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TOUCH · 触 — 汪莺莺个展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555   最后更新:2017/04/10 13:55:31 by 叮当猫
[楼主] 橡皮擦 2017-04-10 13:55:31

来源:澎湃新闻 陈诗悦


十年前,中国美院何以要从一片空白开始建设一个建筑艺术学院?

我们盖了那么多楼,评选了那么多大师,可是为什么中国的建筑学院培养不出真正的大师?
如果要继续追问下去,知名建筑师王澍认为,在中国近几十年建筑文化土崩瓦解、完全崩溃的时候,建筑界竟然没有质疑、没有愤怒、没有反对、没有反抗,这是为什么。而当社会和经济完全被房地产绑架和裹挟的时候,建筑师这个群体又为什么集体沉沦和堕落了。问题也许就在建筑教育上。

4月9日,“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同时,4月8日至4月10日,“重返现实——建筑教育领导者论坛及系列专题讲座”也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举办,包括多位普利兹克克奖得主在内的来自国内外位建筑界的实践者和教育者齐聚杭州,围绕建筑不断实验的可能性、多样性进行思考。

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中国唯一的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一个更日常的身份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十年前,由他带领着一批青年建筑师设计的国美象山校区完工,同年,建筑艺术学院成立。

王澍自己说,这不仅仅是在美术院校建一个建筑系这么简单,他当时有很多疑问想要获得答案,而所有问题落到根本则关乎建筑教育的制度和方式。因此,中国美院的这个建筑艺术学院,以“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的建筑学”为目标,抛开既有的建筑教育模式,从零开始探索。

王澍在开幕式上发言


十年过去了,中国美院的这个建筑艺术学院间有闪光的亮点,却仍显得神秘。4月9日,“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在学院建立十周年之际,第一次全面地展示其5年制全部教学课程和4年制的局部,作为阶段性的成果展示。展览分为如画、材料、椅房、批判 / 混响 / 边缘、建构、观绘、书写、虚无 / 城市等八个板块,以教学的实验性为唯一标准选择参展教师和课程,将持续至4月21日。

展览现场


一个叛逆者的追问与志向

为什么要在美术学院办一个建筑系,起因来自于王澍的一系列疑问:
第一,作为拥有全世界最大建造量的中国,为什么几乎没有创造性的新建筑?
第二,放眼林林总总数量繁多的建筑活动,为什么很难发现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和文化特征的新建筑?
第三,我们盖了那么多楼,评选了那么多大师,可是为什么中国的建筑学院培养不出真正的大师?
如果要继续追问下去,王澍认为,在中国近几十年建筑文化土崩瓦解、完全崩溃的时候,建筑界竟然没有质疑、没有愤怒、没有反对、没有反抗,这是为什么。而当社会和经济完全被房地产绑架和裹挟的时候,建筑师这个群体又为什么集体沉沦和堕落了。问题也许就在建筑教育上。

展览中展出的模型


王澍自己是典型的科班出身,在东南大学获得了建筑的学士与硕士学位,可是他却对本土的建筑教育制度有诸多批判,他认为,中国的建筑教育,不缺艺术、方法、资金、设备或是空间,而是思想和独立的立场,对于建筑学在这个时代具有怎样的问题缺乏根本性的思考。“我们的整个建筑教育都是模仿,模仿欧洲、美国、日本、香港、新加坡,我想中国建筑的传统,是只知道模仿!”

展览现场


我是建筑教育制度的叛逆者。如果我不小心获奖了,也是作为叛逆者获奖的。”这是王澍对自己的评价。

带着这些掷地有声的质问,想要“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愿望就应运而生。原本不具有建筑学院的中国美院,如同一张白纸,提供了最广阔的实验可能性。学院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独立思想,彻底实验,敢于对所有陈规提出质疑,敢于犯错。

展览现场


从一个到四十个

从零开始,也许少了既有规则的束缚,却也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事实上早在2003年,王澍同妻子陆文宇就一起起草了第一份“实验建筑”本科五年制大纲和教学计划,学校的一位领导见到后很是赞赏,却不免疑惑地问,“这门课,你看谁能教?”
王澍想了想说,“我觉得我可以。”
“那这一门呢?”
“我也行的。”
……
“这样不行,二十多门课,只有一个老师怎么行呢?”
可是事实上,建院之初的现实就是如此。这样的实验性建筑教学,在中国几乎找不到第二个现成的老师可以教学。王澍带着同自己一起设计象山校区的青年团队,慢慢地摸索,现在十年过去了,学院有40多名教师,带着理想和热情,一起实践最初的愿景。

展览现场展示的学生对材料的探索


追求思想性,不代表纸上谈兵。国美建筑艺术学院的第一堂课,不是从画画开始,而是从动手建造开始的;不仅要让学生直接接触材料,而要让学生明白材料包含的观念;学生需要经历从方案到1:1建成的全过程......这些课程理念的贯彻,令学生不仅仅将建筑学教育作为一种知识的汲取,而是作为生存的本能。

有意思的是,尽管国美建筑艺术学院强调本土建筑学,它却恰恰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特色的一所建筑学院。王澍认为,本土化一定要在真正国际化的背景下被定义。因此,学院有三分之一的教师为外籍,这个比例在中国建筑学院中并不多见。

建筑艺术学院学生做的“椅山”


可贵的是不断试验

展厅二层有一个特别壮观的装置——用各式各样的木椅子堆成的椅山。这是建筑艺术学院每个新生的必修作业,不用钉子、胶水,利用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打造一把属于自己的椅子。
而在四年级的时候,这个题目还要再重复一次,不过是从椅子向房子的演变和延伸。
这样状似不寻常的“规矩”在学院的课程中随处可见,比如必修书法,比如创作文献剧。整个展览呈现的跨度是从去年9月到今为止尚未结束的一个学年之内,学院课程的展示。

展览中展示的不同土质


整个展览很像一个双年展的模式,总策展人王澍定下主题,八个板块的小策展人再自发选择参展的作品,其实也就是课程的学生作品。八个板块分为如画、材料、椅房、批判 / 混响 / 边缘、建构、观绘、书写、虚无 / 城市,唯一标准是教学的实验性。

与之相比,建筑艺术学院本身其实更像一个长年运做的双年展,在核心主题之下,每个教师拥有完全独立的姿态。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将建筑艺术学院的实验性同质归结到当代文人的理想内涵,认为这种隐在象山筑造中的雅园实验,存持着当代文人的品质, 操习自我理想的实验。

展览现场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师张永和则认为,王澍领导的建筑艺术学院,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提供了一种方法和范式。

学院仅仅成立十年,探索和实验还远没有成熟,但是最让王澍觉得欣慰的是,十年,探索的锐气没有磨损,实验的状态一直在,这也是展览取名“不断实验”的原因。

建筑艺术学院的学生在上课中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