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
发起人:蔡玉龙艺术空间  回复数:0   浏览数:2154   最后更新:2009/04/08 10:44:53 by 蔡玉龙艺术空间
[楼主] 蔡玉龙艺术空间 2009-04-08 10:44:53
突如其來的相逢有時宛如一種必然,突然而自然。与蔡玉龙书法的相遇是在去年(2007年)十一月,那是个毛毛细雨、天气黯淡的下午。那天我前去参观昔日国营厂家的旧在地上海莫干山路50号,巨大的墙面和众多的空间使这里成了无数画廊云集的画廊区。也是为了稍作避雨,我步入一家路边的画廊,猛然间呈现于眼前的黑团黑线快把我给镇住了。
如文所意,“葛藤”般强劲有力的线条相互揪盘蔓延于细长的条幅之上,到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再走进里面环顾四壁,起先分辨不出作品上写的是什么,渐渐地便认出它们大都写的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仿佛那里蕴涵浓缩着作者的整个人生、性情和祈祷。那一团团圆润的线迹,无视行间空白,四通八达似地蔓延纸上,溢出纸面。宛如高亢的情感无法被压抑似的。
蔡玉龙的书法虽不难令人联想起唐代狂草的怀素,张旭的用笔,但它们之间理念似是实非,蔡玉龙是全然的独到、独创之作。
其书非出自手之灵巧,乃是作者倾注整个身心灵魂于中锋之尖,让人直觉到生命律动的迸射和时间的节奏,静听之顷,笔与纸的磨擦声清晰可闻。
蔡玉龙曾这样写到:“魏、晋碑体文字,是我的导师。拙、朴、壮、率、真 是他们教的”。蔡玉龙的书法是吸取并融合中国古典精华的结晶。出生、成长于台湾,对他的书法人生和环境来说,亦是一幸。如隐者般隔绝外界,虚怀地面对内心宇宙,写、写、写。一笔一笔地对应着生命的律动与节奏,宛如那被彻底打锻磨炼而成一流芭蕾舞者所展现出的强韧而匀称的肢体张力。
“拙、朴、壮、率、真”,这五个字也恰巧概括了蔡玉龙书法的本质。尤其是“拙”、“朴”,这不外乎是精神的外在化。
守拙、养拙自古便是背驰富贵、奢华的高尚生活态度,同时也是艺术领域的重要理念。此资质也只有被选中者才允许拥有。
“大巧成拙”(老子)。也正是由于是“拙”、“朴”才使观者摆脱了观赏的意识距离,一切都好象伸手可及,亲近无比。
在看蔡玉龙的书法表现时,重要的不是对文字的解读与理解。而是应该尽量舍去先见主观,直接地去感受那些线的贯穿与流动。如此便能发现那些由蔡玉龙自身的律动和节奏而升华的自动记述,文字章句的显现一变而为眼前的书法绘画空间。
在东北亚汉字文化圈的美术领域里尤其是宋代以后书、画、诗本为一体,书升华为画原来并非不可思议之事。 相反那些恰恰将书画分别对待的看法是不健康、病态的看法。所以现在我们面对蔡玉龙那由生动的线条而展现出的书法,同时也意味着我们面对着的是一篇画化了的诗。
诞生于中国的汉字,经朝鲜半岛,然后传入日本,成了各自记录语言的工具,虽然一方演变成片假名,平假名,另一方则演变成了朝鲜文字。但始终都是以汉字为造字演变之本。书写行为,作为表现精神内涵的书法美学一直发展至今。对这一点在此毋庸多言。
但二次大战后,作为骨骼的汉字本身解体了,在今天的全球化风气当中,用笔,墨书写已渐渐远离日常。 书法精神的丧失必然带来理念的消失。在如此危机的状况下,身在上海日趋拓耕其深度的蔡玉龙书法作品,意义尤显可贵重大。愿不断问世的蔡玉龙作品,不仅限于汉字文化圈内,通过他的作品让全世界来共襄笔墨之美学。因为这对已崩溃的绘画领域亦有同样的意义。

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 益田祐作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