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net12月人气热搜艺术家榜揭晓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514   最后更新:2017/01/08 18:35:55 by colin2010
[楼主] 小白小白 2017-01-08 18:35:55

来源:打边炉 吴洁


林瑞湘展览现场



“空间论”的“空间”,主要指涉开展艺术活动的场所或一个机构,并非建筑学意义上的单纯物理空间。《打边炉》推出这个系列,希望呈现珠三角地区围绕空间所展开的艺术实践、遭遇以及对空间工作的思索。与“吹水史一样,这是一个行进中的微型项目,每周一期。



d-b-l: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办的这个空间?

吴洁:2010年底,5art空间正式成立,当时正好自己的一个场地空出来了,可以不考虑租金做一个当代艺术空间,实际的可行性促使我做成这个决定。


2012年9月,“交叉小径的花园”展览的现场,该展与维他命艺术空间合作推出


d-b-l:介绍下空间的物理现状?

吴洁:2010年到2015年,空间在广州CBD的核心地带,位于写字楼的五层,面积有500平方米,楼层高度不到三米,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很好地完成当代艺术中各种形态的展览。2016年,空间搬迁到东山的老别墅,在逵园三楼,面积60平方,层高4米,另有宽敞的户外露台。


2016年,五楼空间从天河路天俊阁的5楼搬到了东山逵园的3楼


d-b-l:你们更热衷于与怎样的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

吴洁:空间至今并没有签约艺术家,这是我们最初的一个决定,首先我们对签约制有一些质疑,其次,我们作为一个年轻的画廊并不具备承担一个艺术家全部代理工作的能力,我们不想因此对艺术家有所耽误。而且我们相信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可能需要更多方面的同力协作和帮助,所以我们更愿意与年轻艺术家在没有捆绑关系的前提下共同成长,因共识和默契而合作。




近期展览


d-b-l:你们建立的展览线索是怎样的?

吴洁:我们建立的是双线并行的展览线索,我们从方便而言,定位偏商业和偏学术两类,现在有所调整,分为:展览和项目,展览展期两个月,项目展期一个月


d-b-l:在珠三角,你们的空间实践,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吴洁:从一开始我们的定位就是不把自己做成一个地区色彩过重的画廊,我们希望空间是一个窗口,借此让本地的人们可以看到来自各地,态度端正,方向明确的艺术家们的面貌 。

五楼空间合作艺术家温一沛的作品《黄色内室》(25x25cm, 木板丙烯 ,2015)


d-b-l:投入和回报的平衡,在你们的实践中是一个难题吗?

吴洁:当然,尤其在广州,要坚持做一个当代艺术空间非常艰难。


d-b-l:作为一个机构,你们是怎样看待“公司化”的问题?

吴洁:画廊虽小,但我认为公司化运作是必须的,这样运营才能更专业化制度化。

d-b-l:怎么看待艺术的在地性?

吴洁:所谓的艺术在地性应该不是简单表面的解释,在地首先是艺术家是否采取了真实的在地姿态,在地的深入程度,个人身份与在地的反应关系,以及因在地引发的思考,所有这一切才使在地创作有了实在的意义。


d-b-l:出版在你们的工作处在什么位置?

吴洁:2010到2014年,每个展览我们都有印制画册,之后考虑到阅读已经全面进入电子化时代,则取消了画册的印制

五楼空间的出版物


d-b-l:十年后,你们的空间会是怎样的?

吴洁:无法预测。在能坚守中努力坚守,保持初心,其他就看运气

[沙发:1楼] guest 2017-01-15 21:52:48
来源:打边炉 文:贾立巍


空间论 | 33空间:不要舒适的姿势,用当代艺术回应当代


33空间户外


d-b-l: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办的这个空间?

贾立巍:这种情结大概存在了十几年,几年来一直断断续续地找合适的场地,直到2014年年底找到了现在所处的世界之窗景区旁边。


d-b-l:介绍下空间的物理现状?

贾立巍:一楼,三室一卫,130平方,最高3.6米,梁下2.96米。最近因为一件作品需要,砸掉一面墙,成了两室一卫。




《世界》布展前的施工

d-b-l:你们更热衷于与怎样的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

贾立巍:首先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当代艺术家是通过他的作品来揭示这个世界未能充分显现的那一部分的人,他会直击你的心灵。然后我更喜欢和真实,有趣、心态开放、乐于突破的艺术家一起工作,除此之外,一见钟情似乎并不需要理由。


d-b-l:你们建立的展览线索是怎样的?

