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看的皆是展--中国上海|奥沙艺术基金: 正如金钱不过纸造,展览也就是几间房
发起人:osagegallery  回复数:0   浏览数:2481   最后更新:2015/02/03 14:49:57 by osagegallery
[楼主] osagegallery 2015-02-03 14:49:57



施勇,《曾经,形式往往源自于被动而非抵抗,正如下雨我们用雨伞。现在呢?》,装置,2014,奥沙艺术基金|图片提供



可看的皆是展

正如金钱不过纸造,展览也就是几间房

中国上海|奥沙艺术基金

2014 年 11 月 20 日-2015 年 2 月 28 日



(顾灵|文)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在奥沙艺术基金上海策划的展览有个让人过目不忘却颇为拗口的标题:《正如金钱

不过纸造,展览也就是几间房》,其中包含的类比关系,皆是将对象的物质媒介与其携带的价值与意义相分离。“不过…也就是…”

亦透出一种兼杂不屑与无奈的口吻。早在我2011年与比利安娜的采访中,当谈及现场艺术的“市场免疫力”时,她就指出:“今天

被我们日常谈论的艺术,我们已经完全习惯于观看它,它其实已经慢慢变成了消费文化的一部分。艺术品的生产其实是我们市场经济

模式下的物品生产。这一点在今天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类比关系,标题也将金钱与展览联系在一起,展览成为“艺术消费品”的

“短期橱窗”,而支持所谓知识生产与艺术尝试的空间则十分稀少,甚至随着市场商业化的日益泛滥而越来越少。展览从文献《上

海展览史:1979-2006》出发,可以说是对文献的视觉化呈现;这本收录了艺术家自我组织展览的多样文献的出版物,为展览本身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展览提供的视角也是相当的丰富,从艺术家第一人称的叙事,到新作品对文献的回应;从对机构的空间探

讨,到针对机构所处的体制网络与􃐀构的解析;从策展实践到文献梳理。参展艺术家有上海的前辈如余友涵、丁乙、张健君、施

勇、申凡、张培力等,也有年轻的周子曦、胡昀、李然等,还有国外艺术家柳思雅(Marysia Lewandowska,波兰和英国)、亚

森·班淖(Yason Banal,菲律宾)、察达·阿迪塔玛(ChardaAd y t ama,印尼)、路加·韦利士·汤普森(L u k e Wi l l i s

Thompson,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独立出版小组 3-PLY 等。3-PLY 的重印计划(Re-Print)选择了 1996 年发生的“让我们

谈谈钱——上海第一届国际传真艺术展”,可谓再切题不过,这一被视为在中国举行的首次由艺术家组织的国际艺术展览,对全球的

展览制作历史而言,也是个关键的展览。而传真这一媒介本身的脆弱也使重印显得非常必要。另外,阿迪塔玛的现场表演《回家》

(Going Home)亦是从几页老照片的传真复制开始,向观众绘声绘色地讲述两条交杂的回忆线索:艺术家本人的和照片主人公的。

对回忆的讲述在这里不像探案那样是为了抽丝剥茧揭露事实真相,而是“和想象在这里邂逅、浮现”,对阿迪塔玛来说,“这种记忆

能填补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沟壑,激发相似的记忆和体验。”施勇的装置《曾经,形式往往源自于被动而非抵抗,正如下雨我们用雨

伞。现在呢?》占了地下展厅的一整个房间,与展览标题的拗口与口吻相呼应,它们通过一组独白和声音装置将艺术家早年的多个作

品模型连接起来;而胡昀的《观者有意,作者无心》则将施勇与钱碨康早期作品的文献作为现成品素材,两者皆是对文献(过往的

创作概念与记录)的再创作。莫娜·瓦塔玛努与弗洛林·图尔多(Mona Vatamanu and Florin Tudor)的录像装置《审判》与

IRWIN 小组的《重探NSK北京大使馆计划提案》都成功地为展览提供了浓厚的政治语境,前者以赠送鲜花盆栽的形式暗喻了对共产

主义领袖及其领导方式的揶揄,后者通过虚拟NSK这一不存在的国家政权进而模仿政治话语,幽默地嘲讽了当今的国际外交形势。

展厅前言墙的布置别出心裁,由一连串作品组成,包括 2014 年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旧馆)最后一个公众开放日的照片(胡昀作

