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畑 可感的知识 球场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887   最后更新:2017/05/15 09:09:50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叮当猫 2017-05-15 09:09:50

来源:凤凰艺术 李鹏


每两年一届的威尼斯双年展,不仅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博览会,更是各个国家向世界展示其自身艺术生态的桥梁和机会。文化之间是交融的,交融之间是展示的。在一些人当中,他们称其带有一定的国际间的竞争性关系,但更重要且无可否认的是:威尼斯双年展对每一个参展国家而言,它具有着重要的窗口式的作用。


那么,作为以中国身份属性参与这次世界性艺术大展的其中一员,在这世界文明交融的大海中,将如何向世界展现出何样的中国浪花呢?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开幕现场,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代办郑璇对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开幕现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发言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开幕现场,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发言


在开幕式现场,人潮涌动,地中海的潮湿气候驱散了近日的炎热,邱志杰在现场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说:


“所有艺术家的老师,和老师的老师的老师,气脉或者灵魂都在此时在中国馆里萦绕。”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开幕现场


作为威尼斯双年展来说,不管是九个主题展还是各个国家馆,都会在当届双年展的总主题下展开。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总主题是“艺术万岁”,而中国馆的主题就是从中演化出的“不息”。


这种“不息”在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看来,就是一种文化长河中渊源而变化着的“传承”。每一座文化生态,就是一座从大地中向上隆起的高山,仰而不止,那么,它将在本次世界性艺术大展中,为世界带来怎样的新启示?山与山之间的交融,将形成高原,那既是山本身的价值,也是对高原的意义。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开幕展览现场


于是,在这样的山与山之间的交融中,当我们提到本次威尼斯双年展在各个“跨馆展”中,来自不同高山的艺术家们,探讨了“合作”、“传统”、“时间与无限”这些主题时,中国馆的展览与这些“跨馆展”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如何展开的?邱志杰说,在这些“跨馆展”,合作,传统,时间与无限,这些题目其实在所有的双年展中都会经常出现。在这样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威尼斯双年展的基底就已呼之欲出了,那就是:文化交融。而每一次总的主题,就是对这种交融所设定的一种似流体运动的初始化源代码。在这个源代码下,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在此之中生发出了如何的自然生长?他说:


我当时想做‘不息’这个题目,是基于一种个人的经验,应对于整个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万岁’、‘艺术永生’这个概念。我个人的经验,这种‘永生’就直接反映出了“不息”这种东西。这次主策展人的‘跨馆展’。这种策展方法类似于艺术家的图书馆,一种打开艺术家藏书的图书馆,那当中也是一种全要素的这种概念展示。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开幕,《师承图》现场


在介绍本次双年展中中国馆中的文献区对“文化传承”的脉络梳理时,邱志杰说,在这部资讯非常丰富的文献区中,挖掘了每一个艺术家的师承,在这当中甚至一直上溯到六代七代以上。在这样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展现出了一种网状式的结构,而不是线性的结构,一种高山之间的交融不仅仅存在于不同地域文化和国家之间,也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正如同邱志杰本人所说:


“这种做法不仅蕴含了‘跨馆展’这样的类似‘艺术家藏书’的创作背景信息,可以说,在深度上,它们还没有做到中国馆现在达到的深度。


当然研究创作背景总是必要的,总是有意义的,但是主题馆做不到我们中国馆目前达到的这个深度。这样的师承图,是无法做出平面图的,当昨晚我贴完所有标签之后,突然觉得标签太恶心了,我想把标签撕掉,甚至不用标签,因为很多作品,甚至是非作品,都是互相交融的。”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开幕,影像作品现场


当我们在询问中国馆参展艺术家邬建安时,他对此次参展作品的理念和创作背景时,他说,这次展览中的很多作品并不是专门为这个展览做的,而是之前的一些作品选进来的。而这个核心就是传统如何跟当代之间相结合,让它们之间产生一种碰撞。“不息”这个概念其实跟长生不死、长生不老这样的东西有一些关联性,这就是一种考量。这个展览里有两个隐藏的故事,在戏剧表演时,它变得比较突出:一个是《愚公移山》,一个是《精卫填海》,它们之间蕴藏着对山和海的意象。而当谈到“师承”这个概念时,邬建安说:


“要尽量深入地、充满感情地、充满尊重地,去面对传统的这些文化、技艺。然后试着从当中寻找到某些元素、语法、理念,通过我们对当代这种沟通模式的理解,转化成能够在当代语境中能有效沟通的作品。而这个过程,是我从我的导师那儿继承下来的。那么回到我们自己身上,一代人可能有一代人不同的感觉方式,所以,我们正在试着把这些新的理解放进去。”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开幕展览现场


