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徐功:县城物学第一人 (张羽的艺术空间)
发起人:中国当  回复数:1   浏览数:1985   最后更新:2009/07/02 00:23:21 by 冠冠520
[楼主] 中国当 2009-06-28 19:53:23
1.常徐功的刺绣艺术在当代艺术圈耳熟能详,但对他的解读却不到位。


2.把常徐功定位在“艳俗”是一个很大的偏差,在我看来,老常不是艳俗之流,而是开拓“县城物学”的最早实践者。用“中国县城物学第一人”定义他一点也不过分。


3.为什么把常徐功定义成“艳俗”是不准确的呢?总的来说,“艳俗”依然是现代主义知识分子高高在上俯视老百姓生活,骨子里对百姓生活是不屑的、藐视的、嘲讽的。但常徐功不一样,他一开始就是在平视百姓生活,一开始就像一面镜子在“忠实”地反映县城生活的常态。


4.在电影圈倒也有一些“县城电影”,但无论是顾长卫还是贾樟柯,他们在处理县城生活时总是不够纯粹,总是抛不开知识分子的架子,导致他们的“县城”始终太矫情,太主观,太多艺术加工的水分。常徐功不一样,他是谦卑的,绝对是把“百姓生活”放在高于自我的角度,很朴实的与真实的县城生活相处,县城生活本身是怎样就是怎样!


5.知识分子喜欢按“艳俗”的既定思路去看老常的刺绣活儿,总觉得老常和他们一样看不起百姓生活,总是先入为主的摆出嘲讽的恶意,这是大错特错的心态。生活就是生活,无论是高雅的还是粗俗的,都是生活的“客观之物”,这一切不需要艺术家用精英姿态去仲裁,而是需要艺术家谦卑的融入生活,尽量仔细的还原出生活本身的丰富性。这一点,常徐功做到了!


6.“县城经验”在中国是最具普遍性的生活状态,所谓的城市化其实都是县城化。有位做编剧的朋友曾谈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他说中国目前拍不出像韩剧级别的时尚片,不是没有钱,而是因为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县城习气,包括演员在内,根本没法表演出地道的城市生活味道。的确如此!但大多数中国人和中国艺术家都回避“县城影子”,因为“县城”是“土”的代名词。常徐功却是个例外,他不回避“土”的事实,因为“土”是真实的“县城物学”。这一点,老常是诚恳的,他抛开了知识精英的伪善,还原了县城生活的物态。


7.常徐功的针线活是奇特的,他用一根根细小的丝线刻画出“县城之物”,那些多么平易近人的事物——老板、民工、公务员、汽车、手机、洋房、时装、饮料。。。。。,最关键的,请注意,瞧,那些人物的眼角、嘴角、笑容。。。多么的客观准确。那些生活物品多么逼近日常。。。。常徐功用手工业者的耐心完成了一次“物物对等的交换”。


8.常徐功以“常人”的态度走进“县城经验”,走进“县城物学”。这一点,才是常徐功最具史学价值的闪光之处!

张羽 2009.3.6

张羽的艺术空间 http://blog.artintern.net/zhangyu







[沙发:1楼] 冠冠520 2009-07-02 00:23:21
看起来都像奔小康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