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腾电子—流水线项目展之二
发起人:Assembly Line  回复数:0   浏览数:1737   最后更新:2015/10/28 21:47:38 by Assembly Line
[楼主] Assembly Line 2015-10-28 21:47:38


嘉定展区

开幕时间:2015111514:00-16:00

展览时间:20151116-121513:00-17:00

(需提前一天电话132 6267 3118预约,周日、周一休息。)

展览地点:上海市嘉定区博学路12884号楼(近丰登路)


M50展区

开幕时间:2015111517:00-19:00

展览时间:20151116-121511:00-18:00 (周一休息)

展览地点:上海市莫干山路503号楼210


参展人:

陈航峰(艺术家)

Egill Sæbjörnsson(冰岛艺术家)

草台班:吴梦、庾凯、吴加闵、刘念、丁博、贾瑛(民间剧场团体)

李消非(艺术家)+ 刘和平(民间诗人)

廖文峰(艺术家)

袁丽莎(挪威艺术家)

刘广云(艺术家)

毛晨雨(电影导演、人类学者)

Performing Objects:Céline Butaye, Alice De Mont, Bie Michels and Kristof Van Gestel(比利时艺术小组)

Per Hüttner(瑞典艺术家)

向利庆(艺术家)

肖开愚(诗人)


展览策划:流水线项目工作室(ALPS

项目执行总监:林白丽

平面设计:郭庆玲


主办单位:流水线项目工作室、视界艺术中心

合作单位: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挪威驻沪总领事馆、瑞典驻沪总领事馆、上海希腾电子、非艺术中心、视觉论坛(瑞典)、HelgeAx:son Johnsons stiftelse

特别感谢:岳永铮、巢佳幸


开幕当天大巴接送:

1. 去程

上车地址:莫干山路50号门口,

发车时间:13:00(到嘉定区博学路1288号约14:00)

2. 回程

上车地址:嘉定区博学路1288

发车时间:16:00(到莫干山路50号门口约17:00

注:因大巴座位有限,需要乘坐的朋友请在1030日前发邮件到Assembly_Line@yahoo.com谢谢!


自驾车路线:

上海至嘉定方向

沪嘉高速马陆出口下

右转进入保安公路

到澄浏中路左转

到丰登路右转

到博学路左转


主题简介

1997219日岳永铮先生走出戈壁、离开巨型国有企业---金川公司,那天正是邓小平同志去世的日子,他把自己的铁饭碗扔在了大西北,独自去北上广打拼。经过几年的艰辛闯荡,2000年他和朋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上海希腾电子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希腾电子)。十几年,希腾电子在中国企业发展的宏大背景中一路艰难地走来,小有成效,2014年希腾电子因规模扩大搬至嘉定区马陆镇工业园区。


20149月艺术家李消非的工作室搬到希腾电子空闲的车间。随后两个月,艺术家因制作上海双年展参展作品《未知体》,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与希腾电子的工人朝夕相处。一次艺术家在车间吃快餐,一个工友很礼貌且羞涩的对他说其实做你们这一行挺辛苦的!….”。这一句话有多重的含义:在熟悉融洽的环境中有着关心、怜悯和体恤,同时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艺术家和工人平等的属于不同类型的职业,工人也许并不太了解艺术家的工作,但艺术家所创造的价值,不一定比我们每天使用的工人生产出的产品更大?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李消非的《流水线项目》的创作主要取材于不同类型工厂的生产车间,采用工厂生产的材质,和工人面对面的访谈,实拍工厂的生产现场,来探讨与工厂相关人员的生存空间、状态以及价值等问题,而这些作品最终完成后被展示在特定的场所,像美术馆、画廊及其他艺术空间。工人仿佛距离这些与他们有关的艺术作品非常遥远,或者工人与这些艺术作品仅仅是一种作品材料的关系。这次流水线项目展之二试图归还这些场景,让这些经艺术家使用过的材料回到车间,在这个过程中工人也许会与它们进行互动,也许不会,我们希望创造一个有可能发生对话的契机。工厂、车间、工人、艺术家、学者和观众可以通过这一特定的环境构建出一种特定的情景,无论什么样的职业在这样的现场将重新判断自己所创造的价值。

