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热化资本与无ZF状态——接受《美术焦点》主编杜曦云的采访!
发起人:很难搞  回复数:1   浏览数:2611   最后更新:2008/03/29 03:23:14 by
[楼主] 很难搞 2008-03-29 02:30:34
过热化资本与无ZF状态——接受《美术焦点》主编杜曦云的采访!

过热化资本与无ZF状态——岳路平访谈


杜曦云

时间:2008年3月24日
地点:岳路平西安工作室


杜曦云(以下简称杜):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屡有“相似”或“撞车”事件发生,并频频引发学术界讨论。但我认为这类事件其实各不相同,并无统一的模式,应该条分缕析地具体对待。你认为呢?
岳路平(以下简称岳):当然,有各种各样的“撞车”。有看起来撞上了,但是实际上是错觉;有表面上没有撞,其实已经撞了;还有由表及里都撞的一塌糊涂的。


杜: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气质、个性、认识论、方法论外化的一个产物,有些作品虽然看似形态相似,但如果全面地考量和索隐,其具体指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这是否是“撞车”,有待商榷。对此你如何看?
岳:如果要讨论这个撞车问题,针对的是看起来撞,其实没有撞的,我觉得就完全没有意义了。我们必须讨论真实的事故。


杜:有些作品,汲取或挪用了相同的文化资源,该如何甄别其高下、优劣乃至真伪呢?
岳:这里有法律层面的问题,也有功力的高下之别,也有想通过抢夺高分贝的麦克风企图掩耳盗铃者。法律层面的问题,咱们国家无论是立法、执行还是社会认知都非常差,希望在这个层面上进行讨论,成本太高;功力高下的比较必须要有一个时间的淘洗过程;至于通过资源垄断瞒天过海,就是道德问题了


杜:文化资源是共享的,而非只能由某人独占。进一步设想,是最先“发现”者重要,还是持续、深入推进者重要?
岳:这个问题还是上一个问题的延续。我觉得“发现”实际上是法律问题,至于谁真正推进了,还要看是通过资金推进,还是通过毅力来推进。有些问题本应该由法律裁决,但是如果暂时没有这样的法庭,那么就是一个面子问题。面子问题又要涉及江湖的水有多深,还有一个人的脸皮有多厚。


杜:有些作品,关注的是同一题域,而且形态也相似,但其切入角度、立场、态度不同。进而言之,即使断章取义地孤立看时相似度很高,但其作品的文脉、所处的语境又可能有所不同。这类作品,你认为是“撞车”吗?
岳:无论是有意撞、无意撞;擦伤还是重创;有预谋还是冤大头,只要撞了,都是事故,都要认真面对,都应该有交通po.lice的介入。但是现在的艺术圈,是一个无ZF状态,到处都是满嘴仁义道德的黑恶势力,冤屈无处申诉,惨惨惨!


杜:虽然文化资源是人所共享的,但如果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屡屡发生资源方面的“撞车”,我个人认为它暴露出创作者们所关注视域的局限,以及探究问题的浮泛。因为,中国的文化资源如此广博、繁杂,如果视域更宽广,探究更深入、具体、微观的话,“撞车”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你认为呢?
岳:我非常同意!其实,撞车的问题是一个很初级的问题。如果不是受害者损失太大,我觉得根本没有必要花时间来讨论这么低级的话题。问题是,目前的北京当代艺术为代表的艺术生产、流通模式,完全是一个全球资本流动性过强的问题,根本不是艺术问题,出现了这么多的撞车,这与一个五代受穷的小村子突然爆发后发生的饿狼抢食所导致的踩死人现象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奇怪的。都是一些庸才、蠢材,根本不值得讨论。


杜:如果大家都不满足于灵机一发式地找“点子”,或文化机会主义式地频频“转向”,而是从自身的体验和认知体系出发,寻找个人化的切入点,长期、持续地进行“文化研究”式创作,是否很多“撞车”、“模仿”、“抄袭”的纠葛就会减少呢?
岳:当然了,可是在中国,还有几个人像我一样在这么真诚地对待艺术呢?失望!当然也庆幸。


杜: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至今,仅凭浮光掠影地攫取浅表性的文化资源,已经越来越令人望之生厌乃至视觉疲劳。那么,作为艺术家(批评家),你认为应该如何进一步发展呢?
岳:不满足于灵机一发式地找“点子”,或文化机会主义式地频频“转向”,而是从自身的体验和认知体系出发,寻找个人化的切入点,长期、持续地进行“文化研究”式创作。


[沙发:1楼] guest 2008-03-29 03:23:14
想问问岳老师,文中所谓的文化资源如何共享?提点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出来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