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源:我曾经看过一档“为什么当代艺术不受欢迎”的电视节目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776   最后更新:2017/08/01 16:54:47 by 蜡笔头
[楼主] 蜡笔头 2017-08-01 16:54:47

来源:ARTYOO 文:赵楠


秦思源是一名中英混血儿,原名“Colin Siyuan Chinnery”,其中文名的“思源”二字取“饮水思源”之意。人如其名,秦思源确实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少贡献:他曾在“大英图书馆”从事过“国际敦煌学”项目的研究工作,担任过“ShContemporary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上海当代”总监,还在北京史家胡同设了一个声音博物馆。他是艺术家,是独立策展人,更是一名中外当代艺术的交流者和传播者。



秦思源


摇滚之路


秦思源(Colin Siyuan Chinnery)在公共领域最被人熟知的身份是艺术家、策展人,他曾经策划过很多知名的当代艺术展览,比如他在十年前参与策划的艺术展“余震:英国当代艺术展1990-2006”,至今还常常被艺术圈谈起。直到前不久朋友圈一篇名为《听见老北京》的视频文章热传,才让人再次勾起对秦思源多年前就对声音着迷的过往,甚至他作为摇滚乐手的鲜为人知的经历渐渐被大众知晓。


余震:英国当代艺术展1990-2006

穴位乐队,1993年在学院胡同排练场 图片来源:秦思源


说起这段经历,我们就要把时间退回到1992年。这是秦思源第二次来到北京,当时他来的时候,并没有预期去组建乐队,担任主唱。只是常在他身边一起玩的朋友想做音乐,他就顺其自然地加入其中。秦思源回忆起乐队成立之初的情况时,说:“陈底里与其他几位工艺美院毕业的朋友一起要组织一个乐队,但是缺个鼓手,我就说我会打鼓,其实我都没摸过鼓。我看大家都是业余的,觉得无所谓,就是玩。乐队当中这几个人,除了陈底里,其他人都没有弹奏乐器的经验,技术很差,但是大家的热情很高。我跟陈底里租了一间房子,一边练鼓,一边听他演奏吉他,有时听着听着,我自然而然地就唱了起来,慢慢地我就有了与他一起写歌的冲动。”于是秦思源在边打鼓边唱以及略带指挥的多重角色中,开始了他的乐队之路。

穴位乐队1992年 图片来源:秦思源

穴位乐队演出,马克西姆餐厅,1993年 图片来源:秦思源

秦思源,穴位乐队现场演出,UCCA,2014年9月21日 图片来源:秦思源


但仔细来看,专业技术太差是困扰乐队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解决这个问题,乐队很难上台演出。后来秦思源认识了余伟民和于微,“他们就住在我们附近的一个四合院里。我们经常过去找他们玩。余伟民是原来做梦乐队的鼓手,于微是很棒的贝斯手,我们非常聊得来,于是我们就解散之前的乐队,我、陈底里还有键盘手李毅与他们俩人一起结合,形成了穴位乐队。”

《摇滚北京 2 》专辑


与当时大部分的乐队不同,穴位乐队并没有寻求对某种音乐标准的演绎,而是在避免任何标准的束缚,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他们的音乐听起来仿佛有些实验性。也正是因为音乐风格上的独特,他们受到了音乐圈专业人士的喜爱与推崇,在乐队组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与崔健同台(1992年圣诞节,友谊宾馆)。而面对当时大部分乐队的简单文化状况,与西方的乐队形成了鲜明的差别。尽管西方的乐队也没有特多明显的文化优势,但他们从出生就开始听摇滚,早已流淌着摇滚的血液。而90年代的中国,类似“穴位”的很多乐队都还处在生扒、临摹的阶段,只不过穴位乐队的想发显得更为独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1994年,这只维持了两年的乐队宣布解散,他们惟一留下的是发表在《摇滚北京2》合辑里的一支单曲——《微不足道》。

余震:英国当代艺术展1990-2006” Jake & Dinos Chapman 查普曼兄弟 Ubermensch《超级人物》 1995

余震:英国当代艺术展1990-2006”  Sarah Lucas 莎拉·卢卡斯《Tits in Space 空间里的奶头 》2000


转型艺术


乐队解散之后,秦思源选择返回英国继续读书。在那段时间里,他开始接触艺术,“在中国时,我接触了一些画家,像方力钧、岳敏君、杨少斌,但是对于艺术的了解还是非常传统的。回到英国以后,我与普通人一样,听说哪里有好的展览,就去看看,画廊是不可能进的,因为那时感觉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最开始让秦思源感兴趣的是现代艺术,比如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而波普之后的观念艺术他并不了解,也没办法接受,按照秦思源的话说:“脱离了风格化的艺术我就不懂了。”后来秦思源看了安尼施·卡普尔的回顾展后,给他的刺激特别大,由此秦思源能够感受到在卡普尔的雕塑语言里,还有一些别的东西存在。于是我他开始看书,学习当代艺术。”

而在之前“非懂”的这段时间里,真正让秦思源开始思考诸多关于当代艺术的问题,恰恰是从一档电视节目开始的,他说:“我记得当时英国一档电视节目对我影响很大,这个节目主要讲为什么当代艺术不受欢迎,正赶上我也很讨厌当代艺术,所以我很爱看,可是等到他们推荐一些他们认为不错的艺术品时,我看了以后却大跌眼镜。后来我发现这是一个核心问题,你可以否认,但是你推荐什么,这是关键,也就从这一刻起,我开始渐渐明白,当代艺术是什么样子的,而我还是从以前艺术的标准,或者说更传统的现代主义的角度,来评判当代艺术,如果换一个思考方式就不一样了,它反映了当下很多事情。”

秦思源在“大英图书馆”从事“国际敦煌学”项目期间照片(左一)

秦思源策划“庄辉:祁连山系”

秦思源策划“龙肝凤闹” OCAT上海馆


秦思源毕业以后,并没有从事与当代艺术相关的工作,而是进入大英图书馆国际敦煌学项目组进行敦煌学研究,这份工作,他做了四年,但是最终还是因为兴趣问题,选择离开了。

直到2002年,他再次回到北京时,才真正与当代艺术结缘。在这之后十几年中,他一直做着与当代艺术有的关事情:创作、策划展览、写艺术评论。可他最看重的还是创作,“我从来没有认为我是一个真正的策展人,我没有做过什么大型的主题展;说我是一个写作者呢,我承认,但是写作对我来说一直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都是别人找我来写,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一个批评家。在我心里面艺术家有自己看世界的独特方式,有自己的视角,我觉得应该把时间腾出来做这个事情,而不是与很多人做的事情都差不多,或者角度差不多。”


史家胡同:北京声音博物馆

北京声音博物馆项目介绍


声音博物馆


最近,秦思源已经有了全新的艺术计划——做声音博物馆。这个计划其实与他2005年策划的一个“都市发声”的实验项目有关,当时他邀请英国艺术家们来北京体验声音,感受声音带来的可能性。等到2013年他被史家胡同博物馆请去做顾问时,再去听“都市发声”项目里录入的声音,他发现他的记忆被带回到了2005年。他认为北京的声音是值得记录下来的,能让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机会从声音追忆过去的时光。当然,收录北京的声音只是他声音计划的一个开端,至于他会以何种角度把这个项目延伸下去,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