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旭东 | 从鲜花照相馆到鸡档
发起人:愣头青  回复数:1   浏览数:1597   最后更新:2017/05/18 09:20:14 by 愣头青
[楼主] 陆小果 2017-05-18 09:16:26

来源:微信公众号“个案”NDIVIDUAL CASE



缘 起


某天,我整理电脑的时候,在文件夹里发现了一张照片,内容是一把损坏的雨伞躺在地上,画面模糊不清,细节无法辨识。记起这张照片来自2010年12月25日发生的一起公共事件,在众多新闻内容里,我唯独注意到它并保存下来,之后又忘了。再次注意到这张照片时,我决定根据图像里模糊的信息去寻找并收集这样一把雨伞。

钱云会事件媒体照片  局部截图


由作品想到的若干关系



关于真相

依赖媒体报道获得不了真相,媒体是意识形态和各利益团体的工具,“公众”对真相的追寻也受情绪和自身的认知局限所左右,受自身的阶级身份利益诉求所捆绑,把各方信息拼凑起来依然还原不了真相,真相是罗生门。对真相的追问不是为了获得真相,而是建构合乎各方想象的"真相",是各方信息在公共场域里进行博弈较量,最后重新分配信息的过程。这是政治。


迷离眼项目 现场


关于记忆、时间

选择性失忆和自然失忆,是因为启动了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以及大脑对信息过剩进行的自我清理和屏蔽的行为,今天两者已经混为一体。在景观社会,事件被等同于新闻,对事件的认知变成对新闻的消费,对事件的遗忘速度和新事件覆盖旧事件的速度是同步的,人们遗忘的速度被信息的获取技术和世界的资本化速度所决定,同时也被政治力量所干预、宰制。公共记忆的保质期,是一个从10年到1年到1个月再到现在的1天的递减过程,人的时间感受已被深度重新定义,由于对于海量信息的读取、消化和存储,人的大脑也越来越类似于外接硬盘和信息垃圾桶,这是人被高度工具化、物化的另一表现。

从2010年12月到如今,事件已经过了7年,在事件早已淡出公众视线,各类事件层出不穷快速叠加的今天,我通过寻找这个动作来勾连起对事件的记忆。



雨伞收集过程产生的快递包裹


关于模糊性

模糊是因为不确定。真相是模糊的,对事件的记忆因时间的作用及背后看不见的操控也变得模糊。承载信息的新闻图片也是模糊的,只有事件的对应物是实在的。或者说,物也是不确定的,因为表面确却、具体的物也是被选择过的,而近距离可见可感的物,是否就能和远距离的模糊的事件划等号?物不指向事件层面的真实,但指向对于事件认识层面的真实,指向的是认识而非事件。所以,通过对物的寻找,通过物去揣摩认识里的那个真实,物将意识具体化、视觉化和可感受化,这是艺术家的工作。真相不落实在单一的物上面,也不落实在媒体报道里,真相或许隐藏在所有对应物的堆砌和所有相关媒体信息的拼凑里,也落实在所有对真相付诸行动的人的“寻找”这个动作里,真相是一个矩阵,里面有不确定,有变数。

这对应了我关于绘画的某一经验,比如说,有的艺术家在塑造一个形体的时候会用很肯定的一根线条把轮廓勾勒出来,会用一笔颜色去确定对象的某一部分,而有的艺术家则通过不确定的几根线去勾勒对象,用几笔反复的笔触去塑造形体,对绘画对象的把握不建立在单独的一根线一笔色彩上,也不是其它几笔线几笔颜色上,而是在线与线、色彩与色彩的“之间”状态,我的绘画属于后者。这和选择雨伞的动作有内在的同一性,雨伞那张图片是模糊的,对雨伞的真实状态只能靠揣摩,每把找来的雨伞都有共性但又有细微差异,每把都像图上的,每把都不是。这个寻找与揣摩的状态,伞与伞的并列关系,透出的就是那个“之间”的状态,它是迟疑的、立体的。




关于物

7年前无意识的“保存”雨伞照片这个动作,在今天重新看来却是必然。那段时期正在进行一系列关于物的绘画。照片里那把损坏的雨伞斜躺在地上,与我绘画里所注视的那些物的形态是一致的。一支枯萎的花、一团废弃的纸、一把折断的雨伞,都是人、事件、自然、时间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体现的是宇宙能量演化的信息和痕迹。

事件里的物

事件里为什么会出现雨伞?因为下雨,物提示了天气和时间因素。雨伞为什么是粉色的而使用者是男性?可能因为使用者出门仓促来不及选择,物提示的是人的状态。雨伞为什么会躺在地上离车轮不远,并且受损坏?因为使用伞的人被车撞倒并压在车轮下,物的受力状态提示了空间属性和人的命运。

图像里的物

在该事件的媒体信息里有很多现场照片,多数照片集中在对那个血腥场面的渲染上,而公众的情绪被点燃很大部分原因基于此,图像的选择透出的是媒体嗜血的属性。在我看来,雨伞照片表面上看不到任何残酷性的信息也不直接指向事件,却更能触动人,因为它是作为物证被提出来的,所有信息都被浓缩到一个日常之物上,它的言说空间和想象空间巨大,宏大的残酷性被隐匿起来,被微观的物所揭示。

图片为什么是模糊的?我猜测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是雨天,拍摄条件受环境因素所影响。二是拍摄者拍摄时的处境受干扰,可能是仓促抓拍或偷拍,所以造成图像模糊。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正由于图片的模糊性,物的细节无法辨析,信息在传播中就会产生歧义。


艺术里的物

作为物证存在的雨伞,它的形态是因为受了事件的“力”所导致,作品里的那些雨伞的形态同样也是受力的结果,它受的是创作者施加的“力”,这种力不是一种物理性的改造,而是寻找和收集这个两个动作本身,这种力是一种选择的目光和选择的结果,依据来源于那张模糊的新闻照片。作为作品的物它受三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事件、图像、创作者。


结    语

事件、媒体、物,我通过寻找这个动作将三者联系起来,也是“我”作为个体在面对一起公共事件时,经过7年之后做出的回应。


《迷离眼》项目由三件作品组成,寻找雨伞的文献化呈现作为主体,同时也展示了《一片天空》(视频装置 / 00:00:42 / 2017)和《风雨之声》(音频 / 00:00:42 / 2017)。


《一片天空》、《风雨之声》是从网络上下载事件的视频进行剪辑,抽离掉所有涉及人的因素之后的结果。


杨 欣 嘉 : 迷 离 眼

B E W I  LD E R E D


2017 / 05 / 06 - 21

策  展  人 : 王  将

主 办 : 陌 上 实 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