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培在中国:恰如其分?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747   最后更新:2017/07/29 11:21:46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7-07-29 11:21:46

来源:艺术当代 文:白家峰


2017 年,朱里安·奥培(Julian Opie)在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堂皇地走进了高端而辉煌的复星艺术中心。虽说是初来乍到,但是从价值取向而言,奥培这次对新贵地块外滩金融中心的入驻无疑是一次恰如其分的回归。奥培艺术中的视觉符号是西方中产阶级经典生活方式理想国式的视觉图景,他以一种图像化的精致样式把现代大都市的街头景观雅致化为一种流行符号,从而使后者具有了在聚光灯下的视觉中心被传播、消费并膜拜的资格。所谓膜拜并非顶礼,对于流行文化而言,消费才是最深刻的膜拜。

展览现场图 朱利安·奥培 2017 复星艺术中心 图片由复星艺术中心提供


奥培的艺术诞生于广义上的波普文化传统。波普的视觉特征在于,让广大的传播者看懂并且喜欢,而非被教育而后好像明白。它并没有高高在上的“俯就”姿态,相反的,它把普通人俯拾皆是的视觉经验“上升”为某种经典艺术范式。从这个角度上讲,波普的属性更侧重于文化产业而非艺术形态。(虽然它可能有着非实用化的“艺术作品”形态,而非借助生活的道具,如 T 恤、包包或者其他商品进行产业化的传播。)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文化产品和消费主义的特征之一,是让我们能够以此为媒介,将不同阶层的人集中在一个公共领域,并且产生间接的社交关系。两个个体间也许阶级差异极大,但是可能会混同于一个特定的次文化圈,消费并认同同一类产品。当我们在奥培的作品中看见戴着耳机的“跑步者”的时候,我们会自然而然地代入到现代都市的生活场景,以及某种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并假设彼此存在着某种“共性”。就好像“晨跑”的安迪、关雎尔甚至是邱莹莹,当他们共同面对奥培的“跑步者”的时候,所产生的虚拟的“共性”与认同感甚至于不必依赖于那个乌托邦式的“22 楼”。

展览现场图 朱利安·奥培 2017 复星艺术中心 图片由复星艺术中心提供


而塑造这种抹除差异的“共性”,则依赖于奥培理性、简洁、规矩的黑线勾勒的绘画风格。奥培的风格直接受启发于他的老师迈克尔·克雷格—马丁(Michael Craig-Martin),并据说掺入了日本浮世绘的一些元素,只是把它从表现“物”转为表现“人”。这是一种卡通、极简主义设计感与商业趣味糅合的风格,它原本的特质是概念化而非具体化的表现对象,就好像艺术家画了一个“随身听”,而非画了具体的某个“随身听”。而奥培将这一风格趣味转向表现人,他的艺术手段之独特则在于他既可以在一类作品中,概念化地表现某种引发共性的“人”,又可以在另一类作品中,延续欧洲肖像传统,用同一套系统表现某个具体的、特征鲜明的“人”。这种风格使得奥培的作品得以广泛地进入公共艺术领域,因为他既非表现“东方写实主义”式的结合众人理想化形象的具体而虚构的经典人物,也非表现某个具体而微观的普通人,而是表现某类抽象但是能引发认同的“诸众”。近年来,热衷于拥抱新技术的奥培更是把动画与 LED 技术引入他的视觉作品,以一种惊艳而不突兀的方式介入公共景观中去,既好像广告牌,又好像行人,还好像可以拍照的布景板,更可能,有点像你。

展览现场图 朱利安·奥培 2017 复星艺术中心 图片由复星艺术中心提供


而这个脱胎于大众文化的流行符号,进入金碧辉煌,同时充满象征意义的复星艺术中心,却同样毫不突兀。首先,正如前文所说,奥培的艺术风格使得它的作品不仅具有题材上的包容性,人、景观乃至自然,都可以在一套视觉系统中相安无事 ;而且还使得他的作品可以融洽地嵌入到不同的都市景观中去,无论这个景观是复星艺术中心前门窗外隔江而望的小陆家嘴,抑或是后门窗外古色古香的豫园。因为,这些不同的景观,都在同时被各式各样的商业符号所嵌入。当然了,对于经典的白盒子,奥培更是胜任无疑的。其次,对于,至少是部分预期买票进入展厅的观众而言,奥培的作品形象是他们的某种代言,所以这种“代言”的登堂入室,本身就会被想象出某种象征性。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中产阶级却依然是需要打引号的。其中,正如某个现在被禁言的公众号所言,热衷谈论阶级固化却不承认阶级,正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而简单来说,这种脑臀分离症的症结在于,下面的水正在越涨越高,而上面的玻璃天花板却被砸得呯呯响却就是不见人打开,因此,人就需要偶尔贴着天花板喘口气来获得虚假的安全感,在复星艺术中心里的奥培,就能够给中国观众提供一种这样的安全感。

朱利安·奥培 自画像 马赛克瓷砖 2014 © Julian Opie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奥培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他更象征着一种机制,一种从现代生活中抽绎出日常元素并且商业化的生产机制,一种能够“政治正确”地包容与展现“多元化”与“多样性”的艺术机制。这种机制是整个西方社会自五六十年代以来从激进而反抗的左派向精致而获得话语权的左派转化的必然产物。今天,整个欧洲正在品尝这种“政治正确”的苦果,并且越来越无力反抗。

朱利安·奥培 慢跑者 木板丙烯 2015 图片由复星艺术中心提供


而奥培此次来到中国,也不仅仅是一次精致的展览,他象征了一种持续成长的双重期待,即本土艺坛对于市民“中产阶级式”的艺术消费能力的期待,以及国际艺坛对本土艺术收藏的成长与市场期待。正如此次展览的协办方,里森画廊的亚洲代表 David Tung 所说 :对于奥培而言,此时亮相中国是一个恰当的时刻。他认为,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氛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中国新兴艺术机构有着极大的野心和目标,具备当代艺术的国际语境中的话语权,用以推动自己在当代艺术的国际地位。对于这种期待,我们可以从奥培,以及之前来的同辈的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与师辈的迈克尔·克雷格—马丁身上清晰地察觉到。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