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AIPAD展何以引领国际摄影潮流?这10件作品告诉你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452   最后更新:2017/04/06 21:17:25 by 蜡笔头
[楼主] babyqueen 2017-04-06 21:17:25

来源:艺术界LEAP 吴建儒


从不扔东西的人

地点:广东时代美术馆

时间:2017.01.08 - 2017.03.26

44剧场,《不安的房间》,2016年

行为,情景构建(综合材料)


横跨在时代美术馆展厅入口处的作品是 “44剧场” 的《不安的房间》(2016),左边空间复原了这个剧场小组成员经常聚会的一个场所(冯火杂志社)的现场,右边是档案员的工作台,这位档案管理员只负责每天接受剧场成员发过来的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编辑和收录,甚至这位档案管理员的培训仅是参考一份工作指南,指南简单介绍工作流程并指出你可以找哪位工作人员求助。我参加过一次 “44剧场” 的讨论之夜,松散的小组成员带着我在广州的夜晚游荡(他们称之为 “游牧”),那次我只是了解到一些贵州方言的发音常识。每天守候在美术馆门口接收信息的书写员是一个很好的隐喻,让人联想到真正的历史学家的工作,两者之间的比较指出了所服务的机制本身的体量和权力分配的差异。

黄小鹏,《敲叩天堂之门》,2016年

双频影像装置 ,60分00秒


在时代美术馆讨论 “档案” 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事情,这个美术馆的宗旨是声称不收藏,也就是说我们很难在展览中找到美术馆自身和这座城市的历史给出的参照。但如何谨慎地不让这样的档案研究沦为 “恋物癖” 所带来的视觉碎片和某种空洞的浪漫想象?策展人蔡影茜对机构批判的研究兴趣把展览一方面引向对当下更广泛的文化、机构话语批评,例如黄小鹏的《敲叩天堂之门》(2016)用大量的剩余图像来讨论影像生产中的文化错位,罗志信的《漂流城市-时代美术馆》(2016)通过对美术馆办公室的废料重组,制作的几件雕塑,似乎在暗示机构中的真正漏洞是基建的漏洞而不是机制的缺陷;另一方面展览又试图从个人历史的重构(虚构)重新审视主流历史,(邓国骞《我唤你作楠诗》(2013)、刘窗《收购你身上的所有东西》(2009/2013)。正如在 “档案热” 语境下的展览制作都喜欢引用的福柯(《知识考古学》)和德里达(《档案热:弗洛伊德学派印象》)所指出的那样: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那些历史的断裂,努力参与重建,通向一个未知的未来。

罗智信,《漂流城市—时代美术馆》,2016年

装置(抽湿机,植物,从时代美术馆收集的物件),尺寸可变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