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未来——ART北京艺术博览会CEO董孟阳访谈
发起人:小东西  回复数:0   浏览数:2026   最后更新:2007/08/29 08:14:08 by
[楼主] 小东西 2007-08-29 08:14:08
转载


亚洲未来——ART北京艺术博览会CEO董孟阳访谈


时间:2007年7月29日  地点:丽都酒店星巴克  访谈人:付晓东



    付晓东(以下简称“付”):你考察了欧美的一些博览会,经过常年研究,是否有什么可以借鉴?

    董孟阳(以下简称“董”):我们的博览会是在学习欧美的形式,但拿到中国往往就变样了,要走出自己的形态。我们身临其境,艺术区在蓬勃的生长,有那么多的空间、国内外画廊的进入,大量艺术家的涌入。

我是在这个生态中做一个商业的博览会,我也不认为巴塞尔放在中国就会成功,不属于这个环境。我们还需要有一个务实的、本土化的态度。巴塞尔38届了,我们差了一代人。我们的服务、操作可以学它,但是核心内容,要更适合中国或亚洲。今天的国民素质,艺术文化教育这方面跟欧洲还有很大距离。同时中国和亚洲的当代艺术,还不被世人所熟识。在巴塞尔300个画廊中,只有7家亚洲画廊,1家中国画廊,亚洲文化不被关注,没有体现。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我们的文化有一种情感,有义务去推动。从商业角度讲,我也认亚洲的当代艺术很有未来性和增长性。



    付:对上海国际博览会即将引进巴塞尔的模式,你如何看待?

    董:大量的欧美画廊涌入到中国的时候,文化政策、艺术品关税,都是隐忧和障碍。如果100万美金,就要上33万美金的税,不可能在现场成交。很多的国外艺术品,额度大了以后,就变相的避税,关税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韩国是零关税,欧洲是5%左右。但是如果坚持下去,政策、环境也都会改变的,它也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博览会,中国人只不过需要一些时间。



    付:对当代艺术本身,中国和欧美的市场的选择,有一个特别大的差距。

    董:中国对当代艺术的收藏,更多的是从投资的角度进入,而不是从文化的角度。西方的收藏家也是从投资进入,也许最后成为终极的藏家。中国人先需要钱,喜欢钱,崇拜钱,让大家通过这么一个契机接触艺术也很好。一旦接触了它,进入一个精神领域,人们会上瘾,会有自己的修养、审美,这可以改变一个人。欧洲很多博物馆都是私人捐献的博物馆。



    付:还有一种普遍担忧的想法,由于股票市场和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艺术市场是否有泡沫化的问题。

    董:水倒猛了都会有沫。大家都在市场过程中学习、认识、提高。很多是初期阶段,没有很好的专业辨别能力的投资商做的事情。今天有钱的人,都不是学艺术的人。现在还没有人通过艺术产业发财,艺术产业在市场上刚起步。这个产业一定是滞后于其他产业,一定是有房、有车、富足了以后,才有钱去投入。这是一个规律,我们应该很平静的对待。



    付:ART北京的VIP由什么人组成?有多大规模呢?如何找到这些VIP?

    董: VIP就是画廊需要的收藏者、潜在的收藏者、有能力收藏的人,或者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社会影响人,比如媒体。这些人组成了我们VIP的一个阵容。

一个博览会如果要成交2、3个亿的话,有30个人就全部买单了。但这不是目标,我们把它扩大到3000人。虽然只是在观望,让他们跟画廊接触,画廊会做很多工作,最后把他们变成自己的客户。国外有大量的这种积累,我们今天还在一个培养的过程。

我们在圈子里,会了解到拍卖行买画的人,俱乐部买画的人,包括企业家们,我们从多个渠道搜集这些人的名单,画廊推荐的人,包括展览自身带动的人,各方面组成一个VIP的阵容,把它一年一年积累下来。



    付:通过第一届ART北京,你觉得它成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不足?

    董:ART北京是我在放弃了画廊博览会以后做的,在市场中并存的两个类似的博览会的时候,会有一些竞争。我不想搅入一些无聊的纷争中去,相煎何太急。日本最强的展览阵容,就是因为观望北京到底哪家是正宗,产生一些误会。我觉得这不应该。能把第一届做出来,很幸运,那么多的画廊响应我的号召,对市场有一个期待。我是个服务商,背后的学术团队,范迪安、皮力、冯博一、卢杰、赵力,都是一些在学术界很活跃的资深人士,包括画廊的一些顾问。他们游走于世界的博览会中,对艺术的把握更准确。我们要做一个本土化的分析和研究,适合中国。一个曲高和寡的巴塞尔放在中国不见得合适。



    去年我们还是有些仓促的,不是特别的成熟。我今年思路更清晰一些。ART北京一定要跟画廊有关,我们的工作就是怎么服务好入选的画廊。对画廊来说是一个增值的服务,对市场来说是对艺术家更好的推动。在VIP里面,有一百家画廊的千本画册,在休息中间,还能再了解他所关心的画廊和艺术家,这是艺术家都出自于这些画廊。我都是围绕一个服务精神来做的,而不是为了好看。



    付:今年ART北京主打亚洲牌,发展到多少地区,每个地区的比重如何?重点推出的是哪类画廊?

