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俊:从“奇葩说”开启“丑闻”(Scandal)——公共对话的排演
发起人:脑回路  回复数:0   浏览数:1245   最后更新:2017/05/12 22:30:12 by 脑回路
[楼主] 蜡笔头 2017-05-12 22:30:12

来源:瑞象馆


三月末的英国德比告别了漫长阴冷的冬季,虽然气温回升依旧缓慢,却掩饰不住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气。德比郡作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诞生之地,也见证了这个国家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环境污染为英国所带来的危害。在过去几年里,没有比居住在中国北方的人更能体会到空气污染对日常生活和居住的影响,同样,我们也无法忽视来自地震、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对我们辽阔土地的侵蚀,更不消说例如食品安全、有毒化学物质泄露、核污染这些商业驱动下的人为灾难在我们心中所烙下的阴影。

第十一届FORMAT国际摄影节以栖息地(Habitat)为主题,尝试讨论我们日常生活与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思考人类行为对自然和栖息地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人类在尝试寻找新的栖息地的可能性。此届展览分为四个重要的部分,即“聚焦”(FOCUS)主题展、“曝光”(EXPOSURE)公共作品招募展、“闪光灯”(FLASH)系列活动、讲座、表演,以及“发展”(DEVELOPMENT)系列大师班、专家见面会。

QUAD主展厅展览开幕

本届聚焦展以“未来依旧是我们的未来”(Ahead Still Lies Our Future)为题,由来自海牙的独立策展人赫丝特·凯泽(Hester Keijser)与英国FORMAT创始人露易斯·克莱门茨(Louise Clements)共同策划,集中展示了来自全世界共十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一展览照例在德比郡的QUAD艺术中心一层美术馆展出。于此同时,“曝光”展览展出了将近52位艺术家/团体的作品,场馆遍及城中30个多个地点,跨越校园、剧院、教堂、咖啡厅等室内外空间。除此之外,摄影节还举办了一系列包括摄影书市、会议、专家见面会、电影放映等一系列活动,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FORMAT摄影书市集开幕现场

1

未来依旧是我们的未来

2016年,两本分别名为《人类世的诞生》(The Birth of the Anthropocene)《人类世或资本世?:自然、历史与资本主义危机》(Anthropocene or Capitalocene?: Nature, History, and the Crisis of Capitalism)的英文专著相继出版,再次将学界的视线带到由诺贝尔尔得主,荷兰大气化学专家保罗·克鲁 (Paul Crutzen)于1995年发明的地质学学术名词——人类世(Anthropocene)之上。同年,隶属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下设的人类世工作小组投票决定地质纪元进入了“人类世”。[1]

聚焦展正架设在这一历史分界点的大背景之下,策展人试图通过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艺术家和摄影师的作品来重新思考我们的未来。正如展览标题所暗示的,入选的十位艺术家的作品分别是从我们立足的环境和生存问题出发,通过运用包含图像、文字、录像、声音、装置等不同文本来表达出个体对未来的展望。这与联合策展人赫丝特·凯泽针对展览所进行的阐述相互对照:“无线电频率从未来发出,几乎听不见的希望之声预示着一个超越资本世的时代,‘未来依旧是我们的未来’此时从海阔天空的摄影和基于镜头的艺术中显现出来。我们在这个交界点上需要的不仅仅是零零散散的图像和照片,而是基于新的视野,在艺术家的作品中首次出现的,并且反映在由先于文字最神秘的空间。也许我们可以超越我们令人困惑的无能,一起想象一条前进的道路。”

在位于德比市中心教堂广场的QUAD当代艺术中心一层,入选“聚焦展”的十件作品分布在展厅的四周,一系列错置的陈列丰富了观众在视觉上的感官。在来自现实取材的作品中,印度摄影艺术家苏拉伯·胡拉(Sohrab Hura)的彩色照片被放印再比A5尺寸略小的相纸上,强迫观众以最近的距离去感受画面上的内容。胡拉所描述的是印度中部中央邦(Madhya Pradesh)一个名为Savariyapani的小村落。这里既不是印度政治冲突的中心,也不是异域风情的风景区,贯穿画面的如月球表面的土地上毫无生机,当地的百姓在夏天饱受酷热折磨,顽强的用一代一代人的生命来与环境抗争,但似乎在现实面前,他们人生并没有任何能改变的可能性。在其中一张于屋内拍摄的照片中,两只瘦小的麻雀站立在男子的两膝头上,似乎在这种极端环境中它们更愿意得到人类的庇护,而非远离这一岌岌可危的境地,在《夏日一百天的麻雀之歌》(The Song of Sparrows in a Hundred Days of Summer,2013)中,胡拉向观众展示了人类在面对复杂和极端生存条件之下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与自然的关系。