参展人简介


陈航峰1997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生活和工作在上海。作品触及商业化全球化带来的环境变化和文化误读。作品曾参被证大美术馆,外滩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东京宫美术馆,华人艺术中心,Casino LuxembourgCollective画廊,白兔美术馆等展览和收藏。至今获得的奖项和驻地项目有日本扎幌的S-Air,英国艺术基金会,亚欧基金会,芬兰国际艺术家驻地等。


草台班2005年春开始,由作家、策划人和剧场导演赵川主持活动和创作,已日益引起关注并形成影响。草台班同仁激励普通人投身剧场和创作,倡导充满问题意识的社会剧场。他们的戏剧在几乎最基本的贫穷剧场的形态里,恣意地使用身体、文本、纪录影像,或说唱、小丑和行为等各种方式,别开生面地激发出强大的思想交流场域。他们多年来不拘一格地利用各种场地,进行非牟利的排演、讨论,他们的剧场成了不同人群参与的民间聚会场所,不断塑造出流动的公共空间。草台班作品已在中国大陆许多城市、港澳台地区、亚洲和欧美演出。


吴梦艺术家、剧场工作者、自由撰稿人。草台班初创成员,参与多数作品创作和演出。创作关注户外空间及公共话题。


庾凯剧场工作者、撰稿人、艺术家。2006年参与草台班至今,参与多数作品创作和演出。近期创作讨论抵抗遗忘和被遗忘的事实。


吴加闵1990年生于四川,大学期间参与校园戏剧。2011年进入草台班,参与多部戏的创作和演出,并担任执行制作人。


刘念职业经理人。草台班初创成员,目前是主要幕后工作者。创立

博客/微博当戏剧撞击流星…”,致力民间戏剧推广。


丁博艺术工作者,译者,草台班成员。爱丁堡大学理学硕士。2014年以来,研究与实践作为一种连结的艺术


贾瑛自由状态,2014年参与草台班。


刘广云1962年出生于济南,1987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和德国美茵兹。作品曾在第9届哈瓦那双年展、波恩第11届录像双年展、香港深圳双城双年展、波兰波斯兰国家美术馆,Arte Reina Sofia马德里国家美术馆,上海民生美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杜塞尔多夫艺术大展等展览中展出。


廖文峰,1984年生于中国江西省。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2006-2012年生活于上海,现居柏林。作品曾参加第二届CAFAM未来展,北京;为未来而创造,想象不可能之事”, 德国;多重宇宙,上海;“17ZWEI—公共艺术项目,瑞士;捕猎者和被捕者”, 德国;瑞士的艺术家在实验室以及芬兰的“HIAP”驻地计划。


毛晨雨第二文本实验室主持,稻电影系列作者,主要在洞庭湖流域周边开展工作。2012年开始,毛晨雨在湖南创建探析中国乡村社会的实体媒介稻电影农场,在30亩稻田基础上实践一套独立自足的自然农耕农业语言系统。2015年开始,在中国乡村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毛晨雨着手在稻电影农场内筹建一所私立麋鹿大学的社会研究和教育的实体机构,试图建立新形态的乡村社会主体与知识生产的现代机制。


Performing Objects对物品展开了各种实验,探讨了物品在与使用者或观众进行互动时作为表演者的可能性。这个项目以过程为主,通过走访一些地方和会见嘉宾,唤醒我们对自己和我们与围遭物体关系的认识,激发创造时刻,获得集体探索的体验。除了内部的团体体验过程,这个项目也旨在与特定的观众发生直接联系,这些观众最终将变成项目本身的一部分。


Bie Michaels1960年出生在刚果南部Kimwenza部落,现生活和工作于比利时的安特卫普,1990年毕业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作品探讨了人类学艺术行为的诸多问题,旨在用寓言反映现实。


Céline Butaye1980出生于比利时的穆斯克龙,现生活和工作于比利时根特市。曾在根特的LUCA艺术学院学习实验平面设计和绘画,并获得根特高等艺术学院(HISK)的学位。


Alice de Mont出生于1985年,现生活和工作于比利时的根特。毕业于高等艺术学院Écolede Recherche Graphique (ERG) Sint-Lukas。她的作品在特定空间里,雕塑发展出人物的特征。