品),以及 1948 年纸币急剧贬值、国民党允许兑换黄金时银行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布列松作品)。两张照片,提供了互为参照的观

看的公众性。


公共活

及新书发布|“重印”项目:《我们谈谈钱——上海首届国际传真艺术展1996》

讲者:法燕·德飞(3ply成员)、尼可拉斯·塔门斯(3ply成员)施勇

特别邀请:卜汉可

27 .2015周六

15:30-17:30

言:中文、英文


本活动邀请了艺术家小组3ply的两位成员法燕·德飞尼可拉斯·塔门斯,他们将和“传真展”的组织者及参展艺术家施勇一起,就19年前“传真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等话题展开一场对话。三位亦会触及是次“重印”特别项目,以及“传真”和“复制”的概念在他们各自的艺术实践中的含义。

活动同时还包括由“重印”项目重新印刷出版的《我们谈谈钱——上海首届国际传真艺术展1996》的新书发布。

关于展览《我们谈谈钱:上海首屆国际传真艺术展1996》

该展览是由卜汉可发起的,当时他是温哥华的一个艺术家自主运作的空间——西方战线(Western Front)的总监;上海的四位艺术家:丁乙、施勇、申凡以及周铁海也参与了策展和制作。作为首次由本土艺术家参与组织和策划的有国际当代艺术家参加的展览,“传真展”对于本土的当代艺术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国外艺术家的作品都是以传真的形式发送到展场,在整个展览期间,每天都有传真发送过来,并被直接贴在展墙上。


这种特别的展览制作方式突出了它在形式上的特征——展览的传播性,以及信息是如何在公共领域中进行流传的,而它的重要性也绝非仅限于展示国际艺术家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它实际上对年轻一代艺术家自发组织展览的传统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展览在上海首开对展览形式本身进行实验的先河;同时也对展示策略的思考产生了影响,这一点在数年后的“超市当代艺术展”(1999)等一系列展览中显现得更为明显。


關於講者


3-ply

3-ply為一個由藝術家主導的出版計劃主要以出版、寫作、編輯及翻譯作為藝術實踐之延伸。3-ply由藝術家Fayend’Evie 與其藝術家、作家、策展人及平面設計師網絡所聯合主導。除了製作及發行實質的刊物,d'Evie亦熱切於透過由藝術家主導的出版作為一實驗性和策略性的方法,擴展和/或干擾知識的生產、傳播及存檔。3-ply的出版於全球各地重要的當代藝術畫廊及書店均有售。

3-ply的《Re-print》為一系列的策劃項目,旨在重新推廣巳絶版的藝術家書刊至現今的觀眾。系列以插入絶版書目的複印版於公共文獻庫中作為一種介入:透過再版的中介形式,引進從未合法地獲存檔,或以往曾獲存檔的出版物,從而為原版建立索引。

预知更多关于3-ply和《我们谈谈钱——上海首届国际传真艺术展1996》。请登录:http://3ply.net



施勇

施勇的作品把现代化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个人想像和创造的基础。以理想化的上海市民为概念,他制作了一系列以照片为基础材料的作品。这是一个包含了多方面的延续性计划,探索着关于消费,日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觉语言。其中一个系列“中国制造-欢迎来到中国”(1999),包括一个手绘的年轻商人石膏像,穿着毛式套装,戴着墨镜,拎着公文包正在挥手。作为理想市民的形象,这个雕塑是一次网络在线互动项目的结果。施勇在网络上提供自己不同发型和衣着的12幅肖像,参与者投票选择他们认为最理想的样子。如今,这个独立的个体跟随着市场调查的逻辑,变换着他或说是她自己的身份。这个形象在施勇别的作品里也不断出现,比如“渴望”(2000)和“你不可以克隆,但你可以买”(2001)。在市场中介的作用下,这个形象逐渐在产生变化。