贾立巍:目前主要的线索是在地性,交互和生命体验。

 

空间是个生命体。他是形式与内容、空间与观念的集中呈现,他需要跟艺术家和公众不间断的互动。空间、艺术家、作品以及公众之间的关系是真诚的,这里不存在“批判”。

 

我们今年做出的实践之一是支持艺术家的实验性创作。同时,他们基本是深圳或者与深圳有密切关系的艺术家,作品的最终呈现恰恰体现了在地性和实验性。大多数艺术家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展示了和这座城市以及当下这个时代的关系。我们会注重与公众的互动,这体现在作品本身的交互性以及在展览期间或之外的一些活动中。

 

我希望更有趣点,怎样才有趣?我也不清楚,需要尝试,我不喜欢那些预先已经包装好的想法,我更相信我的直觉,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不少有趣的艺术家,我们在一起是工作还是玩耍分的不是太清楚,很多瞬间都很美妙。

 

另外,在新媒体艺术领域和国际艺术交流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实践,而且在能力范围内我们想做的更多。




《深圳大饭店》展览现场

d-b-l:在珠三角,你们的空间实践,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贾立巍:如何用当代艺术回应当代,发现那些艺术家并能与之合作,支持他们把作品和思想呈现出来,传播出去。

 

还有一个问题是,现在很多艺术做的很“当代”,但这个是在某种标准化当代艺术语境里面的当代,我希望去实践一种展示差异性的当代艺术,不想“正确地”保持舒服的姿势,有趣的是,现在“正确”也并不舒服。




采耳声音现场

d-b-l:投入和回报的平衡,在你们的实践中是一个难题吗?


贾立巍:是的,是很难的问题,好像也是鸡和蛋的问题。我们空间特别是今年,做的几乎都是非营利项目(非营利和营利本身也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这个过程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金钱,理论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买卖的,我们也努力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帮助空间和艺术家一起赚钱,这个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我们需要和市场发生关系,但会警惕来自市场的影响。


“移Moving”展前讨论

d-b-l:作为一个机构,你们是怎样看待“公司化”的问题?

贾立巍:我理解的公司化是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协作。一个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成为组织,公司化是将一件事情放大的最好途径,也是瓦解一件事情的最好途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公司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另外,未来应该不存在公司了吧?

 

d-b-l:怎么看待艺术的在地性?

贾立巍:鲜活。小到居住的社区、村落、深圳,大点珠三角,再大点中国,再再大点地球,也许还可以再再大点……艺术无可避免的存在在地性,我不想看到的是为了在地性而在地性,我们希望的是透过在地性去凸显普遍性。


《世界》展览现场

d-b-l:出版在你们的工作处在什么位置?

贾立巍:很重要,但借用一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后半句:BUT NOT NOW。目前我们只是注意收集保存资料,希望能有一些比较理想的出版呈现方式。

 

d-b-l:十年后,你们的空间会是怎样的?

贾立巍:面目全非。所有问题中,这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了,我们似乎只能预测未来1-2年的事情或者30年后的事情。我们是一个年轻的空间,我们更希望和一些艺术家共同成长,而在深圳这座城市,当代艺术的生态圈也正在成长,深圳是一座有趣的城市,我们很高兴能够参与其中,一切皆是可能。


※ 贾立巍是33空间的创办人。

[板凳:2楼] guest 2017-01-20 16:34:06
来源:打边炉 文:张凯琴



"握手302"入口

d-b-l: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办的这个空间?

张凯琴:“城中村特工队”是关注深圳城中村问题的一群人,是支持基础,“握手302”的马立安、雷胜、吴丹、刘赫和我五个人是里面一个行动的小群体。我们2012年第一次开会的时候刚说要拆白石洲,现在我们第一次开会吃饭所在的那家烧烤店的片区已经被拆掉了。我们想试试我们可以在白石洲坚持多久,可以在里面做些怎样的艺术。城中村就像这里的密度和复杂性一样,无法回避、一切都是高饱和度的、超级浓缩的,也非常具有典型性。


d-b-l:介绍下空间的物理现状?

