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亚姆.吉利克:长椅讨论平台在纽约Casey Kaplan画廊展出
发起人:一二三四五  回复数:4   浏览数:3480   最后更新:2010/03/26 22:00:35 by guest
[楼主] 一二三四五 2010-03-19 17:23:31
纽约Casey Kaplan画廊展出展出
利亚姆 吉利克(Liam Gillick)

新作:长椅讨论平台,沃尔沃酒吧,一切好的东西都会消失
截止日期:2010年3月27日


Art-ba-ba超级访谈:利亚姆.吉利克
Art-ba-ba超级资料:关系美学

 
利亚姆.吉利克( Liam Gillick ), 长椅讨论平台, 2010. 展出实况

近日,纽约凯西凯普兰画廊(Casey Kaplan Gallery)展出Liam Gillick的新作。该展由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将Gillick招牌式的社交性新极简主义和新概念注意发挥得淋漓尽致。第一部分是“长椅讨论平台”,它尤其体现出艺术家的初衷:大众和观众的参与,人与艺术品的交融。Gillick的尝试和努力使展区达到了美感和功能的平衡。铝制长椅被涂上了一层闪粉,仿佛在向这个全新的讨论平台致敬,把画廊变成了一个专门用来思想的空间。
 
 利亚姆.吉利克( Liam Gillick ), 长椅讨论平台, 2010. 展出实况

 
利亚姆.吉利克( Liam Gillick ),  长椅讨论平台, 黑,2010.

展览的第二部分由16幅印刷图组成,图中文字来源于Gillick自编自导的戏剧《沃尔沃酒吧》(A Volvo Bar)的第一幕。该剧最初在德国Kunstverein博物馆上演,包含了Gillick回顾性的“简明方案”,即“三种视角和一个简明方案”。当时Gillick在博物馆中划出一块适合的场地,邀请当地的年轻演员进行表演。这是Gillick对自己艺术主题的一次戏剧性探索:集体中各种原型的讲和。这一回,Gillick将剧中台词和具有现代早期,前工业化时期风格的绘图相结合,别有一番趣味。
 
利亚姆.吉利克( Liam Gillick ), 长椅讨论平台,灰, 2010.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是:《一切好的东西都要消失》(Everything Good Goes)。展品是一个视频,最初在2008年阿姆斯特丹Stedelijk博物馆文森特奖的展览上播出。在那一年里,Gillick建立了视频背景的3D电脑模型——一个工厂——该造型来自于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 )和让•皮埃尔•戈林(Jean-Pierre Gorin)1972年的影片《一切都会好起来》(Tout va Bien)。Gillick的视频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视频顶部的字幕来自于一次电话讨论,讨论内容恰是如何记录下建造3D工厂模型的过程。第三部分多少体现出Gillick近年来的艺术动向,但是相较而言略显失色。

 
利亚姆.吉利克( Liam Gillick ),  长椅讨论平台,灰, 2010.

 
沃尔沃酒吧I, 2010

 
沃尔沃酒吧II, 2010

 
沃尔沃酒吧III, 2010
 
一切好的东西都要消失, 2010

 
一切好的东西都要消失, 2010
 
利亚姆.吉利克( Liam Gillick ), 长椅讨论平台, 红, 2010.

 
利亚姆.吉利克( Liam Gillick ), 长椅讨论平台, 白, 2010.



作者: artobserved
翻译:一二三四五  (转载请注明)
来源: artobserved


相关连接:
Liam Gillick: Discussion Bench Platforms, A ‘Volvo’ Bar + Everything Good Goes [Casey Kaplan Gallery]
Liam Gillick “Discussion Bench Platforms, A ‘Volvo’ Bar + Everything Good Goes” [Time Out New York]
In New York: Opening this Weekend [Art Info]
Liam Gillick at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hrough January 10, 2010 [ArtObserved]



[沙发:1楼] guest 2010-03-20 00:54:41
关系美学


我的第二个例子是1964年出生的英国艺术家利亚姆•格力克(Liam Gillick)。格力克的作品是综合多种学科的:他浓厚的理论兴趣受到了雕塑、美术设计、艺术批评和小说的影响。在所有的媒体中,一个贯穿他作品的主要的主题是,我们环境中关系的产生(尤其是社会关系)。他早期的作品研究了雕塑和功能性设计之间的空间。比如说他的《贴士板》(1992),在一个公告板上设有使用说明、可放在板上的潜在物品,和一些特别刊物的推荐。

格力克的设计结构被称为“和办公室、公交亭、会议室和餐厅类似的空间”的一种构造, 但是它们也继承了极少主义的雕塑和后极少主义的装置艺术,然而,格力克的作品由于它的艺术前辈有所不同: 尽管贾德的盒装结构使受众可以感觉到他做这个作品时的活动,也使作品在展览中受到关注,然而格力克满意受众“仅背对着作品,互相闲谈”。不是像布鲁斯•劳曼(Bruce Nauman)的走廊或者格力克七十年代的视频设备一样让受众来“完成”作品,格力克在他的艺术中寻求一种永恒的无结果 ,把艺术当做活动的一个背景。我之所以选择讨论格力克和蒂拉瓦尼拉的例子是因为,他们都是波瑞奥德所论证的典型——关系艺术比可视性的艺术更拥有主体之间的关系的特权。这种把艺术作品当做一种潜在合作的观点几乎不是新的--- 想想偶发主义和激浪派的指引,七十年代的行为艺术和约瑟夫•鲍依斯(Joseph Beuys) 说所的“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这些流派都伴随着与蒂拉瓦尼拉所捍卫的关系美学相似的民主和解放的言词。这种激发受众的欲望的理论基础数不胜数: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作家作为生产者”(1934)、罗兰•巴特(Roland Bathes)的“作家之死”和“读者之生”(1968)、还有这一语境下最为重要的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的“开放的工作”。

格力克与蒂拉瓦尼拉的相似之处在艾柯利用价值和“传播情境”的发展的特权中是非常明显的。然而,艾柯的论点是每个艺术作品都有潜在的“开放性”,因为它有可能带来无限可能的解读; 这就是当代艺术、音乐和文学的成就所在。波瑞奥德曲解了这些争论,他将它们应用到一些特定的作品里(那些需要互动的作品),因此,重新把这些争论引导到艺术意向性上而不是观众的接收的问题。另一个他和艾柯立场不同重要方面是:艾柯认为艺术作品是我们在破碎的现代文化中生存状态的折射,而波瑞奥德认为艺术作品创造了他们的生存状态。

[板凳:2楼] guest 2010-03-26 21:58:47


[地板:3楼] guest 2010-03-26 22:00:35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