近来,施勇主要集中在创作大型的装置和建筑上,并表现了荒谬扭曲的幽默。当中最引人注目的,他的综合媒介装置“飞Q,建造了一个飞碟,其作用是用来打开天空。关于这个飞行物的创建没有任何多余的解释,也许只有进入到施勇的想像世界里或者把它作为施勇的另一个视觉信号才能被理解。他的方式是以颠覆性的姿态去嘲弄那些构建在规则和提前计划上的体系机构“万事皆可”这种折衷态度的混合物。

施勇,1963年出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美术系。从1990年开始他的作品就被广泛展出。近期的展览有:开放的肖像,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2);GRASSTRESS 2011,威尼斯,意大利(2011);调节器,第二届今日文献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10);SHANGHAI KINO,SHANGHAIKINO,伯尔尼美术馆,瑞士(2009);第三届南京三年展,亚洲方位,南视觉美术馆,南京(2008);仔细想想,昨天你究竟干嘛去了?,比翼艺术中心,上海(2007);首届今日文献展,能量:精神· 身体· 物质,今日美术馆,北京(2007);跟我来!新千年之际的中国艺术,森美术馆,东京,日本(2005);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广州(2005);聚焦,中国美术馆,北京(2005);天堂-人间-施勇个展,香格纳画廊H空间,上海(2004);第四届上海双年展(2002);圣保罗双年展(2002)以及玛雅双年展(1999)等。


關於策展人

驻上海独立策展人,曾策划之展览包括2013年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之Tino Sehgal同名个人展,时代美术馆之展览《进一步,退两步——我们与机构/我们作为机构》,以及展于上海哥德开放空间和深圳OCAT之《惯例下的狂欢》。2013年创建开放研讨平台《从展览的历史到展览制作的未来》,平台营办至今,专门探讨策展,平台特别侧重中国、东南亚、澳洲以及新西兰之艺展历史。

2011年发起为期一年之《占领舞台》的项目,针对艺术之表演性方面进行研究。曾作为2011年《曼彻斯特亚洲三年展》之合作策展人推出展览《未来机构》。编著作品包括与蔡影茜合编之《无为而为――弱机构主义和机构化的艺术实践》、《上海滩:1979-2009上海艺术家个案》。同时长期于艺术期刊《Broadsheet》及《YishuJournal》上撰文。2012年曾获提名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之「独立视觉评论奖(Independent Vision Curatorial Award)」。2013年任HugoBoss 亚洲艺术大奖评委之一。


關於奧沙藝術基金


奥沙艺术基金非牟利国慈善体,政和行政上均主要由奥沙集其下其他业务支持。奥沙艺术基金成立于2004年,有三主要目:推动创意社区、文化交流和孕育意思。自成立以来,基金一直致力展年一代的艺术教育及培,鼓励青年参与艺术,培育他的文化意意和批判思,同文化交流。多年来,奥沙艺术基金举办过性及前瞻性的目,于本地及国文化界广受誉。


奥沙艺术基金目前的工作重点在艺术与社会的更深次的对话。我深信艺术家、策展人和艺评当前社会及文化价议题所作的研究、分析和讨论,将可于洲以至全球各地,引更全面的思考。


际艺坛对亚洲当代艺术认识,奥沙艺术基金多年来不断将洲当代艺术重要人物到国,当中最佳例子有菲律宾艺术伯托·恰比特(RobertoChabet) (1937–2013)。菲律宾艺坛贡献巨大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梦想家、概念家、明家、方士、人和年人的佰,在奥沙年的努力推广下,近年终为际艺坛所重


借着艺术于香港蓬勃展的契机,奥沙艺术基金于2012年起探讨艺术的展系列《市》,并特安排于商性的香港国际艺术展/巴塞尔艺术展同期行,已成功行三届;另亦有实验艺术社会议题,及探索艺术与商共生模式平台之《Sigma Square》。2015年将会有南欧对话之初探《South by Southeast》,继续创新和评议艺术


奥沙艺术基金2013年香港艺术发奖艺术赞者。



欲知更多有关奥沙艺术基金之料,请浏览网站:www.oaf.com



Chloe Chu澄(奥沙香港)     chloechu@osagegallery.com | +852 2389 8322| +852 2172 1619

Elva Xie楠(奥沙上海)elvaxie@osagegallery.com  | + 8621 5448 5098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