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冯梦波个展《博物馆》开幕 | 没顶画廊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1   浏览数:1381   最后更新:2017/05/20 18:07:32 by guest
[楼主] ARTYOO精华 2017-05-13 20:59:59

来源:ARTYOO 张嗣


展览海报


肥皂

艺术家:曾宏

展期:2017.04.29-06.25

地址:杨画廊


“肥皂”成为一个动词

文 | 张嗣



展览现场


曾宏的新个展“肥皂”在杨画廊开幕,距他上一次个展过去两年时间。此次展览共展出了13件绘画作品,其中大多数为近两年的新作。

展览由艺术家命名为“肥皂”,这源自曾宏一次画椅子的真实感受:“当你试图去画一把椅子的时候,最后却获得了一块像肥皂一样的东西,但当你真的想去画一块肥皂时,却无法捕捉到它分毫”。在他看来,形式与事物、观看方式与现实之间存在一种既相互呼应又不可绑定的关系。


曾宏,三张白纸,2012,布面丙烯,80 x 65 cm


曾宏,三张白纸 No. 2,2016,布面丙烯,140 × 180 cm


在《三张白纸》(2012)和《三张白纸No. 2》(2016)中,背景由深褐色篾席变成更抽象的柠檬黄。新近的“三张白纸”突显笔触具有的动作感和丙烯颜料的哑光质感,它们既出离了写实主义塑造的静物,也不是至上主义那里的“白色方块”。如画面中的白纸状态所示,形式语言自身构成的新形体半浮在背景中——艺术家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发现,观看与现实的间距需由身体动作和感受来填充;《灯泡》(2016)中的四个圆形是对两颗灯泡的重复:在两块有色差的蓝色背景中,左边一组是对暖光灯和周围空间关系的调试,右边对该组灯泡做了平面化处理,这个略显怪异的组合也可看作是艺术家对形式与事物间暧昧关系的反复确认;继之前展出的《鲜鸡蛋》(2010)后,曾宏在《人民》(2017)中再次使用文字作为画面主体。“人民”当然是一个意识形态色彩浓重的词语,但当它变成线条、形体并在密集的笔触中被缓缓溶解时,其意义在弱化——艺术家从现实主义的废墟里拾捣出新东西。


曾宏,灯泡,2016,布面丙烯,120 × 120 cm+120 x 80 cm(双联)


曾宏,人民,2017,布面丙烯,120 × 160 cm


福柯在《词与物》中阐明,语言和事物的一种关系为语言不再直接与所命名的物相似,但“仍以另一种形式成为启示的场所,并包含在真理既被宣明又被表达的空间中”。在这一略微拗口的表述中,语言与世界成为一种类推关系,而非指称关系。这与曾宏的绘画有一些相似,“另一种形式”即身体动作与认知。恰似生活中肥皂因手的动作生效,曾宏依赖手及身体通过画笔在布面上反复多遍的动作来填充观看与现实的距离。在此,“肥皂”成为一个动词,观众要有更多的耐心和一点经验,以便理解这些半抽象形式中事物的新秩序。


部分作品图


曾宏,形状 No.2 ,2017,布面丙烯,145x200cm


曾宏,未知的形状,2016,布面丙烯,205 × 225 cm


曾宏,ART,2008-2017,布面丙烯,90x70cm


曾宏,两块白色 No. 2,2015–2016,布面丙烯,205 × 273 cm


曾宏,静物 No.20,2016,布面丙烯,120x80+120x160cm, (双联)


曾宏,白色上的方块,2012,布面丙烯,120x80+120x160cm(双联)




艺术家


曾宏


曾宏,1974年生于四川资阳,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在北京。



撰稿人


张嗣


张嗣,1987年生于江苏吴江,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自由撰稿人、艺术家,生活工作于北京。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