EgillSæbjörnsson1973年出生于冰岛雷克雅维克。1999年移居柏林,自2007起开始在里约热内卢边旅行并进行创作。作品曾在柏林汉堡火车站美术馆,法兰克福艺术协会,Kölnischer Kunstverein艺术馆,纽约巴雷什尼科夫艺术中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展馆,赫尔辛基当代美术馆等机构展出。


Per Hüttner, 1967年出生于瑞典,毕业于斯德哥尔摩皇家艺术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现生活、工作于巴黎和斯德哥尔摩。作品曾在伦敦海沃美术馆、巴黎东京宫、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圣保罗艺术博物馆和威尼斯双年展等机构展出。皮尔.胡特纳已出版十几本艺术专著,同时也是视觉论坛的创始人和负责人。


袁丽莎出生于挪威,毕业于挪威皇家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奥斯陆。作品曾参加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馆;摇摇欲坠: 性别阶级城市于当代上海;“Changeand Exchange” HALLE 50派对苏州河“Talentborse”,慕尼黑,德国;“Cross Point”HennieOnstad艺术中心,奥斯陆,挪威;“Taiga”,埃尔沃吕姆博物馆,埃尔沃吕姆,挪威。曾获挪威青年艺术家政府基金。


萧开愚1960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1992年前在家乡和成都生活。1992年移居上海,1997年去德国柏林,2005年回国,现住北京和上海。1986年开始发表诗歌等文学作品,先后编辑和参与编辑《九十年代》、《反对》和《中国诗歌评论》等刊物。2005年开始参加当代艺术展览。


向利庆1973年出生于浙江,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作品曾参加:夜谭,向利庆个展;上海滩1979-2009,上海;他人的世界 - 当代艺术展,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和视觉文化,BOI JMANNS VAN BEUNINGEN博物馆,荷兰鹿特丹;无休无止:摄影与新媒体艺术,上海当代艺术馆。


刘和平出生于五十年代,现任上海希腾电子财务


李消非1973年出生于湖南,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居住、工作在上海。曾获纽约亚洲文化协会、(ACC)和瑞典IASPIS艺术家基金。作品曾参加:第8届柏林双年展10届上海双年展60届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5届日本Nakanojo双年展2013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展览。

关于流水线项目

流水线项目是李消非2010年开始创作的一个持续性的艺术项目,是一种与当下的社会进程和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的实践过程。


目前分两个阶段:2010-2013年主要以录像的形式关注和分析流水线。这期间他先后在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美国、瑞典、挪威、新西兰等地拍摄了一百多家各种类型的工厂,与流水线上不同职位的人进行对话和交流。融合了纪录片和社会学的语言,以一种无法控制的实拍,用切片、交错的方式将人与机器相互重组和转换,来重构一种虚幻的真实。流水线是资本欲望所驱动的生产模式,它是重复的、一致的、机械的、缺乏情感的,同时高效、快捷地将生产价值膨胀到最大,这样的重复和一致,不仅指的是机器,同样,还包括生活在其中的人,以及最后的产品。


2013年至今李消非主要探讨隐藏在秩序之外的流水线,它是资本工厂、消费社会、社会进程、价值观念的标准化,是人在高度系统化和体制化的环境里的一个现实处境。近两年,他采用多种艺术形式,以日常用品作为媒介,用一种非叙事的方式将各种景观并置,以触动观者从不同的角度、从细节到整体去感受、体悟,它看似平实自然,却隐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随着流水线的推进,现在已变成了一个丰富、多样、复杂、有趣的创作项目。李消非希望建立一个创作平台流水线项目工作室,用一种开放的姿态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来探索与之相关联和延伸的流水线,同时根据每一阶段的讨论和研究,邀请不同的艺术工作者和不同学科的学者一起参与和合作,不定期的策划和组织系列主题活动。


有保障,很稳定。流水线项目展之一,视界艺术中心展览现场,2015


有保障,很稳定。流水线项目展之一

展览时间:2015.06.01—07.30

展览地点:视界艺术中心

展人:皮尔.胡特纳(艺术家)、郭庆玲(艺术家)、姜丹丹(艺术理论家、哲学家)、袁丽莎(艺术家)、李消非(艺术家)

流水线项目工作室

办公室:上海市普陀区

莫干山路507号楼A303

邮编: 200060


工作室:上海市嘉定区

博学路12884号楼

希腾电子1号门(近丰登路)

邮编: 201818


特别感谢以下支持单位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