QUAD主展厅展览开幕,背景为苏拉伯·胡拉,《夏日一百天的麻雀之歌》展呈

在胡拉作品的右侧,中国摄影师张君钢《大桥及附近的风景》(Bridge and Nearby Scenery, 2013-2016)系列中的照片和文字交错出现在白色的墙面上,乍一看,夕阳西下的暮色之美跨越了不同的图像,但当我们仔细凑近之时,才能发现这些朦胧暮色的奥秘。2013年,张君钢被日落在阳台对面建筑物上产生的色彩反应所吸引,此后便对此展开了持续地观察,并在自家阳台上记录了中国北方城市哈尔滨的长期在大气污染下日落之景。在张君钢描述落日的细腻文字之中,夹杂着他对日常大气污染的观察:

QUAD主展厅展览开幕,背景为张君钢,《大桥及附近的风景》展呈

“10月下旬北方进入冬季,城市开始供暖,经常出现雾霾天气,有时一整天见不到太阳,窗外的风景被浓雾掩埋,到了晚间或许是因为气压的缘故,徘徊在城市上空一整天的烟雾被压缩在距地面几十米高的空间里,高层建筑的上半部分浮现在有毒的雾河之上,城市发出的光亮被雾化成灰暗的布景,黑暗中相机的自动对焦有些困难,能够进入相机的光线所携带的事物十分有限,难闻的气体扑面而来,正不断涌入屋内,我匆忙地关紧窗子。”[2]

如果说张君钢诗意的图像和文字作为摄影师对中国环境问题另一种注解,那么日本艺术家中里法子(Noriko Nakazato)的作品《岛是岛》(Island is Islands,2015)即是对日常图像的别样观看和精心的再创造。法子选择与Psychi VR Lab合作,为观众构建了一座由图像碎片凭凑而成的理想中的岛屿,邀请我们在瞬间逃离现实世界,进而更随艺术家精心设计而展开一段虚拟的海岛旅行。色彩绚烂的图像壁纸和热带沙滩的布景将观众的视线吸引到展厅一角,当观众坐在躺椅上并戴起VR设备环顾四周时,瞬间置身于被各种奇形怪状岛屿所环绕的轮船甲板上,螺旋桨击打海水的声音在耳边萦绕,随着船身不断的前进,环绕四周的风景也在不断地变幻。当我们把视线转回到正前方,日本策展人G/P Gallery艺术总监后藤繁雄(Shigeo Goto)的独白出现在船头的屏幕上,他在视频中针对这一作品,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进行了评价,观众也不得不在录像内容和虚拟的风景中做出自己的选择。中里法子这一充满不和谐感的作品是对当代图像文化、人类生存环境和后网络媒介所展开的思考。

QUAD主展厅,中里法子《岛之岛》展览现场

除了上述作品之外,展览中还包括了英国摄影师丽莎·巴纳德(Lisa Barnard)在长期对当代战争进行解构的创作之后,将视角转向对黄金产业的影像研究;瑞士艺术家伊斯特·温普龙(Ester Vonplon)以巨大的白布覆盖在瑞士的冰川一角,用系列声音、图像和装置作品对瑞士冰山消融进行表征的作品;以及其他数位来自艺术家对现实问题进行回应的展示。本届FORMAT国际摄影节聚焦展延续了历年的传统,展现出策展团队针对主题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强调通过图像去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展览广纳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视角的作品,从去中心视角来展现一个中心议题。

2

在地项目

与往届摄影节相比,FORMAT 17在委任项目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克莱门茨在本届摄影节筹备过程中选择与 “漫游者:新都市叙事”(Flâneur: New Urban Narratives)平台合作,委任了三位摄影师针对德比郡进行在地的拍摄项目。“漫游者”平台由葡萄牙策展人努努·里库·萨尔加多(Nunu Ricou Salgado) 始建于2012年,该项目结合欧洲各地的摄影节和摄影组织,至今共邀请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26位摄影师参与各地的委任计划中。“漫游者”项目的创立体现出对19世纪中叶“美好时代”的巴黎都市漫游者的当代性回应,在通过摄影师的眼睛在探索都市摄影的可能性的同时,意在考察图像在公共空间中与人们的的互动。

“漫游者:新都市叙事”委任展户外现场

此届FORMAT国际摄影节联合“漫游者”平台委任了英国摄影师汤姆·亨特(Tom Hunter)、英国摄影师、人类学家尹黎(Liz Hingley)以及意大利艺术家团体Discipula在德比郡分别进行创作,探索了阿什菲尔德(Ashfield)、曼斯菲尔德(Mansfield)、博索尔(Bolsover)和东北德比郡的栖息地,重新界定了这些曾经被定义为 “前煤田”或“前工业”地区的文化身份。在项目进行半年之后,完成的作品最终的项目在德比市河边的公共空间以灯箱的形式进行了展出。

