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杰视界观 作者:郑闻
编者按:本文基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策展人郑闻于2014厦门实验影像论坛的发言整理而成,由蔡映桐、徐乐协助编辑,经作者本人同意,授权“海杰视界观”发布。
当代美术馆的影像策展与影像生产
“在当代艺术的媒介历险中,‘影像’的定义愈发模糊也愈发清晰,其发展的动力将更多来自外部而非自身。”
秦晋 《白沫》 截图
作为新院线的美术馆
这篇简短的报告,结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对影像艺术的研究与展示现状,以及自身的“影像生产”,尝试讨论当代美术馆与影像艺术的新关系。
耿雪 《海公子》 截图
南艺美术馆开馆刚刚两年不到,但从立馆开始,就为影像艺术开设了专门的频道,这个持续性的影像展览项目叫“AMNUA Video Art Archives”,即“南艺美术馆影像档案”。我们的出发点并不是要做一个有关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全景式扫描,而是从艺术家使用影像艺术的方式出发,展开一个非典型的影像艺术切片的研究。这个项目的特点是不仅仅关注职业影像艺术家的创作,而是记录当代艺术家以及年青人多元化的影像创作方式。我们想要做一个有关“影像创作方法论”和“影像创作动机”的搜集,而不是全景式和盖棺定论的当代影像艺术史的书写。
当代性的美术馆必须承担起在商业电影工业之外的独立影像生产的输出地与展示平台,成为一种新影像艺术的新院线。
“AMNUA Video Art Archives”仍旧沿用了早期对“录像艺术”即“Video Art”的名称,却并不止于此,而是包含了互动装置甚至声音装置在内的所有新媒体艺术。但我不愿意太纠结在Video Art或者Interactive Art这样一类对于概念和标签的限定与驯化过程中,因为所谓的“影像艺术”正处于也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进程中,最关键是看它对整个艺术提供了哪些独特的启发。
汤国 《墟》 截图
“AMNUA Video ArtArchives”涵盖了非常多元化的创作类型。譬如说洪磊和汤国的独立影像展,汤国的作品《墟》用了一种非常少见的方式,用枯枝败叶为材料不断组合变化,拍摄了七千多张照片后形成一个定格动画,近期入围EXiS2014首尔实验电影与录像节;洪磊做了一个时间非常漫长的瀑布的录像,通过后期处理颜色不断微妙地变化,成为画面好像在“呼吸”的这么一个影像作品。这都是江南地区比较成熟的当代艺术家用影像做出的另类尝试。耿雪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学科背景,她也熟稔于陶瓷雕塑的创作,却创造性地以影像艺术家的身份,做了一部非常少见的陶瓷动画《海公子》,陶瓷雕塑拍摄的布光非常具有挑战性。《张小迪独立影展》的作者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他的系列创作也代表中国当下一批年轻人的文化自觉,返回到东方化的诗化的镜头语言和审美当中。《一部中国当代艺术的口述史——对话威尼斯》则是一部以八十位中国当代艺术重要人物为访谈对象的纪录片。郑达的《入侵计划》更加不一样,已经把我们对影像艺术的研究拓展到交互的新媒体艺术的层面。有一个作品是驱赶人的声波,甚至还加入游戏、声音的艺术。让我们看到了影像艺术有可能打破单一的感官,打破以视觉为中心主义的可能。2014年,南艺美术馆还举办了名为“天空”与“超频”的中国德国影像艺术群展。在一些群展中出现的国内影像作者还有吴超、沈朝方、吴俊勇、裴丽、盛剑峰等。
郑达 《虚拟的肖像》 现场
当代性的美术馆必须承担起在商业电影工业之外的独立影像生产的输出地与展示平台,成为一种新影像艺术的新院线。
当代美术馆的影像策展与影像生产
传统意义上美术馆的影像部门与影像纪录工作,往往仅限于对展览开幕场景、研讨会和展厅现场的影像资料搜集,是一种被动的纪载方式。南艺美术馆主要策展部门学术部在策展实践中,主张以犀利的社会观察视角切入逐渐僵硬的艺术策展机制,并结合当下信息流动传播的方式,提出新的概念就是“影像策展”,南艺美术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购置了先进的器材设备,建立了属于美术馆的影像摄制组与创作组,而南艺美术馆的策展人同时也成了纪录片的制片人与策划人,以主动的姿态和创作影视作品的方式去打造纪录片。
