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林珉旭:假设的承诺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528   最后更新:2016/06/15 10:06:47 by clclcl
[楼主] 宁静海 2016-06-15 10:06:47

来源:ARTYOO 文:曹丝玉


在于吉的影像作品《女巫之石》中,她拖着自己的雕塑Ta Jama爬向七星池(位于台北市北投区),负重的身体穿过矿谷,山地,芒草……最终把自己做的“石头”(雕塑Ta Jama)放入湖底中央的石群。在展览“黑山”的现场,也布满“石头”和“物件”,它们来自不同的系列,重置在一起形成新的现场。于吉强调在创作中“敏锐而真实的自我状态”,所以当我试图靠近这些经验的片段,需要放下的是“想要看到什么”的执念。

  • 艺术家于吉


曹丝玉=曹 于吉=于


“我要的是敏锐而真实的自我状态”


行为终止后的身体状态都是真实的,我要的是敏锐而真实的自我状态。而这种状态“如何得以更清晰地被呈现”,就是我在工作中应对的问题。


曹:展览“黑山”的整个现场里,是不同系列作品的重置,这其中依循了什么想法?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于:《黑山》延续了我对空间,雕塑与身在其中的人之思考为线索的现场实践。这是一个精心布置的流动的创作场所,你看到的所有都是一体。现场的几件Ta Jama,和影像中出现的另一件Ta Jama在视觉上的叠影,一者在现场,另一者则出现在二维世界,成为移动的图像;开幕的现场行为,也安排了诸如此类的视觉交错和影像重叠。时间与空间在整个展览中都呈现相对的复杂性。


“黑山”展览现场,北京公社,2016

  • 行为作品“即兴判断”的现场


曹:《女巫之石》打开展览现场在时空上的几个维度。可以简单讲述一下《女巫之石》作品里的几条线索吗?

于:2015年四月,我在关渡美术馆的驻地工作室完成了一件Ta Jama,它延续了我以石头为题材的创作脉络,同时也与北投特有物质(北投石,硫磺矿)有关。之后我拖着这件沉重的雕塑一路爬上七星池(至今仍被当地人小心翼翼保护着,鲜少在网络旅游攻略中曝光)。到达目的地时七星池并无蓄水,只望见湖底柔软的草,和草垛中央错落的石群。我把自己做的“石头”一直拉到湖底中央的石群当中,完成这场行为。这是影像《女巫之石》的一条主线。影像中另一条线索是在台湾期间的田野行走过程和我的寻找纪录。



  • 《女巫之石》(截屏)23'45'' 单频录像 2015


曹:这件行为作品的最后,你的身体呈现出怎样的状态?

于:行为终止后的身体状态都是真实的,我要的是敏锐而真实的自我状态。而这种状态“如何得以更清晰地被呈现”,就是我在工作中应对的问题。


行为作品“即兴判断”的现场

  • 行为作品“即兴判断”的现场


曹:在《女巫之石》中,你应对的问题是什么?

于:我的大多行为都与我的雕塑有关,《女巫之石》呈现了身体与物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牵引关系,并带有某种对自然力量的探寻意味。


  • 《Ta Jama series 之一号》100×75×90 cm 木头、水泥、松脂、松香、铁丝、钢板等综合材料2012-2016




雕塑与自然


“黑”的外形我只做了简单的控制,最终这个模棱两可坑坑洼洼的外形还是因为蜡本身的特性而被自然带出的。我保留了这些看似不美观的特征。


曹:Ta Jama看起来像是一块石头。为什么喜欢石头?你与这种物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于:我酷爱石,它是关乎某种来自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并与人类文明仪式相关。我一直在创作与石头相关的作品,材料各有不同,制作的过程反反复复,时间跨度很长。

《Ta Jama 的 角 3#》120×100×97cm 木头、水泥、树脂、松香、铁丝、钢板等综合材料 2013-2016


  • 《Ta Jama 的 角 2#》120×100×112cm 木头、水泥、树脂、松香、铁丝、钢板等综合材料 2013-2016


曹:在《女巫之石》里,你拖着自己的雕塑《Ta Jama》探访七星池,这件雕塑看起来很像岩石。在作品里,你和它的关系是什么?它和自然的关系又是什么?