“漫游者:新都市叙事”,汤姆·亨特,《漫游在原始风景中》展呈

汤姆·亨特作为英国当代摄影的重要人物,他时常将纪实摄影和摆拍相结合,通过借鉴西方古典绘画中的寓言和神话故事,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隐喻意味的艺术作品。亨特取代在城市街头进行纪录,他选择来到位于德比郡内舍伍德森林(Sherwood Forest)和峰区(Peak Districk)之间的原始地带。一方面,亨特被当地丰富的古代传说和神话所吸引,氤氲的树林、无涯的荒野和奇妙的小镇景观成为艺术家冥想的空间;另一方面,那些见证了德比郡煤矿产业衰落的小镇百姓成为亨特所观察和聆听的对象,一次次出现在《漫游在原始风景中》(Flâneur in an Ancient Landscape)的作品之中。在该系列地一张照片中,一位年轻女孩正从乱草丛生中的窑洞的砖砌门探出身来,向摄影师回忆了她曾曾祖父的故事和当地史前穴居人的历史。亨特在委任项目中融合了纵横交错的风景和系列环境肖像,编织出这片“原始地区”背后所蕴藏的丰富的历史。

在为委任项目所创作的《呼吸的铜管》(Breathing Brass)里,尹黎探索了博索尔的铜管乐器与乐手之间的关系。在这片早前的矿区地带,组建铜管乐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当时的工人们为了清肺的目的而选择加入铜管乐队,而今天的乐队成员则包含了从5到80岁之间各个年龄段和职业的乐队成员。在被博索尔这段持续的历史所打动的同时,尹黎还对乐手们的呼吸对铜管发音抱有极大的好奇,正如作品的题目中所示,摄影师在拍摄项目的过程中曾尝试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FLIR红外光学气体成像相机记录下铜管乐手在演奏时的气息动态,而这一相机通常用于查明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重工业气体泄漏。尹黎巧妙的通过这一策略向我们还原了矿区人和铜管之间复杂的关系。鉴于最终展览以静态图像的灯箱为介质,因而观众无法在现场看到尹黎所录制的珍贵录像,只能通过手机下载特别的应用来观看,无疑是展览中的一个缺陷。

最后一组委任作品来自意大利艺术家群体,Discipula于2013年由M·F·G·帕尔特里涅里(M.F.G.Paltrinieri)、米尔科·斯密尔德尔(Mirko Smerdel)和托马索·塔尼尼(Tommaso Tanini)成立,是一家摄影及视觉文化的合作研究平台。Discipula擅长运用多元化的策略,尤其注重叙事的形势和方法,其创作涉及摄影的制作、使用和消费,探索表达过程中事实与虚构的交织。在Discipula在创作这组名为《航线》(Strada)系列的作品过程中,他们将摄影师,策展人和社会学家的身份结合在一起,通过一组融合了在当地拍摄的环境照片、从曼斯菲尔德煤炭管理局调阅的档案照片,以及代表当地矿工工会的横幅的细节照片的作品回应了东米德兰矿业社区交织的历史,试图重新评估这一地区在当下政治和经济重建时期的矿业遗产。

虽然FORMAT 17所委任的三个项目都并非在都市语境下所展开,但摄影师/团体都以各自所擅长的研究和策略帮助观众重新认识了德比郡的煤矿产业的历史和当下的社区变革,同时为“漫游者:新都市叙事”平台拓宽了边界。除了这一项目之外,德比郡博物馆与美术馆配合此届摄影节举办了W.W.Winters摄影照相馆回顾展。作为英国,乃至全世界历史最为悠久的商业摄影照相馆,W.W.Winters自19世纪50年代创立以来持续至今。此届回顾展聚焦德比老照片中的人、地点与物件,策展人通过在三部分内容中将各个历史时期的图片档案、照片并致的方式,向观众再现了德比在过去一百多年间城市变迁的历史,并体现出商业摄影照相馆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吸引不同年龄的本地观众专程拜访。

W.W.Winters回顾展开幕现场

3

永远的栖息地

“曝光”(Exposure)是历年FORMAT摄影节中的重要环节,该届的国际专家组从全世界征集而来的近千组作品中最终挑选出52位摄影师参与展出,其作品分散在德比近20余场馆,包含了风景、环境、移动、数码世界、冲突、移民和气候在内地地系列议题为“栖息地”这一主题提供多元解读。