张凯琴一间十二平米的握手楼单房,隔有厨房、洗手间,有窗、通风不好、自然采光不好,层高3.5米。





d-b-l:你们更热衷于与怎样的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

张凯琴所有愿意了解、参与我们活动、项目的艺术家,跨进白石洲这个动作已经帮我们筛选好同伴了。"握手302"的空间、位置的原因,导致愿意来这样一个“非典型”空间的艺术家就具有探索、真实、实验的性质。"握手302"的艺术风格也是如此的无框架、自由。与其说是我们选择艺术家,不然说是白石洲选择了我们,白石洲也选择了他们。



d-b-l:你们建立的展览线索是怎样的?

张凯琴线索不是建立的,是回望的时候总结后找出来的。线索应该是围绕“参与”、“体验”和“主动性”,包括我们自己、艺术家和观众。刘赫比较直接地问:“线索是啥?我只知道我们的展览一般都是想到啥就做啥。”



d-b-l:在珠三角,你们的空间实践,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张凯琴我们将自己的艺术行动作为作品、也作为实验对象,看看城中村白石洲能给毫无原始积累的我们多大的机会,孕育怎样的艺术,培养怎样的人。除了空间本身,资金资源、时间资源的缺少也是价值之一,因此在白石洲,在城中村做艺术空间,其发展本身是一种空间实践(实验)。


《墙迫症》创作现场


d-b-l:投入和回报的平衡,在你们的实践中是一个难题吗?

张凯琴什么叫“回报”?肯定付出是有其原因,比如通过艺术活动让生活更好玩、满足好奇感等“非营利”价值,也可以说是人生意义所在。光从经济角度,我们将我们曾经得到的社会认可通过活动、作品、支持艺术家来返还社会,也不辜负支持过我们的朋友和基金。我们正在逐步通过一些与我们价值观相符小型委托实现经济上的收支平衡,去年居然还成立了合法组织,超出一开始的预期。在"握手302"成立NGO之前,投入和回报并不在艺术实践的考虑因素。一直以低成本的方式运行(非运营),简而言之是“就这么多钱,看看我们能做什么。

 

d-b-l:作为一个机构,你们是怎样看待“公司化”的问题?

张凯琴“公司”作为社会经济、事务活动的基本单位,长远来看的必要组织方式。重要的不是“公司”这种形式,而是“公司”里的人的价值观、关系、做事的方式。运营机构不是我们擅长的,但我们都在努力,这好比学习一门语言,学会这门语言我们才能顺利地和周围沟通,但至于想说的内容,还是取决于自己。公司化具有的属性不仅仅是经济的体系,还有品牌的意识,一个拟人格的集体意识。我们在“握手302”是什么人?这个问题上或许会和正常的公司不同,我们没有思考“我们要把'握手302'打造成什么”,而是“我们5个人是什么人”。所以“握手302”这个名字早已具有了拟人格,在做各种艺术展览的途中展示和寻找自己。



d-b-l:怎么看待艺术的在地性?

张凯琴有不在地的好艺术家和好艺术品吗?每个人的经验都是具体的、当下的,“在地性”应该是一个包括空间、时间、人群的概念。不可能脱离时间、地点、人来谈一个抽象、普适的概念,那是忽悠不动脑筋的人。 


d-b-l:出版在你们的工作处在什么位置?

张凯琴多亏有老马的“档案”意识,我们的工作基本都有记录,而且因为吴丹记录越来越专业,从一开始的文字和图片,后来有小视频,现在我们在着手拍摄、剪辑我们自己的纪录片。

 

d-b-l:十年后,你们的空间会是怎样的?

张凯琴三到五年后白石洲会被拆完吗?我们也不知道,空间在这里是无法被预测的,但这几个人肯定会变成更棒的人。


※ 凯琴是“握手302”的五位创办人之一,另外四位是马立安( Mary Ann )雷胜、吴丹、刘赫。

[地板:3楼] guest 2017-02-07 20:04:10
来源:打边炉


空间论 | 不空间:摆摊六年,从变形到渗入



d-b-l: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办的这个空间?

徐乔斯:2011年5月,我完成了两个行为艺术节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后,当时广州星坊60创意园的老板愿意提供出场地免费给我们使用,就是这个契机,大林选择与我合作,于是不空间诞生在广州。之所以叫“不空间”(Nothing but,Space.),当初是希望能够对于固有的艺术形式以及空间形态保持否定性探索。2012年星坊60创意园拆迁,我们就回到了深圳,用现有的资源继续经营不空间,如今已经第六年。大林常说,小学都要读六年,空间更是如此,不能急。今年我们终于能够顺利的小学毕业。



d-b-l:介绍下空间的物理现状?