本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艺术家汤南南带来了《铸浪为山》、《居凰》、《扶摇》等数件录像作品,也带来了《遗忘之海》系列、《海中有海》系列等纸本水墨,与姚慧芬、姚惠琴姐妹一起合作的苏绣作品《遗忘之海202》系列,与邬建安合作的剪纸拼贴《波纹》,与汪天稳合作的牛皮雕刻作品《逍遥游》系列,与姚惠芬姚惠琴姐妹合作的《移山》等作品。这些作品由图像似海似山,有的黑沉如铁,有的轻盈如云雾所组成,将一种自由与熔炼、轻盈与沉重的感觉交织在展厅之中。


当我们向汤南南问起这次参展威尼斯双年展,是怎么表达对“不息”的理解和表达时,他说,其实在“不息”本身在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前,他就已经深受邱志杰老师的影响。他曾经生活在中国比较边缘的厦门那样一个地方,他很难会想到像这种自己跟这个国家跟这个历史有什么联系,都只是关注自己的生活。直到去了杭州,对古典经典著作的阅读,对书法的兴趣让他慢慢跟传统连接紧密起来。这让他获得了一种肯定,让他有一种信心,可以和历史连接起来,他说:


“‘不息’这个概念让我觉得自己在很多年以前,慢慢进入了历史的一个链条。找到大海这个题材因而也是一个历史任务,因为回顾了南宋的画水和大海的画家,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历史任务吧,起码我是一个比较早去探索这个领域的人。


另外一个我觉得对‘不息’的理解就是那种合作关系。在我的沙滩漂流计划里,我收集了很多普通人的故事。我比较尊重普通人的工作,我不会以艺术家的身份去征用他们的时间、他们的精力,我跟他们平等合作。最后我的作品大部分突破了我自己的想法,而且跟我合作的人他们也会因此有所收获。”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开幕,皮影艺人表演现场


在谈到与刺绣艺术家和皮影艺术家合作时,他所得到的这种跨界和合作的过程中,有何感受,汤南南说:


“他们本身懂得很多非常厉害的传统刺绣技法,而且都已经逐渐被遗忘了。我想除了技术好以外,更多的我觉得是眼界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所有民艺面临的问题,就是所有的传统技术都很厉害,但是所有的人都在吃老本。所以我觉得这种民艺其实它的核心还是艺术创造,只有最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进入才能够挽救民艺”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开幕,皮影戏现场


在面对参展的皮影艺术家汪天稳,谈到皮影的出现、传承和发展的实质上面是一直在变化跟创新之中的这个问题时,他说,皮影的创新,就要时代跟着走。在非遗保护这方面说,他是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人,比如说这次展览的作品,把工艺又进了一步,刻了7座大山和3片海(《七座山》和《逍遥游》),总共10个。


在其他方面,他说,他的染法是从传统的方法来的,和观念艺术不一样。这次参展用了很多新的方式,采用了很多新的意见,从内心上来说,还是非常愿意去尝试的:


“现在观众和以前不一样,艺术家也不一定觉得过去比现在好。咱们也是摸索也是学的阶段,他也是在摸索,我也是在摸索,到底哪一种好,哪个不好,都不知道。反正我这一次在这里还是摸索,学的阶段。”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开幕展览现场


在采访到刺绣艺术、中国手工艺美术大师姚惠芬、姚惠琴姐妹时,姚惠芬说,

所谓的传统针法,其实一直说苏绣当中有40多种针法,邬建安的要求就是你把能够想到的针法全部用到这幅作品上面,而且它的组合,针法与针法之间的组合,每个局部的边缘都要越对立,越矛盾越好。这跟传统意义上面对苏绣的认知应该说有了颠覆性的一个要求,她说:


“这批东西创作下来确实是太不容易了,我跟我妹妹有时候两个人在一起讨论的时候也在说,这批作品太磨人,太难了,对我们来说这种挑战是第一次,确实我们自己的心理压力也挺大的。我们这次的作品虽然难,但是是有开创性的。我们很多专家,包括我们业内业外的专家看了以后给了三个字的评价,里程碑。我觉得这是共同创作,我妹妹参与的特别多,所以我就是一直希望所有的媒体要写上她。”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开幕展览现场


在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中国馆向世界展示出了不同于西方其他世界的一座高山,这种高山的根基深埋在这片饱含深情与历史厚重的土地上,在这里演化出了不同于世界其他角落里的文化艺术生态环境。在这里,隐含着一条当代中国艺术与世界较为不同的“中国路径”,策展人邱志杰说道:


“我要带去的不是‘中国当代艺术’,而是‘当代中国艺术’。‘不息’是关于‘永生’的一种中国方案。而是一种自信和坚定的价值观,它会散发出能量,会产生出感染力和穿透力,我抱着一种做贡献的心态,参与这样的一场跨国界的文化交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