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纪录片的历史与现状(序 一
发起人:leomean  回复数:1   浏览数:2153   最后更新:2011/03/22 16:31:57 by guest
[楼主] leomean 2011-03-21 15:16:02
纪录片从来都不是一个封闭的领域。回顾她的百年历史,从1920年的城市交响乐,1930、40年代的格里尔逊纪录片,1960年的直接电影、真实电影,到托马斯·沃尔的“七十年代纪录片”,再到所谓的“九十年代新纪录片”。每一次形式与风格的创新,都呈现了纪录片表达的一种新的可能,并将纪录片的边界推向更远。创新领域的这种不断的“越界”一次次地挑战了人们对于纪录片原本的理解和认知,使得人们重新思考纪录片表达的性质,纪录片理论也因此而流转变迁。从这个角度说,创作领域新的探索往往成为我们进行理论更新的重要契机。

近年来纪录片创作而言,动画纪录片的崛起让人瞩目。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对动画纪录片的发展历史加以简要的描述,然后通过对动画纪录片与一般活动影像纪录片进行比较,勾勒出动画纪录片在表达上的特殊属性与功能。最后,将从理论上廓清某些对于动画纪录片的质疑,为动画纪录片的合法性做一定的辩解。在这一部分中,虽然研究的对象是动画纪录片,其中的目的是也是解决动画纪录片所遭受的某种理论困境,但我们却不能不进入对纪录片表达的普遍属性的思考。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说,动画纪录片为我们重新检视自己对于纪录片的认识、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我们趋近于纪录片这一概念的本质提供一条新的进路。

按照一般的理解,动画纪录片就是指那种以动画形式来表现、处理现实世界中非虚构人物或事件的影片类型。这种影片类型的起源一般被追溯到温莎·麦凯在1918年完成的作品《路西塔尼亚号的沉没》。这部长度将近十分钟的短片描述了1915年英国邮轮路西塔尼亚号在从纽约去往爱尔兰的旅途中,被德国潜艇伏击,造成1198人死亡的悲剧事件。这一这一严重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部影片中,麦凯以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从邮轮出发到被德国潜艇追踪、两次被德国鱼雷击中、乘客纷纷坠海,邮轮最终沉没的整个过程。由于当时是无声电影,影片没有旁白解说,由期间出现的字幕对情节发展做出必要的解释。

麦凯的这种以动画形式来表现非虚构内容的做法在当时并不鲜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美国都有导演运用动画技术来制作军事题材的电影。到了1920年,城市交响乐纪录片开始兴起,其中一些主要创作者,如德国导演沃尔特·鲁特曼、苏联导演吉加·维尔托夫等,都曾在自己的纪录片创作中纳入动画技术,只不过这些作品中,动画所占的比例并不大,所以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在这一时期,另外一些创作者开始尝试以动画来解释、说明一些重要的科学理论。如苏联导演普多夫金曾在1926年创作了《人脑的机械学》。在这部影片中,普多夫金用动画形式解释了巴普洛夫的有关生物学理论。此外美国著名导演麦克斯·弗莱舍和他的兄弟一起制作了一些颇有影响的作品,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923)和《进化论》(1923)。爱因斯坦本人对弗莱舍利用动画来解释相对论非常欣赏。他称赞说:“这部电影试图解释一个抽象的主题,这是一个杰出的尝试。”

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直接电影、真实电影兴起之前,世界纪录片创作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是“纪录片之父”的约翰·格里尔逊的活动。虽然约翰·格里尔逊本人并未尝试过动画形式的创作。但在他的领导下,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导演还是创造出了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动画纪录片作品。在英国邮政总局(GPO)电影组工作期间,莱恩·雷和诺曼·麦克拉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两人也制作传统的纪录片,但是他们在动画纪录片创作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比如雷的作品《交易纹身》(1936),影片调用了之前拍摄的一些纪录片里的资料画面,经过处理,使得画面上的人与物形成一种剪影效果,然后再在上面叠加莱恩·雷直接画在胶片上的抽象线条、色块、字幕等。在这部影片的节奏把握非常出色,整体感觉明快亮丽、动感十足。曾有学者评价说,从1934年到1936年这段时间,英国纪录片运动在创造上达到了顶点。虽然这不是特指当时的动画纪录片创作,但是运动纪录片一定是艺术成就最重要的体现之一。

在1939年,约翰·格里尔逊转投加拿大国家电影局(NFB),诺曼·麦克拉伦随即投靠,并负责成立动画部分。在此后的若干年中,国家电影局相继于1956年推出《黄金岛》,1960年推出《宇宙》等。他们的这种动画纪录片的创作传统并未消减,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华裔画家、导演王水泊自1990年以来一直工作与此,他在1998年创作的一部动画纪录片《天安门上太阳升》曾获得数项国际纪录片大奖,其中包括1999年奥斯卡最佳短纪录片提名。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技术的突破带来了纪录片创作领域一场堪称革命的变化,动画纪录片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由于出现了能够扛在摄影师肩上的16毫米新一代摄像机,能够在自然光下进行拍摄的镜头和胶片,特别是可以实现同期录音的磁带录音机等,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以及结构形式,乃至整个美学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突出表现在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和真实电影(cinema verite)的兴起。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同期声开始进入动画纪录片。1959年,美国导演约翰·赫布利和他的妻子悄悄录下了他们两个年幼儿子玩耍嬉闹时充满童真的对话,并对其配以动画形式创作了《月亮鸟》。此后数年,他们又用类似的方法创作了《刮天风》(1967),不难看出,这些影片在前期拍摄中对于声音的拾取与直接电影并无分别。

如果我们把约翰·赫布利的这些作品视为是某种动画版本的直接电影或动画版的观察型纪录片,那么在1980年代以后,更多的动画纪录片似乎可以被视为真实电影或参与型纪录片的变体。1976年,英国人戴维·斯普罗可斯顿和彼得·洛德共同组建了阿德曼公司(Ardman animations)。与约翰·赫布利一样,他们也是以旁观的方式记录下生活中人们的对话,然后以动画形式加以表现,如1978年的《大堂女孩的表白》。但是到了1980年代后期,他们更多地运用正式采访手段来进行声音拾取,这样影片更具有穿过生活表面的能力,而进入到对真正社会问题的探讨。这种趋势实际上成为1990年代以后动画纪录片创作的主流。英国学者保罗·沃德借用美国理论家比尔·尼克尔斯的类型学术语,称这种类型的影片为互动型动画纪录片。

哪里没有矛盾,那里就是一片荒芜.
[沙发:1楼] guest 2011-03-22 16:32:16
动画纪录片这一名目的设立没有必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