徐乔斯:2012年不空间转移至深圳,前身是大林的“不工作室”,一个私人收藏的陈列室。之后我们从一个小区的一楼搬至另一个小区的十四楼,最深切的经验就是:不是自己买下的地方不能放心使用。物理现状是一个一百平米的三房一厅一卫的单元房,预约来访。我们的展览方式就是将艺术作品于生活环境结合在一起,几乎墙面都挂满了作品,同时作品与作品之间、作品与空间之间,甚至作品与我们播放的音乐间,都能产生对话的关系,而且作品要流通。我经常对别人介绍的时候说不空间是“变态画廊”,它的功能是画廊,也是当代艺术的展场,但是又不以主流的面貌出现。




访客在不空间看画

d-b-l:你们更热衷于与怎样的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

徐乔斯:我们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艺术史最基础的位置,就是让艺术品被人使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摆在家里欣赏,和作品共同生活,从而被艺术滋养。我们会在成熟的艺术家与优秀的艺术家之中选择合作对象,一旦建立合作关系,挑选什么样的作品完全由我们自主,我们会以尽可能超前的眼光去判断艺术家和他的作品在艺术史上的可能性,当然,选择也是双向的。那些已经在艺术史中占有位置的艺术家凭什么跟我们合作,这意味着不空间的存在一定有自身无可取代的特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我们的客人负责,长远的负责,因此选择什么东西给他们看,给他们欣赏和体味,我们的要求是很高的。我们要买家(艺术品的藏家)、卖家(我们不空间)和艺术家,三“家”同时满意,并且这种满意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在李邦耀工作室讨论作品

d-b-l:你们建立的展览线索是怎样的?

徐乔斯:线索是千丝万缕的,没得说,只能做。(这样的回答看起来跟废话一样。)我们做一切的展览和展示的目的都是帮助作品流通,让喜欢艺术和希望拥有艺术品的人能有一个特别亲近的渠道从我们这里得到欣赏和购买艺术作品的乐趣。过年的时候有很多客人来访,他们一年也许就来一两次,但都是跟随了我们很多年的客人,我认为艺术的观看也应该是一个量身定制的过程,人和人的生活经验不同,就像没有一种瑜伽是适合所有人的,也没有哪一件艺术作品是适合所有人的。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特的,我鼓励他们与我们私密地分享。很多时候一两个人来访,我们也把空间里所有艺术家的作品跟对方展示并讲解一番,现在我们的合作艺术家从51年出生到91年出生,从最早的85’参与者到美院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包括60、70、80年代每个不同时期的艺术家都有三五人,把他们的作品串联起来跟客人讲解一通,还是能够初步了解艺术史的,而且都是无距离地观看原作,每次我都会替他们暗爽。(笑)


一只宠物蜥蜴在观看杨国辛的画

d-b-l:在珠三角,你们的空间实践,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徐乔斯:应该是我们的理念“无处不空间”了。对于固有的空间概念保持否定性探索,对于固有的艺术形式保持否定性探索。好像生物上的变形虫,没有固定的形态,随机而变。主流的艺术圈有主流的游戏方式,我们的方式是变形与渗入,是非常细小而精微的。所以我们空间可以像大篷车一样拉到市集上摆摊,而且我们摆了六年,在街上偶遇到的很多客人后来都成为了当代艺术的消费者。另一个方面就是,以艺术的形式跟所有的空间都保有合作的可能性,目前不空间在蛇口的展厅,就使用的是我们客人的贸易公司的公共区域。


d-b-l:投入和回报的平衡,在你们的实践中是一个难题吗?

徐乔斯:不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见它并不是一个问题。运作不空间本身就是生活。我的瑜伽导师会说:坚持一条正道,学习和实践一个正法,保持开放性,随流变的世界而动,就可以让我们保持安稳而舒适,止与乐。


挂画

d-b-l:作为一个机构,你们是怎样看待“公司化”的问题?

徐乔斯:我不明白“公司化”指的是什么。我更愿意用“空间”这个词来形容不空间的感觉。我们在将来也不会扩大自己的规模,但是,“无处不空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任何的地方都可以成为不空间的一个部分,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U盘,自带程序,自由选择。



d-b-l:怎么看待艺术的在地性?

