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1.1-YCCA.談話紀錄.来自豆瓣
发起人:艺术的爸爸  回复数:0   浏览数:2103   最后更新:2008/04/24 17:00:13 by
[楼主] 艺术的爸爸 2008-04-24 17:00:13
作業1.1-YCCA.談話紀錄.
2008-04-09 21:06:37   来自: mikaholic (北京)

  
  一、“同學們認為甚麼是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是各種形式的混和與雜糅。”是對藝術史上出現過的形式或藝術家從生活體驗中形成的創作方法的自由取用,在一個“藝術以死”的時代,創作方式趨向多元和帶有任意性,“人們已經習慣了藍色的裸體,柔軟的時鐘和長胡子的蒙娜麗莎”, “當代藝術”(某層面上?)是在形式感上具有當代性的。
  
   “當代藝術之前,藝術史只是圖像志。”另一位同學也許從另一個方面表達了對當代藝術的理解,當代藝術可能是一項比藝術史上之前的所有藝術時期更注重表達或自我塑造的藝術,“當代”表明了藝術家對所見社會現象(如黃永砯對殖民社會在現代的“陰魂不散”或政治文化沖突現象的反饋)或對個人體驗和理念的關注,從時間段來說,這一時期被認為起始于二戰后。
  
   另一位學建筑設計的同學也許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這一點,“現在北京建筑市場缺乏設計理念的問題是無法從建筑領域內部解決的,也許我們需要回溯到思維的源頭。”也許,需要從藝術的角度重新審視的不只是建筑設計。事實上藝術創作和表達可以在現代社會中更有作為,我或者很多人都不愿意藝術被閉鎖在一個自言自語的系統內,又或者說即使某些藝術作品是藝術家某程度上的“自言自語”,但卻不代表這些藝術作品不能對社會產生啟發,藝術家可以(或者應當?“是否應當”在這里可以成為問題嗎?)有自己的注視的范圍,有自己的表意符號和方式系統(雖然這個系統可以是不斷調整的),藝術家的群像構成了當代藝術界的紛繁,而觀者或許可以因此從另一角度獲取對當代世界圖景的認知。
  
   至此另一位同學從學習戲劇史的經歷中提出了當代藝術的零碎性。在現代戲劇之前,戲劇史教程是可以按照時間分塊,每段時期有在形式或題材上具有聯系的作品群。但當戲劇史行進到現代,其形式多樣且讓人難以預期,如“貧窮戲劇”,強調觀眾參與的戲劇等等。當代藝術在某程度上拒絕“藝術”,拒絕觀眾的仰視,拒絕自我神化,因而實現了某種形式上的“解放”,在社會走向后現代的進程中,也許是藝術又一次率先帶來了一種新的氛圍,一種既對世界注目又自戀的氛圍。
  
   至此費老師提出讓大家反過來考慮甚麼是“非當代的”。當當代藝術標榜可以對任何時間任何民族任何流派的元素按需抽取,那當代藝術又是甚麼/像甚麼?(或者不是甚麼/不像甚麼?)假如,完全按照古典的繪畫筆法復制一幅山水畫,這一過程是在王府井的喧囂與臟亂中進行的,那即古典的元素也會在當代新語境中產生新的意義(突兀、尷尬或被曲解)。是否可以說當代藝術在形式上是不需要定向的,而其意義則在于藝術家在這些元素中注入了關于自我或當代世界的思考?
  
  二、藝術批評者是怎樣的一個角色?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 藝術批評者應該怎樣看待藝術作品?一位同學說一位批評者首先需要在觀看(或者體驗)作品時投入到作品中去,同時要避免對作品盲目的熱忱或厭惡,需要以相對冷靜和抽離的姿態從藝術史的角度評價作品的意義。陳韻說到了利益對藝術批評的扭曲,“罵你又怎樣,捧你又怎樣?”這可能已經是藝術批評最糟糕的狀態,沖突的甚至不是藝術批評時所持有的理念,而是資本在說話。
  
   費老師說到,藝術批評起碼可以大概包括兩個層面,“在技術層面上,藝術批評涉及對作品的準確的描述,然后才有對作品的分析與解釋,才有批評者對作品的評價。”“批評者要了解藝術史”,這樣有助批評者大概地推測作品在藝術史中可能占有的位置,同時可以揣測該作品采用的元素有可能源于哪些已有的藝術品,尋找作品在藝術史上的背景。同時,“在語言邏輯上要合理”,準確地表達對作品的感悟。但批評也沒有僵化的方式,“藝術批評和藝術創作一樣,都是不可以承襲的”,每個人都在藝術史已經積累的龐雜語境中,都在已經多得讓人看不過來的藝術作品汪洋中,但我們仍然只能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嘗試,逐漸積累對藝術的理解,最后可能還有所謂的“天賦”一樣的感悟力或靈性在起決定作用。(都不知道該無奈還是該怎樣了呢。。。)
  
   在具備了表達上必要的技能之后,批評者需要面對的是如何對待批評的問題,我們面向誰而作出對藝術品的評述?畫廊控股人?有錢有影響力的藝術基金?容易被誤導的公眾?同行的“競爭對手”?費老師所說的對公眾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也許可以被引為一條在做藝術批評時的道德底線。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