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巴塞尔2011:欧美的复苏、中国的拐点
发起人:自生自灭  回复数:1   浏览数:2052   最后更新:2011/06/21 13:21:44 by guest
[楼主] 自生自灭 2011-06-20 19:52:19
文: 胡勒 来源: hiart.cn


“作为国际艺博会之尊,当天的盛况令人不禁想起2007年艺术市场黄金滚滚的鼎盛期”


在2011年第42届巴塞尔博览会开幕后的第三日,外媒就祭出了这样的标题:“繁荣正在回归”(Top Fair for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Suggests Boom Times Are Back)。这种“胡佛式的自大”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事实上,仅画廊区VIP预展当天的人流及成交量就足以让我们对本届博览会刮目相看,而Artinfo更不失时机地吹捧道:“作为国际艺博会之尊,当天的盛况令人不禁想起2007年艺术市场黄金滚滚的鼎盛期”。
复苏

阿布女友达莎•朱可娃的在VIP开幕后的几分钟内就掀起了全场的第一个小高潮,她以接近550万美金的高价拿下了伦敦画廊L&M的一件罗斯科作品,而在这之前,她刚与邓文迪在贝耶勒基金举办晚宴。接下来,百万以上的成交相继诞生。苏黎世Thomas Ammann画廊带来的沃霍尔“番茄汁” (Campbell Tomato juice)成功卖出两件,每件110万美元;纽约Acquavella画廊并未因中国艺术家曾梵志的缺席而受到影响,西格玛•波尔克(Sigmar Polke)1990年画作《无题》(Untitled)售价达到130万美元;马德里Elvira Gonzalez画廊带来的一件理查德•塞拉作品以200万美元左右的价格卖给一位欧洲藏家,这位艺术家的同期个展正在贝耶勒基金举办;Luhring Augustine画廊的克里斯托弗•伍尔(Christopher Wool)也大受欢迎,1996年画作《自行车上的女子》(Woman on a Bicycle)以250万美元成交。而一些超级画廊如如高古轩、白立方、佩斯、古德曼等都有不俗的表现,预展当天的大卖使他们不得不考虑更换作品。

全场最夺人眼球的要数伦敦Marlborough画廊和苏黎世Bruno Bischofberger画廊,他们带来的都是“百年难见”的超级硬货。前者弗朗西斯•培根三联作《人体研究》(Three Studies for the Human Body)的咨询价达到惊人的6000万美元,而后者则因一件足有20米长的沃霍尔作品技压全场,这件作品的标价达到8000万美元,据说在VIP开幕后因“买家突然不想卖了”而继续悬挂,供人瞻仰。不论如何,我们在本届博览会中都能看到画廊联合起来狙击拍卖行的各种策略。

拐点

与欧美画廊的复苏形成对照的,是中国画廊与艺术界的落寞。参加Hall 2画廊区博览会的国际画廊达到300多家,而中国只有两家,分别是来自上海的香格纳与广州的维他命,在数量上甚至还不如同在亚洲的日本与韩国,北京画廊则几乎全军覆没。“艺术宣言”(Art Statements)单元因长征画廊的进入而略可安慰,他们带来的周啸虎作品以18万美元成交,主管卢杰表示:“作为艺术宣言单元唯一中国画廊,长征第一炮不错”。但这只是凤毛麟角。昔日对中国艺术家“一往情深”的国际画廊,如佩斯、Sperone Westwater、Acquavella也纷纷笃定不带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入场,这使得评论家顾振清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场国际画廊对中国概念热情不再,唯中外5家机构力挺中国艺术家,但见维他命的曹婓、郑国谷,长征的周啸虎,香格纳的丁乙、李山、余友涵、周铁海、张恩利、朱加、张鼎、鸟头、孙逊等,麦勒的艾未未、谢南星、夏小万、刘鼎、李钢,奥沙的李杰。国外画廊推的则有王度、严培明、何岸和刘韡。除此之外,还有谁?”

国内资深藏家唐炬在逛完2011年第42届巴塞尔博览会后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西方这一最重要的画廊博览会确实汇集了当今欧美最具实力的画廊和艺术机构,培根、贾科梅蒂、毕加索、安迪•沃霍尔、达明安•赫斯特等艺术家的作品数量众多、触目可及。我非常认真地伫立在他们面前、真诚地希望从中领略艺术带给我的感动和震撼,不过真的很难。他们的局很大、很系统、很丰富、很绚丽,也很成熟,但置身其中我深切地感觉到我们完全是局外人,我们的艺术机构、艺术家、收藏家要想融入其中真的是难上加难!既使那些曾经在国际拍场上风光一时的中国当代艺术明星们也丝毫不见了踪影,想在这个大局中分一杯羹显然是不现实的……” 如果唐炬的担忧能代表国内艺术界一批有远见卓识的从业者内心的真正焦虑,那么显然,仅从本届博览会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拐点——究竟是继续自己玩,还是同他们一起玩?这个拐点并不因数日前齐白石四亿人民币的天价而变得模糊,也不因香港博览会中国画廊的“据理力争”而“一叶障目”,更不因“中国画廊还处在起步阶段”而有所心安,相反它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就好像一柄新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我们还在为过去五年的“热火朝天”欢呼雀跃时,已悄然悬挂在我们头顶。一位国内画廊从业者甚至不无黯然地表示:“我总觉得有一天,那些既得利益者会大声疾呼,让我们抵制巴塞尔,因为他们在那里再也看不到机会了……”
[沙发:1楼] guest 2011-06-21 13:21:44
正常,中国的艺术市场是扭曲的,收藏家群太业余,没有权威的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家没有学习提高的场所。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