徐乔斯:艺术于今天无边无际,没有在地性。



d-b-l:出版在你们的工作处在什么位置?

徐乔斯:我们的工作中没有出版的位置。所有的记录都依赖于网络,传播与查阅都非常便捷。

 


d-b-l:十年后,你们的空间会是怎样的?

徐乔斯:如果我的搭档能够逆生长,那时他就五十岁了(笑)。如果我俩健在,十年后不空间还是两个人,一定会因为强大的信誉而拥趸无数。艺术史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她在当下是可以被介入的,她是由艺术家与买家(收藏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不空间就是一个连接。


艺术家眼中的徐乔斯和大林

※ 徐乔斯是不空间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一名艺术评论人。
[4楼] guest 2017-02-16 15:52:18
来源:打边炉 文皆俊杰


空间论 | 寄居画廊:低成本、长期化是我们的理念




寄居线路图,2009年2月15日 - 2010年5月15日

d-b-l: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办的这个空间?

俊杰:2014年,在外“求学”六年后我从北京回到了广东,选择广东作为我以后的家园。我2004年来到广东,2008年去北京,四年时间,我已经融入了广东,并把广东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深知去北京和后来的“寄居计划”都是“求学”之旅,学习怎么去理解艺术,学习怎么去设定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角色。与我之前在珠海上班当码农那几年相比,这次回来后的工作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我又该以怎样一种方式再一次生活于广东,这是我2012年在北京时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回来两年后,2016年,我决定在广东延续2009-2011年在全国30多个城市实施的“寄居计划”模式,这一模式已经被验证是可行的,是能够将不同的人联系起来一起合作的一个平台,是可以作为一个催化剂在艺术家和社会之间起到催化作用的,“寄居画廊”因此诞生。



d-b-l:介绍下空间的物理现状?

俊杰:寄居画廊并没有固定的物理空间,每次展览都是在他人提供的场地进行,可能是城中村的一处住宅,高档小区的一套别墅,或者是厂房、办公室、便利店等等,只要是符合展览需求的场地我们都会留意并保持联系,等到时机合适,都可能会用来做展览。


寄居画廊第1站展览《邓国皇》现场环境,2016年3月12日开幕


d-b-l:你们更热衷于与怎样的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

俊杰:有合作意识的艺术家是很受欢迎的,寄居画廊的展览都是在他人的场地进行,会涉及到多方协商,这需要艺术家要有很好的耐心,并且在遇到阻力的情况下要有很好的化解能力,这是我们的工作,也希望合作艺术家能拥有这样的品质。


寄居画廊第1站展览《邓国皇》现场,作品:晾衣绳/后背/尾灯,艺术家:文皆俊杰


d-b-l:你们建立的展览线索是怎样的?

俊杰:每次展览都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着手,有时候是根据艺术家的作品方案,有时候是根据场地给出的小语境,有时候又会考虑大语境。我们一般会提前预约几个艺术家和场地,再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做些调整,包括艺术家是否有档期、作品方案是否准备完善、与之相应的场地是否可以使用、适合做展览的语境是否形成等等。


寄居画廊第2站展览《张紫微》现场环境,2016年5月29日开幕


d-b-l:在珠三角,你们的空间实践,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俊杰:寄居画廊是将展览放置在任何可能的空间中,在空间提供者、艺术家、空间本身、现场观众、网络观众这些对象之间形成一个短期的能量场网络,多个对象因为这次展览而发生关系,相互熟知,为以后可能开展的其他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每次展览都是一次催化,我们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空间进行,经过多次催化,进而形成一张更大的能量场网络,每个能量场节点或更小的个体节点都可以顺由某条路径寻求到合作,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或靠近这一点,我们的工作就是有价值的。


寄居画廊第2站展览《张紫微》现场,作品:顿、逗、句,艺术家:刘香林


d-b-l:投入和回报的平衡,在你们的实践中是一个难题吗?

俊杰:我们本着低成本、长期化的方向来运营寄居画廊,没有一夜暴富,只求水滴石穿,而且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有着一个正确的方向、清醒的头脑、切实的行动,只要寄居画廊构建起来的能量场网络能够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回报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我们也非常乐意看到每个节点都能因此受益。


寄居画廊第2站展览《张紫微》现场,作品:顿、逗、句,艺术家:刘香林


d-b-l:投入和回报的平衡,在你们的实践中是一个难题吗?