全球气候变化已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产生了冰川、冻土消融和海平面上升等不可逆转的影响。来自台湾的摄影师罗晟文《白熊计划》以影像记录欧洲和中国共26个人类圈养北极熊,以及人们因地制宜为观众所打造的场馆设计。在映射了这些地点的分布的谷歌地图截图的展览现场周围,并行排列着摄影师远赴各地精心取景的北极熊环境肖像照。在观众被北极熊和各式各样地形和样貌的圈养中心景观吸引的同时,不禁去思考围绕气候变暖、“展示动物”和圈养机构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摄影师同时将我们的视线带到地球上那些极端的生存环境之中,在多明尼加·杰西卡(Dominika Gescika)所创作的《这不是真实的人生》(The is Not Real Life)中,摄影师纪录了位于北极地区的挪威斯瓦尔巴(Svalbard)群岛的朗伊尔城(Longyearbyen)上居民的日常生活,这不仅是全世界最北的城市,也是一个“没有人出生,也没有人死亡”的地方,因为所有孕妇都要到大陆上迎接婴儿的诞生,而因为气温太低,亡者的尸体也无法腐烂。

多明尼加·杰西卡(Dominika Gescika)在《这不是真实的人生》(The is Not Real Life)

于此同时,持续不断激化欧洲社会矛盾的难民潮无疑是近几年来欧洲摄影师和艺术家们所关注的重要议题,而那些在上世纪同样经历了冲突和战争的历史移民也同样应该被人们所关注。芬兰摄影艺术家米娅·奥泰奥(Miia Autio)所创作的《我呼唤群山,我听到他们在敲鼓》(I Called Out for Mountains, I Heard them Drumming)讲述了关于上世纪末,那些因卢旺达大屠杀逃离到欧洲的难民与他们对家乡记忆的故事。奥泰奥先后拜访了欧洲数国的卢旺达难民,并向通过访谈的形式去了解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以及有关他们对出生地风景的记忆。在完成一组针对采访对象的“背影”肖像之后,奥泰奥去到他们口中所提及的地点,于卢旺达拍摄了一系列对应的风景照片。奥泰奥将人物肖像与他们记忆中所怀念的风景的照片叠加,以这种方式回应了艺术家对卢旺达惨案、世界公民、风景与记忆等不同主题的关注。

米娅·奥泰奥(Miia Autio),《我呼唤群山,我听到他们自敲鼓》(I Called Out for Mountains, I Heard them Drumming)

政策性迁徙是韩国籍摄影师,现路透社摄影记者Truth Leem在个人作品中所呈现的主题,Truth Leem的家庭在1997年政府城市规划政策出台后被迫迁出原本生活的城市,随后又以同样的原因举家迁徙了多达四次。《失去家园的城市》(City of Lost Homes)由黑白档案照片、地图和建筑照片组成,在摄影师的照片中,扭曲变形、褶皱和模糊的建筑展现出一种暂时性和脆弱之感,从侧面映射出韩国家庭在当代社会中所遇到的这一普遍问题,进而对政治家以适应现代的需要和需求来重建城市景观进行深层次的反思。

Truth Leem, 《失去家园的城市》(City of Lost Homes)展览现场

德国艺术家达妮埃·拉弗里贝尔(Daniela Friebel)一次在西班牙南部海边度假时不小心发现了一些人造的岩石,在四处询问和广泛查阅资料之后,拉弗里贝尔确认了它们的真实身份——西班牙军队在历史上为了掩盖一个控制直布罗陀海峡的沿海炮台而用混凝土搭建的人工岩。艺术家针对这一地区所展开的作品《电池》(BATERÍA)中包含了11张在当地拍摄的照片以及9段不同来源的文本,旨在重新观看这段历史中权利和土地的关系。

达妮埃·拉弗里贝尔(Daniela Friebel),《电池》(BATERÍA)

上述五件关注不同议题的“曝光”展入围作品仅仅是本届FORMAT展览中诸多优秀作品的一个缩影。相比往届FORMAT国际摄影节,本届展览的作品所涉及的议题更加多元,艺术家所运用的策略和作品的深度也较以往有所提升。然而摄影节开幕时值英国启动脱欧程序,在日常表面的平静之下难以掩藏人们对即将脱欧所要面对的各种未知的困难所表示出的担忧。2019年FORMAT国际摄影节将以怎样的面貌出现,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1]人类世新书出版。http://philosophy.hk01.com/%E5%A0%B1%E5%B0%8E/48077/%E4%BA%BA%E9%A1%9E%E4%B8%96%E6%96%B0%E6%9B%B8%E5%87%BA%E7%89%88

[2] 张君钢,大桥及周围的风景。http://www.zhangjungang.com/84/84-1.html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