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无名小卒——从台北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2011探讨年轻艺术家生存状态
发起人:自生自灭  回复数:0   浏览数:2006   最后更新:2011/07/18 13:27:10 by 自生自灭
[楼主] 自生自灭 2011-07-18 13:27:10
作者:谭伟平 来源 :am post

年轻艺术家是怎样生存的?

  我在英国读艺术时就已经担心毕业后的打算,觉得周围同学已经非常自然找到自己的生存方法。穷学生一直都有作劳动性、非技术性的兼职工作。有男同学做邮差,女同学在酒吧做侍应生:有些同学做人体模特,一个非常优秀的学长以最简单的方式赚钱——以自己的身体做新药物的实验品:也有当著名艺术家的助手,而工作是挖泥——挖掘地下室——这位同学今年代表英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他们对艺术非常认真,把精力都放于艺术创作,没有为了生活是否舒适而妥协,很少把艺术变为小情趣,或改变作品迎合市场口味。

  另一类同学是受赞助者供养,大部分是父母供养:其二是依靠伴侣,女的在工作,男的在创作,或长得漂亮的女同学,很有能力找到有钱有地位的男朋友:甚至有女同学和女老师有同性恋关系而得到照顾……而这种补贴关系则较复杂,因为是基于对人的爱,而让艺术家换取所得的艺术空间。

  也有一班同学走到法国和瑞士边界开设自己的餐厅,半年工作半年创作,一班朋友浪漫的生活在一起,那是愉快的回忆,但是并不长久。这种综合体的分工合作,把个人的能力集结,更有效的争取生活空间。如把这经验放到其它例子,有如新艺术群体的形成,亦可变为创业的经验。

  还有一类就是在社会上找公共资金或资源,申请展览、比赛、工作室计划、奖学金、海外交流机会……让自己可以继续留在艺术圈内,更重要的是让艺术圈的大人物留下印象,无论在圈内圈外都会参考艺术家的履历表,这是非常现实的情况。

  生存本身没有一种既定模式,也因为艺术没有明确的“职业“导向,市场上没有既定选择,所以年轻艺术家要还原到最基本的生存反应,锻炼出勇气、忍耐、学习沟通和思考。反之而言,这些生存反应已渐渐在现实的教育系统消失。

  怎样发噱有潜质的年轻艺术家?

  这次到台北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Young Art Taipei 2011­­-Contemporary Hotel Art Fair),问道陆洁明先生对发掘年轻艺术家的意见,陆先生是台湾画廊协会的资深顾问及拍卖官,他说艺术系的毕业展是发掘年轻艺术家的机会,亦会问年长级的同学是否有年轻的“高手”在系里面,但在当前的情况是年轻艺术家非常灵活操作自己的公关工作,在Facebook、twitter上不断张贴,展示个人力量,如果有什么展览消息或拿了什么艺术奖,早让全世界都知道,反而是画廊要尽快跟进,不要落后于同行,把他签到旗下。当然,也有一些年轻艺术家画的很好,自己躲起来画,不喜欢和市场打交道。

  也问道台湾当代艺术连线的执行社长,和朝代艺术的负责人刘忠河先生的意见,他会主义美术大奖的得奖者和艺术学院的毕业展,但不会问学院教授,因为教授挑选年轻艺术有时也会失败,原因是他们没有经过市场的锻炼;而且学院不希望学生过早的接触市场,但现实的情况是教授挡不住学生想成名的欲望,问及台湾其他画廊的负责任,他们会较注意台湾艺术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南艺术大学、师范大学的毕业生。

  博览会内有不少的日本画廊日本年轻艺术家的发展机会是不一样的。在东京有一些小型画廊专门出租给年轻艺术家第一次作品的发表,以博取大画廊及艺评家的赏识,租金并不便宜,,他们发表了两、三次后如果没有被关注,便要做其他打算。在日本很多资源和关系网络都掌握在年长的教授或行业领导上,年轻艺术家的出头相对困难,因而认识几位艺术家都是走出国发展。

  如何挑选年轻艺术家?

  刘忠河先生会以画廊的市场作考量,并要看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是否跟画廊的形象相符合。陆洁明先生选择年轻艺术家的三个取向,其一,艺术家又要有鲜明独特的风格,个性跟其他人不一样;其二,难以取代的技法,像2008年海啸之前的作品,即时是观念多一点、胆子大一点和美术少一点都能卖,但现时则不同;其三,良好的品格与修养,最不希望年轻艺术家跟潮流、讨好潮流,相要赚钱选择一种风格。现时陆先生挑选年轻艺术家有五个考量:一、观念;二、哲理,跟周边生活状况有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或是具政治的批判;三、技术,手艺功夫要好,能把脑中的东西画出来;四、美术修养;五、材料运用,无论使用录像媒介、不锈钢或聚酯物料等不同物料,都要有匠心独运的表现。

  我在博览会上也挑了自己喜欢的作品,是一张细小的画作,画着一个瘦弱少女的背影,穿日本高中生服,歪歪扭扭的走着,是画中那种病态的气氛吸引了我。询问画廊负责人关于作者的背景,是八十后的年轻艺术家岩华林(Karin Lwabuchi),让我惊讶的是岩华林本来是从事版画媒介,而他运用油画的画感是那么的好,不是一般技法上的技巧。而画题为《The Way of April》,正是日本海啸过后,许多学校摧毁,当地高中生混合上课,班里的同学都是来自不同的学校。一张小小的画以把世事、伤感和画意连在一起。

  成为职业艺术家是唯一的途径?

