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炮把猪射上天,前苏联的航天试验(转)
发起人:大李飞刀  回复数:3   浏览数:2627   最后更新:2006/03/03 10:41:07 by
[楼主] 嘿乐乐 2006-03-02 13:57:39
被鲜血洗过的婴儿


已经死去的婴儿似乎在吸奶,但他不过把鲜血永远留在了母亲的心胸。红色恐怖凝结于他的眉眼之中,丧子之痛让她恍若痴呆。


美国路易斯安娜的老黑人

在这张具有强烈表现力的脸上,集中着悲苦、愤怒、怀疑、抗拒、绝望等种种因素,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无辜。它高度浓缩地体现那个年代美国黑人的处境和情绪,直接诉之于任何尚未麻木者的感觉和良知。

911:恐怖与悲哀

除了电影,美国人在本土从未经历过如此惨烈的事件他们的手似乎想制止住什么,眼睛却告诉他们:真的发生了。

最后的安慰

马克西尼去世前的形象犹如一位即将升天的圣修女,而上帝已经把光辉降临到她的床头。她的丈夫拉着她的手,两人似乎在约定什么日子见面。摄影师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从他们夫妇宁静的面孔上捕捉到了最真实的爱情。

特里莎修女的遗容

特里莎修女的遗容,在印度阳光的照射下进入暮色苍茫的维多利亚大厦。这是一张获得了升华的脸,虽然不像基督教会绘画上的那些圣女一般年轻优美,但他在人间的旅行让所有人都相信,她向往的是天空,最终也属于天空。

美国边缘人(1)

黑人女护士的丰饶令她的护理显得格外周到。她似乎正通过双手向垂危枯瘦的病人灌输能量,而她自己,在仰着的脸上是朴实与善良,如同领受上天的圣恩。

美国边缘人(2)

她的装束焕发着这个年龄应有的活力,但作为一个贫困的多子女家庭中的长女,他不得不分担一部分母亲的职责。身旁的罐装饮料、腿上的伤疤,以及右下角那双不知那个弟妹脱下的鞋,对她那愁闷的脸色都是很好的说明。

印尼爆炸案瞬间一幕

这是印尼骚乱中雅加达汽车爆炸案的一幕,整个汽车已经被炸得粉碎。一个被炸伤半边脸庞的无辜孩子,一边痛苦一边却不忘安慰自己的父亲。他们是爆炸案的幸存者。记者在难得的瞬间,将创伤和爱组合到同一张脸上,展现出人性中最本真的感情。

“教皇乳房”

照片上的母亲抱着的两个孩子并不是她亲生的。孩子的父母都在饥荒中去世了。他们焦虑而急切的眼神,流露出对乳汁的渴望。这种吃“万家奶”的情景是在教皇访问几内亚之后产生的。几内亚和苏丹、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一样,曾饱受饥荒的摧残。1990年,教皇保罗二世出于宗教人道主义,访问了这个国家。他用基督教特有的关怀和罗马教廷赋予他的权力,给几内亚苦难人民带去了一些安慰。并动员其几内亚人的互助精神。他的形象被印刷在文化衫上,使画面中的两个几内亚孤儿看上去仿佛是在吮吸“教皇乳房”。 通过这些孩子,他慈爱的目光将成为几内亚人的文化记忆之一。

鲜血化妆间

有人悲痛,有人沉思,有人愤怒,又有人无奈……仿佛在一个化妆间,演员们正为演出准备。然而大幕已经拉来,在北爱这个舞台上,人们往往不得不以鲜血为自己的脸上化妆。

20世纪第一个死在电椅上的人

这个黑人死刑犯的镇定令他周围的死刑执行人员看上去如同一群按摩师,而他就像国王在“宝座”上抽空接受一项特别的治疗。

重返成为废墟的家乡

重返家乡令这个母亲悲喜交加,这个家已变成废墟。小男孩们兴高采烈,这个年龄喜欢变化甚于安稳。但在图右那个年龄稍大的女孩脸上已刻下世事的沧桑


越南战争中的一支小插曲

这只是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中的一支小插曲。


  1972年6月8日,在距西贡25英里的一个北越军队占领的地区壮庞(Trang Bang),北越士兵把守着一条连接壮庞和首都一号公路的十字路口的路障。南越士兵已经压境三日,试图铤而走险,打开这条通往西贡的公路,而北越人却防守得固若金汤。





