做了30年的艺术家了,你觉得艺术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修养?

艾:我只能从我个人角度来说。

一,对表达有兴趣,无论感性还是理性的表达。这是艺术家、作家、诗人甚至哲学家、科学家都共有的特点。要不你怎么有往前走的可能,对吧?

二,具有一种表达力。你的表达能使他人感受到。比如唱一首歌,写一首诗,讲一个故事(一个普通的故事有讲得好的,有讲得不好的),所以这是表达力的问题。

三,和你的观众有一个交流。对观众的兴趣有所了解。做不做艺术家都是这样。


王:你的兴趣点很广,一会做建筑,一会做设计,一会写书,一会做网站,一会唱歌,一会跳舞,最后还拍纪录片,我以后也想有那么大的成就,要想有你怎么大的成就是不是也得这么累呀?

艾:你的成就会比我大。你们这个年代的人获得知识的能力很强。很早就获得了。我们前面的人生都可以10年10年地砍掉,毫无用途。但某种意义上看,对未来还是有影响的。你们信息是很强大的,但所有人都是。所以说你的成就,你的自由度很大,但最终还要形成自己的特征嘛,对吧?对某个个人的情况,这就很难说了。


王:听说你每天很早就起,你怎么那么努力,从那里来的责任感和动力?

艾:我是第一个到工作室,晚上最后一个走的。他们都知道的。每天早晨是我把他们叫起床的。年轻嘛。从来没有懒过一次,这些也是一个积累吧。你想,如果每天比别人多利用四个小时的话,我这一辈子都走出很远啦。动力就是快乐,兴趣。我对什么事都很有兴趣,比如看一张照片,听一段音乐,看别人写东西都能产生兴趣。我觉得兴趣和好奇心是最重要的。

你就凭兴趣走即可。我对经济、摄影,先了解一段时间再说,没有人知道自己真正做什么。我做了那么多的其他事,现在其实也不太知道。现在看起来比较成功了。但我也遇到很多麻烦事。


节选自《动机:23个艺术人》,作者王上。版权许可:© 2014 作者和出版公司中文国际出版社

(王上网站:www. Shaunwang.com)

[沙发:1楼] guest 2014-08-05 12:40:13
小汉斯也是靠访谈出名的。
[板凳:2楼] guest 2014-08-05 12:58:22
艺二代出手了
[地板:3楼] guest 2014-08-12 12:50:48
那里能买到书?
[4楼] guest 2014-08-12 15:59:57
艺二代这么出手,还非要学术,说什么好呢。
[5楼] guest 2014-08-16 09:50:34
最要脸的艺二代是不要叔叔大爷伯伯阿公的叫那么亲,起码事后要处理掉这些词。艺术家访谈就是艺术家访谈,做好点给自己长脸。
[6楼] guest 2014-09-06 19:45:02
我在798UCCA 书店买的。好看。顶小帅哥!
[7楼] guest 2014-09-06 21:00:40
我操,大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