    董:我们尽量把亚洲的资源整合的更完整一些。我想传达一个信息给世界,最完整的、最好的亚洲当代在ART北京。这是我未来的一个短期的目标。亚洲的有一些小国家,只要有代表性的国籍和画廊来就好了。当然,我也希望融入1/3欧美画廊,中国的画廊也要学习他们操作。中国的未来也会像西方一样有成熟的市场,我们要给大家提供一个进来的机会。亚洲被人熟悉的画廊没有几个,我要找亚洲规范的、有潜质的画廊。今天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说谁是NO.1,为时太早。



    付:博览会的成交额经常被作为衡量一个博览会的标准,这个准确吗?

    董:博览会对媒体说卖了几个亿的时候,只是在宣传。博览会成交额是无法知道的,只是能够感受到。他说你明年什么时候办,我还来。我就知道他的成绩很好,不见得真正的卖掉了多少画,他要得到重要的客户,碰到一些买家和信息,有多少有用的人,让他回到他的工作室、画廊中不断合作,这比现场卖掉几十万更有意义。很多东西是下来谈的,怎么统计?最严格的就是,根据大家现场成交易,开了多少发票,我们才能知道。不可能的。



    付:这一届ART北京整个投入大概是多少钱?如何回收成本?盈利点在哪个方向?

    董:我们大概投入6、7百万人民币,上一届要少1、2百万。一个成功的博览会,是一个慢增长,它的盈利模式不能用一、两届来论输赢的,也许三年以后就回收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良性循环来维持它的生长。赞助商的钱,展商的钱,都在一起。不能说我完全从赞助商获利,还是从展商获利。今天的市场,艺术品变成一个顶级的奢侈品,它所接触的VIP都是有消费能力的人,很多的奢侈品愿意跟我们合作,成为赞助商。在国外,巴塞尔是UBS瑞士银行,BMW宝马汽车。我们也有大众汽车,一些大大小小的奢侈品牌的合作,就是看重这块的人群。它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时,其他的人就愿意来。



    付:学术性可能是ART北京一个比较鲜明的特征。这次邀请了15家学术背景的画廊来参加“艺术突破”,出于怎样的考虑?

    董:因为有很多有学识的人,所以它变得不是那么容易拷贝。但是学术弄得大家看不懂,我也不同意。因为是一个商业活动,学术要围绕两条,画廊的和VIP的服务,不能是脱离市场的一个完全的学术。

市场中坚是这些画廊,今年的“艺术突破”的展品是来自于画廊,还要推动他们的学术。他们在一年中在不断的做学术,最了解市场,把握更精确。我们专门提供一个厅,是跟画廊紧密合作的一个学术的展览,不能忽略他们的艺术建设。自己弄出一块学术来,跟他们没有关系,跟市场没有关系,会伤画廊的感情。好像组织者最学术,拿画廊的钱就干曲高和寡的事。



    付:还有一个项目,是冯博一策划的“七零八落”的展览。

    董:主要是不被世人关注到、还没有被画廊代理的年轻画家。从展览和专题展中,尽量给大家推一些新面孔,谁也不愿意总看老的影星,会审美疲劳。艺术品现在卖不起了,四小天王我们也准备着。



    付:那么艺术大巴旅游的路线也会是参加ART北京的画廊吗?

    董:有一个“艺术白夜”的活动,我们一天晚上有大巴,把大家分散到分到各个艺术区,让他们了解北京的艺术生态,看到在艺术区做的活动。我们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希望达到充分的利用。我们现在是在做蛋糕的时代,把蛋糕做大了,市场做规范了,大家一起互相成长。



    付:在目前的国内画廊艺术博览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状况下,ART北京有什么优势?会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方法来扩展?

    董: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我们朴素、务实的走自己的路,对任何的竞争者都是最可怕的。别管他有多么强,来势多么凶猛,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方向、定位,一个亚洲的博览会,就这么走下去。要把精力放在我们自身的建设中。我不能反对别人也做的很好,大家会走出自己的形态,自然对号入座。



    北京这个国际化的都市真正变成一个移民城市,各种文化的交融,更多元,更包容、更博大,什么样的艺术品在北京都有可能。我们选择有眼光的画廊,他们带来了很多有未来性的艺术品。我们的标准,就是昨天成立的都没有关系,但是我觉得你的气质、发展方向是一个代理的、推动的画廊,一个推动机制的现代化的机构,而不是一个买来卖去的画店。我在这次博览会中的定位,就是“艺术未来”的概念,艺术市场的未来在哪里呢?我们提供大量的新鲜的新画廊,新的艺术家,给大家更多的选择。



    大家应该充满信心去做。我们的行为改变推动了一些历史的进程。今天中国还没有一个世界级的当代艺术的大师,今后会在我们中间会产生。这是一个未来竞争增长性的市场,对中国人、外国人来说都是机会。《艺术当代》也可能会成为世界重要的媒体,理想和梦想都在我们的手中完成,看谁有这样的能力和志向。我们有太多可能性、未来性,这是千年一遇的时代,可以完成一些雁过留声的事情。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