  对峙的僵局必须打破,南越的空军应召前往支援。飞机穿云破雾,超低空盘旋在一号公路之上。这时正逢一群南越人——几个士兵、妇女和儿童—一集结在路旁。


  不知怎么搞的,飞机竟朝着埋头奔跑的人群俯冲下来,并且丢下了凝固汽油弹——是朝着他们自己人丢下去的呀!这真是一个丢人的事故,燃烧弹落在了可怜的孩子们的身旁。而对这些孩子们来说,他们自出生以来,除了战争之外,恐怕没有见过别的东西。今天,从天而降的是一些带着火焰的“胶冻”。


  图中那个9岁的小姑娘潘氏金淑(Phan Thi Kimphuc)赤身裸体地奔跑着,因为她不得不扒掉身上烧着了的衣服。她同伙伴不堪忍受皮肉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恐惧,在被燃烧弹击中的公路上哭喊着朝前跑。就是这样深入骨髓的恐惧一次又一次地侵蚀着他们幼小的心。更不幸的是,这位小姑娘后来定居美国,十多年之后还常常有记者去访问她,让她讲述当时的感受。


  当年只有22岁的美联社战地摄影记者黄功吾这天正徒步走在一号公路上,他看见了凝固汽油弹爆炸后如此狂乱的场景,于是拍下了孩子们慌恐逃命的那令人毛骨悚然的瞬间。《纽约时报》图片编辑约翰·G·莫里斯说服他的编辑将这幅照片刊登在头版上。美国人当时已经对那场无休止的远离美国本土的战争麻木不仁了。这幅逼真地表露战争残酷性的纪实照片,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他们似乎能够听得见图中孩子们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他们的心弦被强烈地触动了。据说,作出将这幅照片刊登在《纽约时报》头版这一决定的那位编辑认为,可能是这一决定使越南战争缩短了6个月。


  黄功吾的摄影生涯就是在这场战争中开始的。他说:“我是一名战地摄影记者,哪里有战争,我就要到哪里去。”他惯于徒步采访,已经用两只脚走遍了南越的乡村僻野。在这幅照片拍摄后四个月,在距这幅照片现场几英尺的地方,黄功吾自己负了伤——这是他的第4次负伤。他的哥哥也是一位美联社驻南越战地摄影记者,在1965年执行采访任务时被打死。


  1996年,在越南南部,当年在燃烧弹中无助奔跑的小女孩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的背部是23年前被燃烧弹烧伤所留下的疤痕。这位姓潘的女士后来移居美国,并被联合国任命为和平大使。如今,她奔走于世界各地,向世界讲述战争与和平的深刻含义。

合葬礼上

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法德双方都出动了大量兵力前往凡尔登。法国66个师,德国46个师。在牺牲的人当中,有一部分士兵的身份无法辨认,人们只得将他们和葬。战场上的敌人现在要永远安息在一起,面对此情此景的人相比心情都很复杂。


丧家之痛

20世纪30年代早期,占领中国满洲的日本军队也发动了几次对中国领土的入侵。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北京附近的卢沟桥向中国军队挑衅,以一个士兵失踪为借口,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在入侵达到极点时,日本控制了中国2/3的地区。照片上的老妇人当时正准备去北京郊区看望亲戚,当她听到炮火声后,立刻往回跑去,当她看到自己的房屋已变成废墟时,不禁嚎啕痛哭。
[沙发:1楼] 格拉契安 2006-11-02 06:46:47
。。。说爱 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s:60] [s:55] [s:55] 。。 。
[板凳:2楼] 嘿乐乐 2006-03-02 15:31:58
被杀戮的萨尔瓦多游击队员

他们的脸孔已归于尘土,他们的爱与恨就此结束——拖着他们的士兵们也好不到哪儿去,就如照片暗示的那样,一股莫名的力量让他们像工具一样运尸,而前方等待他们的也只不过是另一片尘土。