  现时年轻艺术家希望能以卖画为生,当上职业艺术家,及早成名更专注与创作。也认识跟画廊签约的年轻艺术家,而其他的只不过是业余艺术家,特别是香港艺术家都有另外一份工作或以教授艺术为生。

  回想年轻时的我很自觉的保持艺术的纯粹性,那是比较单纯或蠢的想法,而且作品的类别和材料(水、冰、风)很难想象能卖出去,所以就不用烦恼于买卖的事,只作隔岸观火,对画廊类别的认识也是有所不同。第一级别的国际性画廊,全部都是blue-chip artists(蓝筹艺术家);第二类画廊展示当代艺术,不限于媒介和实验性的作品,有不少成熟和极具影响力的画家参与,那时我最常看的画廊;而最少去的是商业画廊,艺术学生也最常去,但通常都是经营困难,每多久就结业。

  做艺术的人怎样以艺术作为“职业”总是有所分别,分别在于追求什么,要名、要利、要生活、要艺术或什么都不要。最好的例子如杜象,没有工作,不以卖画为生,只下棋过简单的生活,难道他是“职业艺术家”吗?“职业”、“全职”、“兼职”的名称并不重要,艺术家应自知那把标尺。量度对艺术的那份专注和态度。而金钱可让艺术独立,但并不表示艺术以金钱作为指标。  

  怎样培养年轻的收藏家?

  台北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展场上,大多不是第一次来的卖家,有些已看了几年,有些是资深藏家,也喜欢支持年轻人,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跟纯投资不一样。年轻藏家的判断应在于对作品的喜爱,可从较低的价格收藏,又跟画廊商量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这些都不应该看作投资。如以投资性质要有闲钱,不要急着回报,要懂得挑选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和选择艺术家的重要作品。

  有些资深藏家担心几十年的收藏心血后继无人,也不希望收藏系列被零星处理掉,在生前全数捐赠给艺术馆,也算是回馈社会。也有收藏家培养子女学懂收藏,先给予子女拥有藏品的管理权,但限制资金增添艺术品,子女可从原有的藏品中选一件卖,用这些钱在市场上在买入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是博物馆的管理课程,认识自家的藏品,分析藏品的好坏和市场动向,培育子女的艺术眼光,购买时再与父亲讨论,也增进家庭乐趣。

  收藏不一定是投资者,资深藏家身怀学识和修养,那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鉴定?

  年轻艺术家经常要作打听,看朋友同期的买卖价如何?但跟别人比较怎样都是为难。最开始的设定价可以低于市场,这对卖方和买方都有好处,例如,买方觉得这一类的作品理应在8000元的价位,但原来定价在5000元,感觉是便宜了,购买也容易入手,一年后同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升为8000元,这就是增值;而艺术家设低价更容易吸引不同买家,多人收藏建立信心,升值空间较大,是增长不是回落,藏家会继续留意艺术家的发展路向。

  相反第一次出价很高,但压力转嫁到第二位艺术家身上,能否承接更高的买入价;如果没人购买艺术家想降价求购,那么,第一位买家就变了猪大头,变相赔钱,具陆先生所讲年轻艺术家的最初价位应是“结缘价”,到有了一班固定收藏家时,作品价格可回到“正常价”,而到了收藏家把作品送到第二市场时便是“割爱价”。

  有些时候画廊提议年轻艺术家的价钱,通常时依据市场上的某个价位,扣掉展览成本,画廊和艺术家的分账方式,再减除一点折扣费用。计算出最后价格。总而言之,为艺术品定价绝非易事。

  艺术品是否具增值潜力?

  艺术品的增值通常要到二手市场,一般所讲的是拍卖市场,但现时二手市场和一手市场分不清,拍卖公司不做展览、没有策划、没有评论,剩下的只有买卖,对画廊绝对是不公平的打击,带来没法承受的恶果。

  从艺术家被画廊挑中开始,已决定艺术品的发展走势,其中包括一些不可预估的情况,艺术家有没有身处一个艺术潮流,他/她的发展意向有没有在这潮流中担当着重要角色,而这潮流的发展是否不断扩大,牵扯着艺术馆、策展人、艺评家、传媒、收藏家的兴趣。之后艺术家有否不断进步,或是停留在成名作品之下。有没有继续深度的发展,在艺术史上留名——这些因素才是艺术品真正的增值潜力,而非金钱炒作。

  什么伟大的艺术都是从一件小小的作品开始,看你有没有把握机缘。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