俊杰:我们本着低成本、长期化的方向来运营寄居画廊,没有一夜暴富,只求水滴石穿,而且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有着一个正确的方向、清醒的头脑、切实的行动,只要寄居画廊构建起来的能量场网络能够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回报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我们也非常乐意看到每个节点都能因此受益。


寄居画廊第3站展览《云桂东》现场,作品:健身房,艺术家:蔡帅伟


d-b-l:怎么看待艺术的在地性?

俊杰:我做寄居计划的时候,在外455天,可以说每天都在考虑在地性这个问题。如果脱离在地性,我们是否还能够建立起我们的自我存在意识,而我们的自我存在意识又是靠哪些因素得以形成的呢?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有自我存在意识,在不在地好像一点都不重要,但只要我们还停留在肉身之内,就有在地性,这是我们目前还无法摆脱的命题,所以我们也很难要求艺术不在地。


寄居画廊第3站展览《云桂东》现场,作品:留影,艺术家:雷轶舟


d-b-l:出版在你们的工作处在什么位置?

俊杰:寄居画廊的展览主要是通过网络来传播,这是一种快速抵达、快速消费又快速淹没的媒介,短期用起来是很爽,但时间越长文献资料越多就越需要一个独立的网络空间来承载,还有线下实体文献资料库的建立,这都是我们往后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让寄居画廊多年构建起来的能量场网络得以更全面的呈现和更持久的催化。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出版物目前并不在我们的计划之中,因为纸质出版物的查阅功能正在一点点丧失,未来可能更多的是作为网络存储的另一种备份而存在。


寄居画廊第3站展览《云桂东》现场,作品:移动到最舒适,艺术家:赵宝琛


d-b-l:十年后,你们的空间会是怎样的?

文皆俊杰:我一般不做具体预测,但只要秉承低成本长期化的理念,寄居画廊就可以一直运营下去。受益于时间,场地的选择将会更加多元和容易,这是我在73个人那寄居455天后得出的经验。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寄居画廊会如寄居计划一样,十年后场地问题将不复存在,我们将面临更深刻更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更多的十年来实践,今天,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 文皆俊杰是寄居画廊的发起人,也是一名艺术家。

[5楼] guest 2017-02-26 19:16:12
来源:打边炉  陈锦梅

空间论|圈子艺术中心:思想应该有获得市场的机会


宝安展厅


d-b-l: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办的这个空间?

陈锦梅:我们应该不仅仅是一个空间,而是一个平台。当然,平台首先必须有一个空间。创办这个空间是基于将精英文化推向民间大众,使精英艺术与大众审美不再隔膜,希望思想也有获得市场的机会。


从这个目的出发,我们多方位构建,坚持以学术为主导,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艺术的价值及市场。我们设立了文化客厅、期刊、奖项、学术展览及研讨,商业展览方面则主要以市场需求切入,之后逐步引导,希望从研究探索、传播教育、市场推广到人才培育等,形成文化艺术的综合交流平台。



d-b-l:介绍下空间的物理现状?

陈锦梅:我们的空间都设在自己的圈子艺术酒店内部,除了能够较大限度保证参观人数外,观众的结构也较为多元,不同地域、年龄层次、文化层次和不同职业领域的观众都可以得到广泛接触,而不局限于当地艺术爱好者,目前为止我们总共有5个可以提供展览的空间,其中深圳2个,中山2个,揭阳1个。适合各种群展和个展。目前学术类展览主要在深圳,而中山和揭阳则主要结合当地的收藏市场,希望更好地推动当地市场。



d-b-l:你们更热衷于与怎样的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

陈锦梅:我们愿意与各种有思想性、趣味性、探索性以及社会干预性的艺术家合作,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希望有更丰富的呈现。


揭阳展厅


d-b-l:你们建立的展览线索是怎样的?

