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at 17见闻录:未来依旧是我们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336   最后更新:2017/05/12 22:11:57 by 蜡笔头
[楼主] 小白小白 2017-05-12 22:11:57

来源:凤凰艺术 文:李鹏 王家北


今年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已经进入最后倒计时的阶段,担任此次中国国家馆的策展人、艺术家及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开布展工作。双年展的海报已经贴满了整座威尼斯,它们正在呼唤着来自全球各地120位艺术家的到来。这是一场关于艺术的嘉年华,每一个参与者都在等待着这场盛开的召开。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拉开帷幕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拉开帷幕


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并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并且其资历在三大展览中排行第一。此次展览主题为“艺术万岁”(Viva Arte Viva),这个主题恰到好处的反映了艺术家在当代艺术框架下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在宣布双年展主题的声明中,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是和艺术家一起设计、被艺术家设计、为艺术家设计的一场展览,“希望可以成为一种经验,呈现出对他人、凡事,以及模糊不清的维度的一种外向的包容,向新人文主义开辟出一条新路。”


此次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展将由9个主题展馆构成,120位受邀参展艺术家参展览,其中103位是首次参展。中国艺术家耿建翌、关小、郝量、刘建华、刘野、周滔参与本届主题展。


艺术家耿建翌近70余件“书”系列作品,呈现于双年展主题馆“绿城花园”(Giardini)中。其中包括了从1990年耿建翌第一个书系列作品《读物》,到90年代中期《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最后到2000年《浸泡》和《之所以为经典》。





▲ 耿建翌《书》系列作品 1990-2000


主题展参展艺术家刘建华


中国艺术家刘建华此次将在 “时间与无限馆”中亮相,展出他的经典作品“方”。这是他自2003年代表中国馆参展威尼斯双年展之后,首次受邀参展主题展。


关于此次主题展的主题馆的“时间与无限”究竟是什么意思?通往艺术的形而上学路径将会具有何种形式?在1970年之后,作为一种充满转变、无常且最终通向死亡流动的时间这一属性。彼时的观念行为兼具了对时间的长度及其不可避免的衰败的思考。艺术家刘建华此次带给威尼斯双年展的装置作品《方》将以液态陶瓷造型的形式呈现于“时间与无限馆”中。

▲ 艺术家刘建华与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克里斯汀·马塞尔在展馆现场商议布展事宜

▲ 4月28日,艺术家刘建华在威尼斯布展




▲ 威尼斯双年展展馆现场,刘建华的作品布展现场


在装置作品《方》中,这些散发金色光泽的滴状物悬停于黑色钢板之上,在看似有序排列的空间里流动着此消彼长的力量,将展馆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沉思氛围。刘建华说,任何作品的创作都是在当下现实社会环境的背景中进行思考和实验的,当然还有人文线索。从2008年开始,他一直寄往一种有别于直接和写实场景的方式进行工作,因为那样会把观众的观看行为和思考固定在一个简单的模式上。近几年通过对材料的实验去探索不同材料在传达微妙感受上的特质:


这次参展威尼斯的这件装置《方》是我在2014年创作的,大约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制作。我将工业质感的钢板与中国的传统材料陶瓷结合在一起,二者均在“火”的外力施加下呈现出不同的物质形态。陶瓷在黑色的钢板上以金色液体的形式呈现,在陶瓷看似坚硬却脆弱无比的材料特性外,伪装出温和甚至炽热的、带有强烈的欲望感的液体状态,就像被物欲裹挟的心理状态。这种材料之间并存的对抗性与依赖性在纯粹的形式中得到体现,这种纯粹性也来自于人的内心对物质的一种理解和感应。


钢板上突然冒出的莫名金色液体,是物质在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中间形态,这种形态的升或降既是时间性的,也是情感性的。刘建华希望作品与空间可以产生一种关系或情绪,人在进入空间后,这种形式的感应会影响到观看方式,并对一些事物的判断和认识产生一种新的可能。



▲ 刘建华作品在主题展“时间与无限之馆”中展出

▲ 刘建华作品“方”局部细节


在“时间与无限”这个概念下,艺术家们用“当下论”或“时间的悬置”或“超瞬时性”等概念重新阐述了时间,而当下重现的时间观念具有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内涵——博尔赫斯式的迷宫,以及对一个已蕴含在此刻或一个完美的永恒的未来的沉思。面对威尼斯的泻湖,借助某种催眠的力量,艺术家令自身消失,或者以“改进”的方式再造自己。


刘建华对话“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艺术家刘建华


Q: 这次来到威尼斯双年展参加展览,与过往的想象、感觉或经验有何不同?