吴超 《发生》 截屏
目前主要是两条线,一个是林书传策划的《复调:中国当代艺术生态调查》系列纪录片,是对中国艺术生态中,官方与商业体制之外的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的田野调查。这个片子与展览历时五年,把中国分为五大片区,今年已经完成了第二期。影片不光是纪录艺术家的作品,更多地是保存他们的生存方式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最终对艺术的体制化、艺术中的成功学、艺术与自由等话题展开深刻怀疑与批判。
这一系列的工作也将重新定义当代美术馆的社会功能——不仅仅是独立影像艺术的庇护所与放映厅,同时也是观念与影像生产的兵工厂与制片厂。
还有一条线就是我策划的“AMNUA VideoFiles of Contemporary Artists” 《南艺美术馆当代艺术家影像志》系列纪录片,以当代艺术各领域具有代表性与成熟度的艺术家作为对象。这些片子将采取风格化与个性化的拍摄方式,不仅限于纪录艺术家的工作状态还有关注艺术家思想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个项目将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的发展。目前已经拍摄了毛焰、何多苓、洪磊等一批艺术家。在未来多年还将积累更多素材,最终形成当代艺术家的动态群像,这个系统被命名为“隐秘的线索”,寓意旨在探讨当代艺术家们内在的关联与互相作用。这一系列的工作也将重新定义当代美术馆的社会功能——不仅仅是独立影像艺术的庇护所与放映厅,同时也是观念与影像生产的兵工厂与制片厂。
沈朝方 《宫乐图》 剧照
双向互动的影像现实
当下社会对个体的控制隐形渗透进日常生活。政治与经济的勾连共同书写着意识形态,再以消费和娱乐的诱人外表推而广之。个体价值观被重塑的同时,也被卸去对于控制的判断与质疑。
为什么美术馆需要影像生产和影像策展?这也回到了“我们的社会与生活为什么需要影像”以及”我们需要怎样的影像” 这样的问题。如果假设有两个面对面的镜子,一面是现实生活与艺术动态,另一面是其对应物:影像,两者之间的互相映射恰似这个时代精神的变化。打破了现代主义艺术单一化方式的传播,这也是我个人把当代美术馆的影像生产过程比喻成一个双向镜像的原因。美术馆的影像生产由于其独立性与对商业机制的批判,深刻的影像观念具有反射、映照、穿透现实的能力。
陆扬 Krafttremor
南艺美术馆影像档案有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可以作为很好的阐释。陆扬的《子宫战士》、《死尸青蛙水下芭蕾》等作品有一种“残酷”的风格,却可以引发关于伦理命题的讨论。安托南·阿尔托曾说:“我说的残酷是指事物可能对我们施加的、更可怕的、必然的残酷,我们不是自由的,天有可能在我们头上坍下来,而戏剧的作用正是首先告诉我们这一点。” 当下社会对个体的控制隐形渗透进日常生活。政治与经济的勾连共同书写着意识形态,再以消费和娱乐的诱人外表推而广之。个体价值观被重塑的同时,也被卸去对于控制的判断与质疑。当代消费文化与娱乐文化的典型代表MV——陆扬正是使用这种音乐结合画面的形式,传达出一种荒诞的反讽意味。
广州美术学院秦晋的《白沫》,刚刚被评为第十一届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实验单元十佳影片。艺术家通过影像阐释生死观与时空观,在唯美细致的电影镜头背后,三屏同时展映的方式极具仪式感与宗教性。这部作品与艺术家早逝的母亲有关,对于生死轮回的这类终极而抽象的思考与艺术家个体的经验密密缝合。凯伦•史密斯写道“《白沫》是艺术家向周遭世界传送的一条信息,为了传达给某个隐而未现的灵魂, 或一个不属于此间的幽灵。线索就在那封信中,一条隐喻性的文字信息,也好比现代世界的 一个漂流瓶,投给逝去的所爱之人。”
张小迪 《风入松》 剧照
“AMNUA Video ArtArchives”的所有参展艺术家,几乎都非影像艺术的职业创作者,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当代艺术的媒介历险中,“影像”的定义愈发模糊也愈发清晰,其发展的动力将更多来自外部而非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