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弗兰谈越后妻有三年展、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等贡献于地区振兴的艺术实践
发起人:自生自灭  回复数:0   浏览数:1740   最后更新:2011/04/25 15:39:44 by 自生自灭
[楼主] 自生自灭 2011-04-25 15:39:44
来源:艺讯中国

北川弗兰在伊利亚和艾米利亚•卡巴科夫的作品《稻田》(2000)前
作者: 申舶良
日期: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北京报道——自上个月起,日本连续发生的地震和因之引起的核泄漏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艺术在大灾难当前之时能够做些什么?ARTINFO曾在3月末特邀渡边真也(Shinya Watanabe)先生撰文《观点:艺术如何帮助日本?》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和回顾。在4月17日、18日,越后妻有三年展(Echigo-Tsumari Art Triennale)和濑户内国际艺术节(Setouchi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总监北川弗兰(Fram Kitagawa)先生来到北京,以上述两项艺术实践为个案,分别在日本文化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带来以“艺术、我们、社会——贡献于地区振兴的艺术”为题的讲座。
越后妻有所在的新潟县在明治维新时代是日本人口较多之处,但近代中,年轻人纷纷迁往城市、农业近乎被放弃,由此该地人口急剧减少,老龄化严重,传统中人与土地、祖先的关系被遗忘。越后妻有三年展最初旨在探索艺术能够为这一地区做些什么。北川先生极为详细地介绍了越后妻有地区的地貌(包括农垦导致的河流流向变迁)、气候、人口生活特征等要素,他认为当代艺术是一种城市的艺术,并以东京高层建筑和科技发达状态下的生活为例,表达了对当代世界人的生活与自然间关系的看法。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来到越后妻有,重新发现此地丰富的精神资源,以双年展的形式重新激活当地的经济、传统,以及居民的信心,同时也是对自身的艺术创作在另一层面的解放。
北川先生1996年向当地政府提出此设想,遭到全盘反对,经过千余次沟通协商,首届越后妻有三年展终于在2000年举办。如今,第5届越后妻有三年展将于2012年开幕,北川先生也借机向中国的艺术家们发出邀请,作品征集的详细情况可以参见越后妻有三年展官网。不知2012的末世感与当下地震和核事故的启示是否会为三年展中的作品带来新的思路。
北川先生随后详细地介绍了三年展上的重要作品,其中常常出现在三年展宣传海报上的伊利亚和艾米利亚·卡巴科夫的《稻田(The Rice Field)》等作品曾在本站的《越后妻有三年展重新激活日本的乡村》一文中详细介绍过,更多亦可参看越后妻有三年展官网。许多作品将废弃的空间改造为奇异的心灵避难所或纪念地,如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和让·卡尔曼(Jean Kalman)的装置作品《最后一课(The Last Class)》,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的《梦屋(Dream House)》;或是重新建立起与被淡忘的传统主题的联系,如卡巴科夫的《稻田》、矶部行久(Yukihisa Isobe)以林立的黄色旗帜记录一条消失的河流的走向的《河流哪儿去了?(Where has the river gone?)》;或是重新整合当地自然环境和民俗传统而建立的功能性作品,如多米尼克·佩罗(Dominique Perrault)的能剧舞台《Pavillon / Papillon》、托拜厄斯·雷贝葛(Tobias Rehberger)的林中图书馆《费希特(Fichte)》。在介绍作品的同时,北川认真强调了当地居民对作品的接受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管怀宾,以及张永和+非常建筑事务所也曾参加此三年展。
随后,北川先生对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背景进行介绍,濑户内海处于日本的“腹地”,曾是人们的精神力量之源。而在近代,海洋的价值也为人们忘却,其中每个岛屿也都变成了相对封闭的世界,人口亦在逐渐减少,令这片海洋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其中犬岛(Inujima)和直岛(Naoshima)曾是化学工厂的所在,而后成为无人居住的荒岛,丰岛(Teshima)曾作为工业废弃物的堆放场所,大岛(Oshima)更具有一段悲痛史,曾在100年中作为麻风病人的隔离区,而今留下的居民亦是曾经的麻风病人,无法回到故土,并被施以绝育手术,只能在此地养老送终。首届濑户内国际艺术节通过艺术重新激发这些地区的活力,于2010年开幕,主题为“海之赋权”。
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上的艺术作品延续了越后妻有三年展中作品的特性,并与不同岛屿中更加丰富多样的现实相结合。比如波尔坦斯基的《心脏之音档案馆(Les Archives du Coeur)》对3万余人(各自不同,好比指纹)的心脏之音进行保存,以独特的方式建立了生命与生命、后代与祖先之间的联系。各大岛屿还遍布着重要建筑师操刀的博物馆项目,如安藤忠雄(Tadao Ando)的李禹焕(Lee Ufan)美术馆、内藤礼(Rei Naito)和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水滴般的丰岛美术馆(Teshima Art Museum)。更多作品请访问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官网。
越后妻有三年展和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在激活、振兴地区和回归自然的主张之下都暗含着“从伤心地到乐园”的主题。观看其中大量作品之后,疑问也会随之产生。随着越来越多的永久性作品进入越后妻有地区,国际三年展“景观化”的问题在该地也愈发明显,有些作品对自然环境可谓多此一举的干预。越后妻有和濑户内海地区大量废弃住宅被改造为艺术作品,令人感慨两地空宅之多的同时也会反思艺术是否是改变这些场所的最佳方式,通过艺术进行的空间改造是否只是暂时地以一种新奇的“无用”代替以往的“荒废”?以城乡规划、项目开发等非艺术的方式来进行介入是否会更加经济、有效和持久?如果说两大艺术实践的创生是基于一种行动的迫切性,那么,在取得成功之后,这些问题是否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和反思?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