陈锦梅:我们会将纯学术与商业展览清晰区分。学术方面主要是对当下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够形成一个社会话题而值得深入探讨。


今年我们将会做的展览线索是围绕着“城市”进行。对于正在加速城市化的中国,有人说生机盎然,有人说颠沛流离。城市原本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通过产业革命,带来了更繁荣的商业和服务活动。但是中国的城市化经历的不是一条自然演进的社会进步之路,它先是被权力将社会一分为二,变成主体的城市和附庸的乡村,然后又仓猝变阵,试图破解乡村的破败。


城市毕竟在生长,它在混乱中试图找到合理的轨迹。奔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们,在努力重新建立自己的归属。


以城市为主题的年度系列展览,希望从不同向度,以艺术的方式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做出独立的表达和干预,这是一个主题式的展览计划,对于社会现象所发出的声音和语言将是展览的核心。


第一次展览:《城市·众生相》

城市的人文生态、自然生态,城市所代表的尊严与意义。


第二次展览:《城市·生灭相》

城市的生与死,城市的来与去,城市的文明与遭遇。


第三次展览:《城市·能所》

城市的作用,城市的机会,城市的目的与愿望。


第四次展览:《城市·得失》

城市的贡献,城市的问题,城市的美好与遗憾。


我们正在寻找合适的策展人。


中山展厅


d-b-l:在珠三角,你们的空间实践,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陈锦梅: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当代艺术,也让当代艺术家与社会之间有更直接的联系。



d-b-l:投入和回报的平衡,在你们的实践中是一个难题吗?

陈锦梅:我们侧重于构建平台,并且更注重艺术的社会价值,故投入相对较大,如果单就经济方面的盈亏平衡来说,确实是个大难题。但如果把回报看成是广义的,我想一直都是平衡的。


中山展厅


d-b-l:作为一个机构,你们是怎样看待“公司化”的问题?

陈锦梅:公司化的管理运营有助于提高效率,只要把握住本机构的价值取向,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中做到合适的取舍,我认为是有好的。



d-b-l:怎么看待艺术的在地性?

陈锦梅: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来说,我们更需要世界眼光,需要更多的本土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在地的或者本土的文化是本土艺术家的自然流露,不管是否积极的或自觉的推动,他都在那儿。


揭阳展厅


d-b-l:出版在你们的工作处在什么位置?

陈锦梅:出版与展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艺术品与艺术家联系社会的必要渠道,对我们来说,他们不可分割。


d-b-l:十年后,你们的空间会是怎样的?

陈锦梅:那必须先要知道十年后当代艺术是怎么样的,以及十年后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是怎么样的,我们作为一个平台,如同汪洋中的一条船而已。



※ 陈锦梅是圈子艺术中心的创立人,同时也是一名企业家。

[6楼] guest 2017-03-12 21:56:23
来源:打边炉 杨锋


空间论|有空间:避免刻意的“在地性”


有空间-“两个时刻”展览

d-b-l: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办的这个空间?

杨锋:我们的商业公司需要换更大的办公室,好朋友介绍了南海意库现在的空间。开始觉得比较大,办公有富余,后来我们就希望用部分空间来展出作品。深圳缺乏官办以外的独立非营利空间,所有我们取名为“有空间”,有一个可以展览的独立空间之意。


d-b-l:介绍下空间的物理现状?

杨锋:整个空间接近600平方米,层高接近4米,全部通透的结构,根据需要分隔。狭义的展览空间约在150平,但策展人更喜欢模糊办公和展览区间,比如这次即将进行的3月份展览,利用了整个空间。






《所见非所得:一个关于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的展览》(2017.3.20-2017.6.23)布展现场

d-b-l:你们更热衷于与怎样的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

杨锋:我们支持的艺术家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我们喜欢和具有先锋、探索和冒险性的艺术家一起合作项目,包括根据空间来委任有观念性和挑战性的作品。


有空间-展览Reality Bytes

d-b-l:你们建立的展览线索是怎样的?

杨锋:展览的线索逐步形成,并保持一定的开放性。有空间的展览一般每年有三个展览:年初的展览主要是基于Frank Yang Collection收藏为线索,邀请策展人进行主题式的策展,展品并不局限于收藏品,包括艺术新的创作和其他来源作品。年中我们计划做委任艺术家的委任创作作品的展览。这是一个五年的项目,每年包括一个有一定成熟度的艺术家搭档一个新锐艺术家,目的是支持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年底还有一个展览是邀请策展人策划,具有开放性、研究性的展览,和已有收藏都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支持年轻策展人,像去年实施的每两年一次的“微征集”国际项目,是一种更自由的邀请式策展。


有空间-“两个时刻”展览

d-b-l:在珠三角,你们的空间实践,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杨锋:通过收藏、展览和讲座来推动、促进珠三角当代艺术的发展和文化交流。


d-b-l:投入和回报的平衡,在你们的实践中是一个难题吗?

