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南:清洁”——生长于现实土壤上的形式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000   最后更新:2017/04/12 20:25:27 by 陆小果
[楼主] babyqueen 2017-04-12 20:25:27

来源:凤凰艺术 刘楠杰


“火锅中的幽灵

2017年4月8日,金氏彻平个展“火锅中的幽灵”在星空间盛大开幕,作为2013年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卓之物”之后的又一次展出,该展将汇集他更为多元化的艺术线索,以期为观众呈现他在创作上的延续与发展。


十年前,是金氏彻平第一次来北京参加联展,彼时正值中日建交35周年之际,逢此契机,日本年轻艺术家联合在北京举办展出《美丽新世界》。当时金氏彻平的参展作品是雕塑《青少年粉丝俱乐部》,也是其最受欢迎的系列作品之一。时隔十年,这件著名的作品再一次来到北京,赶赴一场与北京观众的十年之约。


在第一次的联展铺垫后,2013年金氏彻平在北京首次举办个展,当时的展出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其中的《白色释放》等系列作品引发了艺术界的深入探讨。此次这一著名的系列作品将再一次与观众见面,以弥补曾与之失之交臂的北京观众朋友。同时这一次的展出,还将呈现许多崭新的创意之作,其中的《北京宣传牌》更是打破了其惯用塑料素材的习惯,第一次使用金属材料进行创作,并结合老北京人熟悉的火锅题材,可谓是金氏彻平十年来与北京创作关联的一次梳理与延伸,汇集众多惊喜与创意,以期为北京观众们奉献一场全新的视觉盛宴。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首件金属材料作品《北京宣传牌》


此次展出标题“火锅中的幽灵”,既与艺术家初到北京时的印象有关,又有他对自身创作方式的隐喻。火锅,是中国最常见的烹饪方式之一,食客围坐于锅前,将各种食材放在沸腾的汤中“涮”熟后食用,可以任意形成新的组合。在金氏彻平看来,这与他惯用的“收集”与“拼贴”的方式极为相似——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旅行途中,他都热衷于“收购”多种多样的素材,然后再以其个人视角重新思考图像与体验、物质与空间的复杂关系,将其重构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并根据场所、时代等不同语境,形成最终的展出效果。


至于金氏彻平印象中的北京,无论是街道、人群还是其他状况,似乎总在变化之中,因此,他为展览设置了一种超现实氛围,“如在空中飘浮”。而展出作品则最大程度地涉及了他曾经进行过的多种尝试,从已较为人所知的“白色释放”、“少年粉丝俱乐部”、“未知舞台的模型”、“游戏、舞蹈与构造”,到近年来的“液态房间里的幽灵”、“隐匿之地的神话”、“煮熟的幻想”等均有呈现。在筹备个展期间,金氏彻平收集了北京特有的物品,完成了其“烟与雾”系列的最新作品,并将在展览中推出他“游戏、舞蹈与构造”系列中的最大一件,也是第一件用金属材料完成的作品《北京宣传牌》(, 400×360cm)。


承接2015年纽约 Jane Lombard 画廊个展“油炸鬼”与韩国首尔 One and J. 画廊个展“糖渍魅影”的理念,此次星空间的个展“火锅中的幽灵”正是缘于金氏彻平在北京的发现——“我的灵感可能更多的与城市这种人造风景有关。我喜欢看各种元素混杂在一起的状态,不管它是东京、北京亦或是香港,我常常会把城市看做是一种聚合物。”

▲ 金氏彻平《青少年粉丝俱乐部#79》


1978 年金氏出生于日本京都,早在幼年时期,他就开始收集自己喜爱的物品。从最初的玩具、贴纸,到后来的工具与杂货,他的藏品不断成长变化,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培养基”。他的作品中存在着出人意料的并置,并对由并置导致的错觉求之不得。例如在他最受欢迎的系列作品之一《青春粉丝俱乐部》(2007年至今),金氏通过对寻常事物的重塑创造出了奇异的怪物和人物,这让人们从他的创作逻辑中看到了二十世纪早期超现实主义的影子——古怪的变异玩偶,每一只都由一簇簇色彩缤纷的头发组成。这些来自于《七龙珠》、《新世纪福音战士》、《美少女战士》等经典动漫人物的头发,完全离开了原本的故事背景,却成为了具有感知能力的寄生生物,似乎还为争夺宿主与同类展开了竞争,其疯狂的密集程度,增添了作品带给观者的不安——但它同时极具魅力,让人无法视而不见。