刘建华:对我来说,作品是第一次来到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展。之前因为有很多中国艺术家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也通过媒体报道等来了解。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可以追溯到1993年的时候,当时大家都以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来关注。但现在中国艺术发展到今天,大家可能更多以平常心来看待及参与。这一次与2003年中国第一次在威尼斯双年展设立中国馆,与我当时参加中国馆的状态有很大不同,虽然当初最终因为非典的原因没有能来成,只是在国内完成了作品的呈現。这一次来参加本届威尼斯双年展,通过近一年的工作准备、包括布展过程,感受到了威尼斯双年展悠久的历史和团队专业的工作方式——这和我以前的想象及有距离的观看还是不一样。有些事物还是应该要有深入的介入和体会,才会有更好的了解。


▲ 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现场,刘建华作品“方”


Q:能否介绍一下这次的参展作品《方》?


刘建华:《方》是我在2014年创作的装置作品,大约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制作,曾经在北京展出过。作品中使用了两种材料,一个是工业化产物——钢,另一个则是中国传统材料——陶瓷,这两种材料结合在一起也是源于我近几年对于材料的实验,和希望使用不同材料来创作作品的感受。


冷漠的钢板与金色的陶瓷液体造型是两种通过“火”的过程呈现的不同物质形态,钢在自然生态中坚硬强势但最终消亡,瓷表面坚硬易碎而永久,它们在瞬间中产生的对抗性、矛盾性和差异性源于我对社会现实的感受,但以抽象的方式,以一种与空间发生强烈联系的方式来呈现——两种不同的物质并存在同一空间的氛围中时,碰撞出的是经过妥协与退让之后的并置状态,是冷静的、凝固的一瞬。


钢板是冷漠的、强硬的,强势的,而金色液体是温和甚至炽热的、柔软的,但让人产生欲望感,金色外表下是看似坚硬却脆弱无比的形态,像被物欲裹挟的"心理“,有一种"欺骗感"。这些对抗、碰撞,以及作品与空间所产生的联系,会让进入特定空间、置身作品内的观众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受,进而引发对作品背后、对现实的思考。作品置放在主题展军械库空间的《时间与无限》的单元中。


Q:你是否担心来自不同生活语境国家的人看不懂你的作品?或是是否担心由于自身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某种典型的中国性而作为西方人选择下的某种猎奇的结果?


刘建华: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不重要。艺术本身会带给人们感应,像音乐、诗歌弥漫在空气中,并深入到人的心灵中。更何况有些作品可能形式上的表现更为重要。我觉得若由作品内在而生的形式表现能与空间产生联系、有相对的统一,包括材料的视觉呈现,观众就会有兴趣、愿意走入作品的内在语系中,不会因为不同生活语境而完全产生隔阂。

▲ 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现场,左起: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克里斯汀·马塞尔、艺术家刘建华


Q:您如何理解本次展览的大主题:艺术万岁?


刘建华:这是策展人的概念,已经涵盖了很多的内涵在里面——策展人可能是针对当今艺术的现状或是对以往双年展主题所做出的反应。但在这样一个大的概念里,很难用个人的、局部的点来判断其内在——它所涵盖的内容较多,所以我觉得可以通过展览里的不同单元板块来了解这个“艺术万岁”主题下的构想。


Q:本次主题似乎是某种狂欢,但万岁、永生一词又与权力相连,您如何看待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刘建华:我觉得政治上的万岁和艺术上的万岁是不同的概念,两者有较大距离,不能只因为一个名词而有先入为主的框架,这样我们可能会落入某种陷阱。因此我不太同意这个问题中提到的“万岁”与权力、政治的关联性。当然艺术与政治间的关系已经有多年的探讨甚至争论,也由社会环境、文化语境的转换而不断变化着,到现在也并无定论。或许这就是它的魅力,艺术与政治有时会产生关联,有时又会变得陌生、毫无关系,所以它不是一个绝对的命题。政治与艺术都一样,在当今,无处不在。


Q:您认为艺术及艺术家在当前动荡的全球局势及人文主义困境中的作用是什么?


刘建华:我觉得当今的社会现实——所谓的动荡、全球化的困境,其实在社会发展的历史中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自由——自由、独立是艺术及艺术家们最为核心的、内在的价值与内涵。只有这样才会对当今的现实产生有意义的价值贡献。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