杨锋:不是难题。我们对回报没有具体指标,希望在能力范围内做有趣、有意义的艺术项目,希望更多的朋友来看展览,爱上当代艺术。


d-b-l:作为一个机构,你们是怎样看待“公司化”的问题?

杨锋:公司化不见得是坏事。更系统性思考、评估和规划艺术项目,更有效率地执行。


d-b-l:怎么看待艺术的在地性?

杨锋:在地性是我们思考艺术和艺术项目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在支持“在地性”艺术项目同时也避免刻意的“在地性”,也许好的艺术是更重要的标准。


d-b-l:出版在你们的工作处在什么位置?

杨锋:基金会支持了艺术家研究、回顾性个展画册的出版,我们还会继续支持外部艺术机构的出版。空间自身展览,到内容比较充实的时候,会考虑定期整理出版。


d-b-l:十年后,你们的空间会是怎样的?

杨锋:我们没有特别宏伟的目标,但希望是长跑。希望空间继续在;希望有我们长年坚持的艺术项目,也有新的艺术项目,推陈出新。也期待好的展览,能让更多的朋友来看展览。



※ 杨锋是有空间的创立人,同时也是一名金融从业者。文中片由FYFoundation提供。

[7楼] guest 2017-04-06 21:47:22

来源:打边炉


空间论|广州画廊:稳步前进是广东商人的优良传统

胡向前&林奥劼



广州画廊在一栋老式的写字楼里


d-b-l: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办的这个空间?

胡向前:我们认为广州(无论是从艺术生态,还是从商业上)需要年轻的画廊,我们认为时机刚刚好。

林奥劼:对艺术家来说展示空间不嫌多,就看空间是否能对艺术家的发展有所帮助。


d-b-l:介绍下空间的物理现状?(展出条件)

林奥劼:我们空间面积100平米,在一栋老式的写字楼里,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怡乐路51号金乐大厦写字楼3楼307室。最近大厦电梯坏了。


黄永生,顶硬上,单频录像,彩色,有声,3分20秒,2011


d-b-l:你们更热衷于与怎样的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

胡向前:在我们视野中最好的,最可能合作的艺术家,年龄不是标准。

林奥劼:想成为艺术家的人。

 

d-b-l:你们建立的展览线索是怎样的?

胡向前:正常的画廊机制,主要做艺术家的个展,尽力推动艺术家的创作与销售。

林奥劼:每个展览都能较好的呈现艺术家的创作就是最好的线索。


伍思波,夜归图,布面油画,110x70cm,2013


d-b-l:在珠三角,你们的空间实践,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胡向前:立足珠三角,辐射全世界。

林奥劼:冀与艺术家共同成长。


林载春,《林载春-榴莲忘返》展览海报,无酸纸数码打印,84x60cm,2016


d-b-l:投入和回报的平衡,在你们的实践中是一个难题吗?

胡向前:现在来看,投入是大于收入,但是情况已经比我们估计的要乐观得多,希望这是个好的开始,当然,这仅仅是个开始,艰难的路还在后面。


d-b-l:作为一个机构,你们是怎样看待“公司化”的问题?

胡向前:必须公司化,这是画廊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林奥劼:我们也是慢慢学着做一家公司。百度说公司化适用于中小型民企走向现代化。


黄河,人脸灯,装置,2016


d-b-l:怎么看待艺术的在地性?

胡向前:其实艺术本身不存在这个问题,问题是在广州这种地方太缺少艺术,艺术家,画廊,所以我们显得很特别,这也是我们的唯一的出路和机会,机会和问题是生长在一块的。

林奥劼:不关心这个概念。


孙文浩,把李嘉诚美术馆变成马云美术馆然后让里面的每棵树稍动一下,单频录像*5,彩色,有声,14秒,24秒,3秒,42秒,3秒,2017


d-b-l:出版在你们的工作处在什么位置?

胡向前:坦白说,这是我们不足之处,希望日后工作越做越完善。

林奥劼:出版还没涉及,目前只有网络上自媒体的传播。


d-b-l:预测下,十年后,你们的空间会是怎样的?

胡向前:十年后,广州画廊面积200平米,稳步前进是广东商人的优良传统。



※ 胡向前、林奥劼是广州画廊的创办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