阿曼达和她的表妹艾米

站在游泳池里对着我们吐雾的刚到青春期的阿曼达,仿佛已经悉成人规则了。她身后的表妹艾米眼神充满渴望,似乎为自己没有更快地长大而忧郁。

泪水里的爱和悲伤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利特尔顿是一座宁静的城镇,很少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这份宁静在1999年4月20日被打破了。乔治·考克尼克走进洛基山新闻办公室时,就知道有事发生了。科隆比纳高中突然发生了枪击事件,在这一天里,两名科隆比纳高中的学生杀害了12名同班同学和一名老师。这个宁静的小镇因这庄可怕的枪击案而载入美国历史。包括考克尼克在内的每个人都快速行动起来。

  摄影记者到达时,“场面象梦幻一样……孩子们在流血……电视台记者在惊慌地哭泣。真是永远难忘的场面。”考克尼克在距离救护车、直升机不远的地方找了一个位置,设置长距镜头。他看到一个学生杰西卡·霍利迪在向天上大叫,“为什么,为什么?”他看到悲痛的学生拥抱在一起。其中的一个说:“我们都希望那不是真的,我们看到了血。”


  《洛基山新闻》的摄影记者鲁道夫·冈萨雷斯坐着一架直升机在现场上空进行拍摄。他拍到一个躺在地上的受伤男孩,那时他并不知道他已经死了。几天后,他为出现在附近的克莱门特公园里一座小山上的十字架队伍拍了一张照片。那时成千上万的人在哀悼。他说:“从泪水里,我看到了爱和悲伤。”
[地板:3楼] 嘿乐乐 2006-03-02 15:34:53
德克萨斯州妓女

这是马克在德克萨斯州豪斯顿监狱里拍摄的妓女形象:中间那位具有洞穿世事的眼神;趴着的髦发女子则带着卡门是的桀骜不驯;黑人女子看上去很平静,对这样的处境之泰然……很显然,马克获得了她们的信任,她也以它的方式赋予她们个性与尊严,表达她们对世界的怀疑。

摇篮般的棺材

小女孩的神情表明,她尚未了解死亡的含义,他的弟弟仿佛只是换了个摇篮。但她终有一天会明白,那时候,这曾经的一幕将是她心中永远的痛楚。

集体自焚的天主教徒

教堂爆炸后燃烧的焦味还依然刺鼻,成堆的尸体已血肉模糊,死亡的惨状令一过路人露出恐惧的神色。
[4楼] 卐卍噕囗夂¥ 2006-03-02 15:52:58
硪橄岽锝崾喾叻! [s:52]
[5楼] 嘿乐乐 2006-03-02 15:29:06
生不如死(1)

饥饿是如此的严重,半蹲着的母亲却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在没有任何医疗设施的帐篷里生下了孩子——所有的接生程序都是原始的。就在一旁,一具尸体已开始腐烂。在一个到处是死亡的国家里,种族的延续显得尤其重要。这个苏丹母亲在分娩痛楚中的表现是对整个反人性战争的最好的谴责。生命与死亡在饥荒中交替,他们看似相反,却共同承受着苏丹的命运。

生不如死(2)

饥饿是如此的严重,半蹲着的母亲却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在没有任何医疗设施的帐篷里生下了孩子——所有的接生程序都是原始的。就在一旁,一具尸体已开始腐烂。在一个到处是死亡的国家里,种族的延续显得尤其重要。这个苏丹母亲在分娩痛楚中的表现是对整个反人性战争的最好的谴责。生命与死亡在饥荒中交替,他们看似相反,却共同承受着苏丹的命运。

冰冷的快感

1991年,在佛罗里达州的帝托纳海滨,最引人入胜的节目就是用冰水灌胸衣。这种游戏被称为“冰冷的快感”。接近零度的冰水由一些沙滩男孩直接灌进前来渡假的姑娘们的胸衣内,夏日炎炎中遭此刺激,其引起的快感当然迥异于情人灼热的抚摸。
[6楼] 哈刚八刚 2006-03-03 13:21:57
[s:52] [s:52] [s:52] [s:52] [s:52] [s:52] [s:52] [s:52] [s:52] [s:52]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