于:我不知怎样描述这件雕塑与我与自然的关系。大概的,雕塑与雕塑者是被创造与创造者的关系,雕塑与自然也应是被创造与创造者的关系吧。

曹:对作品的材料上,你是否有自己的偏好?

于:我喜用温性材料,廉价的,基础的,随处可见的。这样容易操作,同时也更有挑战性。



  • 《石肉-零件1#》40×30×100cm 水泥,铁 2016


曹:你的雕塑作品在形态上非常简洁,比如“石肉”、“黑”,从材料到造型,对雕塑语言本身的思考是怎样的?

于:我喜欢雕塑,尤其是亚洲的古代雕塑。“石肉”系列的造像的确受到我的雕塑知识结构的影响,你所说的“简洁”可能是指形体上的概炼。“黑”的制作过程与“石肉”完全不同,它的形体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屈从于所使用的材料本身。


  • 《黑 1#》47×45× 51cm 高强石膏、石蜡 2016


曹:出发点不同。“屈从于所使用的材料本身”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就“黑”这件作品来说?

于:“黑”的外形我只做了简单的控制,最终这个模棱两可坑坑洼洼的外形还是因为蜡本身的特性而被自然带出的。我保留了这些看似不美观的特征。




艺术创作是一种私密独处的过程


艺术创作不只是工作和生产,它有时候就像你在书写日记,涂涂改改,甚至撕掉一页重写,是一种私秘的独处过程。


曹:你曾经说过,对作品不断地进行修改、展出、再修改是你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它对你来说,特殊性是什么?

于:反复的工作方式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自然养成的。艺术创作不只是工作和生产,它有时候就像你在书写日记,涂涂改改,甚至撕掉一页重写,是一种私秘的独处过程。

  • “黑山”展览现场,北京公社,2016


曹:你平时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艺术家的劳动对你来说,有怎样的意义?你对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标准是什么?

于:早几年我都是独自在工作室完成作品的所有制作,近年我的工作室开始转变成移动中的空间。项目创作开始涉及关于自然介质、地景,以及与身体对抗、相交、反馈的关系,尝试与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合作等。我没有太把艺术家的劳动与劳动本身区分来看,如果一定要强调区分,可能艺术家的劳动行为更加自戒,自律。



  • “黑山”展览现场,北京公社,2016


曹:你会通过身体、材料和劳动介入某种既定的关系,或是看似没有关联的两者中,比如这次在四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里实现的那件作品,能说明一下这件作品的来由吗?以及你置身其中的体验?

于:松香是今年开始尝试的新材料,在个展《黑山》中呈现了首件半完成的作品雏形《练习曲-慢板 乐章Ⅰ》;紧接着在上海上午艺术空间的群展《旅途愉快》,我使用半棵枯死的香樟树实验了松香作为作为一个切面横穿了整棵树,这件作品被命名为《练习曲-慢板 乐章Ⅱ》。


《练习曲-慢板 乐章Ⅰ》(未完成)

南京四方美术馆户外作品《练习曲-慢板 乐章Ⅲ》,于吉实施现场

  • 南京四方美术馆户外作品《练习曲-慢板 乐章Ⅲ》,于吉实施现场


南京四方美术馆的户外作品《练习曲-慢板 乐章Ⅲ》,是把近期关于松香与植被的创作实验推向高潮,我把整个工作现场挪至山间丛林,在户外高空,光天化日下,每天被虫鸣鸟叫围绕。在南京的这件新作是我首次把户外装置结合了现场行为的方式呈现,开幕的行为是一小时,我用对自己身体和体力的挑战营造一个对自我与外界独立的内观过程。



特别鸣谢:北京公社



于吉,1985年出生于上海,2011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现生活居住于上海。个展:“黑山”(北京公社,北京,2016);“采硫日记·上卷”(安卓艺术空间,台北,台湾,2016);“念念不忘”(C-Space,北京,2014);“不是青苔”(吉门营房,新加坡,2012);“我独自站立”(C-Space,北京,2011);群展:“我们”(chi K11美术馆,上海,2015);“中国内部-巨人之内”(巴黎东京宫,2014);“天人之际Ⅱ:上海星空”(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5);“云深处”(上午艺术空间,上海,2013);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