▲ 金氏彻平《游戏,舞蹈和构筑(无处不在)#5》

▲ 金氏彻平《游戏,舞蹈和构筑(柔软的玩具/银色)》


贯穿金氏彻平的职业生涯,他始终在试图打破艺术和个人生活的传统形式。特别是物体之间的“碰撞”,经常出现在他广泛运用多重媒体制作的系列作品《游戏、舞蹈与建构》(2011 年至今)中。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艺术项目,他将从日本漫画书中剪下的日常物品图像随机组合,应用在这个系列的每件作品中。这些图像经过放大后被打印在胶合板和塑料板上,再被制作成雕塑或“摄影”作品。在这一系列中,金氏常常引用早期的经典漫画中的素材,因为那个时代用粗线条绘制的物体更易于他在脑海中叠放,以便他随时调用构建图像。他有时也会尝试通过重新的拼贴或者命名,来构造跨文化的图腾,如最新完成的《北京宣传牌》,并对观众的解读持开放的态度。“即便我们面对着同样一件艺术品或同一个物体,对它的解读也会因为各自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每个人的所知和未知各不相同,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情况。”

▲ 金氏彻平《液态房间里的幽灵(彩妆)》

▲ 金氏彻平《液态房间里的幽灵(彩妆)#12 》

▲ 金氏彻平《液态房间里的幽灵(彩妆)#9》


在一组“相对的”概念中进行转换,是金氏彻平用于思考物质世界的一种方式。比如“有用”与“无用”、“存在”与“虚无”,或者“固态”与“液态”,打破这些概念留给人们的惯性感受,重新演绎出新的作品。液体及类似物质状态变幻莫测的流动性在系列作品“液态房间中的幽灵”(2012年至今)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在这个系列中,五颜六色的指甲油、身体乳和粉底液——各种粘液状化妆品的广告被剪贴在木板上,组成了精致优雅的达利风格雕塑。金氏在进一步阐释他对不可预知性的运用时说:“一方面是因为这样一来,我就能够不断扩大可以运用的载体范围,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想让我的作品有机会与某种我从未考虑过的事物产生联系。”——可以是某种思想,也可以是某种符号或某一个人。

▲ 金氏彻平《白色释放(堆积物)#44》


金氏徹平的一个核心创作理念即是:“让事物脱离原本的意义、目的和内涵,并探索对其进行重塑的可能”。在《白色释放》(2002至今)系列中,他在创作之初收集适合作为立柱或框架的物品,而后用树脂浇盖在完成的建筑结构之上,从而为观者重新认识日常事物提供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奇幻语境。而这一系列作品的灵感却来自于平凡的瞬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他偶然遇到了一辆被停放在一坨狗屎边的奔驰轿车。那使他惊诧于“雪”抹平个体差异的能力——一个是奢侈品,一个是排泄物,却有了相同的、平等的处境。从此,他开始对这个有关于存在的场景进行再次创造,并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版本。他指出:“在我看来,事物的意义可能会被突然打乱,这恰恰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金氏彻平《隐匿之地的神话之冈比》


金氏彻平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地见到过很多具有吉祥寓意的木雕工艺品,这些动物形象的木雕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艺术家将希腊神话人物、现代动漫角色等虚构的形象和这些动物相“连接”,通过雕刻实现形象间的拼贴。他在现成的木雕工艺品上,随着雕塑的原有轮廓“捕捉”新的形象,或局部附着上木片,从而产生新的虚构生物。借助于东西方传说、古今故事、专业技巧与个人雕琢、大众与精英审美经验、普世认知与个人想象力之间的重新组合,金氏彻平雕刻出了不属于以上任何一个认知领域的形象。这一系列作品试图探讨的是形象与物质的关系,大众印象与私人印象的关系,完成与未完成的关系。

▲ 金氏彻平《煮熟的幻想(金属幽灵)#19》


2001 年,作为 KCUA 的交换学生,他曾前往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RoyalCollege of Art)学习,而这段经历成为了他艺术生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在国外留学的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门,我在伦敦领略了各种类型的展览和创作。这种体验后来让我更多地意识到了多样性的存在,也了解到它们是如何联系、感应并相互融合的。”正是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促使他不断创造着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金氏彻平对话“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金氏彻平=


Q:首先欢迎您再次来到北京举办个展。2013年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卓之物”曾引发热烈反响,请问您此次展览是否是上一次的延伸,或是有哪些关联,尤其是是否有带有某种专为中国或北京提供的本土化关联?


是有的,这次展出既有2013的作品,也有新的作品,同时每到一地,我都习惯于用当地的素材,以便与当地产生一种关联。这一次的《北京宣传牌》和大型的雕塑,都是展览中比较重要的作品,都是很中国的感觉。


Q: 谈到本土化关联,对于火锅中国人都很熟悉,而与幽灵结合便十分引人瞩目,想请问您在此次展出中,主题中的幽灵有哪些含义?


:因为幽灵是看不见的东西,大家对它的感觉也大体相同,所以幽灵在此就是一种泛指。展览表现的是看不见的东西,怎样有一种物质感。虽然幽灵是不存在的东西,但是大众对其有一种较为共通的感觉,可以引发一种较为共通的思考。


Q: 在展出中您是如何体现使用幽灵的用意?


:展览没有直接刻画幽灵,因为幽灵是不存在的东西,所以表达的是一种感觉,《白色释放》的部分有一定的幽灵的感觉。白色的液体是不固定的物质,但是利用内部的物品的结构来使其固定,来体现幽灵的一种感觉。


Q: 您曾说过,大学时期的创作经验中已经使自己明白:在创作开始前并不一定需要先有完善的观念,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意外效果才是更需要分析和阐释的。那么您此次创作的动因和灵感有哪些?


:我的每一次创作,动因大多来源于我所在的当地和我的关系,有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也有人和人的关系。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会与很多新的朋友来认识合作,从而发现新的关系,这也是一种灵感。此外,北京给我的印象也非常深刻。


Q: 在此次展出的创作过程中又有哪些情感体验和意外效果?


:因为这次是和中国合作,有些作品也是和画廊联系,画廊的人来准备,所以不同的地方会提供不同的方式来做展览,这次又给予了我特别的条件。中国的作品准备快速,体量也比较大;在日本没有那么快速,也没有那么大的作品。相比之下,日本的时间和尺寸的概念也不太一样。这次展览中有很多很大或很小的作品,有一些新鲜的体验。


Q: 您曾提及在创作前,习惯在当地收集物品作为素材。不同于“物派”艺术家们多使用木头和石块等自然材料,您常常选用当代生活中常用的塑料制品,而本次展出,您首次使用金属材料完成的作品《北京宣传牌》(Beijing Billboard),其用意和灵感有哪些呢?


这是第一次做,在北京看到过很多看板,但是感觉大多不尽如人意,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如果做得很好,那么反而我可能没有那么深的印象。

Q:时隔4年,您又一次来到北京创作,你认为与4年前相比又有哪些不同?


感受到了北京更快的发展速度,第一次来北京时是十年前,那是北京的发展速度和人们做事的速度还都没有现在如此快速。


Q:您认为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否有您内在心境的变化,或是外在环境的作用?


我一直考虑拼贴的方式做作品,之前更多是物的拼贴,现在有了人和人的拼贴,例如舞台剧,很多种不同要素的拼贴,所以最近有很多机会做表演的活动,比如去意大利、新加坡时与本地的工人合作。


Q:由于这次展出在北京,中国参观者居多,那么您最想传达给中国参观者哪些信息?


希望参观的人有与日常想法不一样的感觉,是平时感受不到的,比较意外的。


Q:非常感谢您的回答,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不只与艺术相关,近年中国已经提出了构筑大国工匠精神的倡议,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闻名于世的工匠精神,那么您认为中国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学习日本的匠人精神,您能否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一些建议?


关于这个问题,也要从正反两面来看,日本也并不全是匠人精神,譬如说我这次的展出,便并不过多体现匠人精神,而是一种拼贴的快节奏艺术。


关于艺术家


▲ 日本艺术家金氏彻平


金氏彻平,1978年生于京都,现工作和生活于京都。2001年他在京都市立艺术大学求学期间,曾作为交换学生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CA)学习。2003年获京都市立艺术大学雕塑专业硕士学位,目前在母校任讲师。他收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通过类似于拼贴的方法创作雕塑,并运用绘画、录像和照片等不同的媒介,尝试新的雕塑表达。作为年轻一代日本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金氏彻平曾在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展出其作品,包括2009年在横滨美术馆的个展“融化之城・空白之森”,2013年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卓之物”,2014年在京都艺术中心的个展“立体的液体,金属的记忆”,以及2016年在丸龟市猪熊弦一郎现代美术馆的个展“金氏彻平的多域”。他的作品被多部出版物用作封面,他也曾为多部舞台剧担任舞台美术师,其中包括由Owl Spot制作的舞台剧“我们无法向家用电器一样互相理解”,以及2015 KAAT儿童项目“美味而有趣的游戏-知道了先生的饼干”。 他还基于自己的录像作品创作了剧场版的“塔”。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火锅中的幽灵”——金氏彻平个展

艺术家:金氏彻平

展览时间:2017年4月8日- 5月26日

周二至周六12:00 - 18:00,周日及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星空间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半截塔路55号七棵树创意园C5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