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取代艺术家吗?六位艺术家这样说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1897   最后更新:2017/08/01 20:45:46 by 猴面包树
[楼主] 猴面包树 2017-08-01 20:45:46

来源:典藏


谷歌与微软野心勃勃的设立了指向艺术的A.I.项目“MAGENTA”“The Next Rembrandt”,人工智能策展项目“Recognition”也获得2016年泰特美术馆设立的IK Prize。


在此情况下,艺术家、策展人在未来何以生存?是否会被取代?这是否是一场真实的危机?他们对于A.I.等技术、媒介如何看待?


带着这些好奇,我们分别拜访了teamLab、林科、aaajiao(徐文恺)、邱黯雄、殷漪、王欣这六位活跃于新媒体艺术、声音与实验音乐及VR领域的艺术家/团体,与此同时我们还拜访了三位A.I.相关行业的艺术圈圈外人士”,试图在与不同领域的从业者的对话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见解。


你是否相信A.I.将会发展出创造艺术的能力?你如何看待未来A.I.和人类艺术家的关系?


teamLab(日本艺术团体)我认为A.I.不会成为一个艺术创作者。A.I.可能会像梵高一样画出一幅作品,但那并不是艺术。艺术使人觉得某一特定概念具有审美价值,而那个概念可能以前从未被意识到是“美”的,这种新的“美”并不是一个逻辑上的正确答案。即使人工智能做出了相同的东西,观赏者也不会被说服。人类只相信人类。我们所感兴趣的是如何去拓展艺术的能力,teamLab相信数字域可以拓展艺术的限制,数字艺术可以创造出人与人之间新的关系。我们乐于见到,参与者通过我们的艺术作品,将他人的存在以变为好的经历的方式来改变彼此间的关系。


对于A.I.等技术、媒介的引入,你觉得它会在哪些方面拓展人的边界?技术与媒介,会否产生对作品创作的限制与反噬?


林科(艺术家):关于技术媒介和创作的关系,打个比方,10年前我要是非常熟练以及有机会使用当时的3D扫描设备,我可能就会用那样的设备创作我的作品。所有的技术手段都可能变成创作的契机。人使用技术获得最优化的工程解决方案,其间被代替的是机械化的重复劳动。至于反噬,我能想到的就是虚拟的经验在创作经验中的比重会加大,现实经验在创作中会变成更彼岸的经验,我们需要返回现实世界,就像鲁宾逊需要返回文明世界一样。


aaajiao(艺术家):人对机器的所有想象都是人的浪漫。印第安人相信的是万物有灵,所以他不会去揣测一张桌子在想什么。相信人类中心论的欧洲先哲们很早也提过这个问题,但到今天我们反而要在机器上相信万物有灵。简单地以你为中心去想象它,还要把这种想象变成理性的理论,我觉得这是非常可笑的。艺术家的角度反而更直接——没有定义它,也没有能力定义它,因为不再是上帝视角在使用工具了,你终于被你制造出来的东西反吞噬了。


从你的作品中,你如何定义媒介与人(身体、思想及情感表述)之间的关系?A.I.等技术、媒介,在装置艺术领域会在哪些方面有机会在未来超越人类?


邱黯雄(艺术家):我的作品就是用动画或者装置等媒介去呈现我的思想和情感。媒介是个很重要的词汇,可以说艺术都是媒介。它的功能是传递信息,早期是在人和神之间传递,后来神隐退了,就是在人和人之间传递,但还保留了那种仪式性。身体在今天也是媒介,艺术家从后台走到台前,其本体也成了媒介,所以现在行为艺术很热,这又有点像以前的“巫”的状态,不过只是像。巫是灵媒,是通神的媒介,现在的艺术家只是一些概念的传递者,或者说是“思想”的传递者。A.I.从某种意义上是科学的终极形式,是科学这个“宗教”的神的具体形式。在所谓的“奇点”以后,A.I.是一个人类已经无法理解的存在,但是它能轻易解决人难以解决的事情,AlphaGo就是这个状态的预演。所以艺术在这个状态下,人的主体性可能就没有了,主体可能是A.I.,而人是跟随者。这倒是回到中世纪了,但是人从A.I.受到的不是圣灵的恩典,而是算法控制的世界。


在声音艺术、实验音乐创作上,有哪些隐藏的危机(比如部分实验音乐对于音乐性的剥离会否更容易被A.I.取代等)?A.I.等技术、媒介,在声音艺术、实验音乐领域会在哪些方面有机会在未来超越人类?


殷漪声音艺术家):实验音乐创作上的危机好像有些耸人听闻,实验音乐的局限也是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种类本身的局限。对于这种局限改变需要对边界之外的异质性他者的认识、理解和进行交流。包括A.I.在内的技术、媒介和人类的关系不应该片面的落在超越与否上,这是一种线性科学观的思维惯性。这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实践都是一样的,不仅仅是音乐。

如果把音乐性理解成一种技术结果(比如作曲技术)的话,可以说音乐今天已经可以被A.I.取代了。但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些应该是无关紧要的。如果我们来讨论一下今天对于我们来说音乐还意味着什么?如果除了娱乐休闲消费情感慰藉之外还可能有些其他什么?那么我们可以看清楚,可被取代的音乐工作是可被大规模商品化、可被大规模消费的那部分。

对于艺术家说,A.I.可以是一种技术工具,它蕴含有激活艺术创作的潜能。在更大的一个视域里,其根本问题是人自身和世界是否可以被认识至穷尽?是否可以被量化?是否可以被还原?艺术家应该明白技术、新兴媒介是我们在构建世界及其意义时的一种存在扭曲度的镜像,是我们身体和精神的欲望和投射。我觉得艺术创作应该回应我们自身。


你觉得A.I.会对艺术行业整体产生巨大影响吗?有哪些部分是可以被A.I.取代的?


王欣新媒体艺术家):我觉得A.I.未来会对艺术行业产生影响,未来会出现人工智能艺术策展人或者人工智能的艺术空间运营者。我的“这个画廊”项目未来就希望是由人工智能来运行的。A.I.在艺术行业我觉得不是会真的就取代人类,更多是合作以及给人类带来新的挑战。人类会担心被A.I.取代的焦虑虽然会越来越多,不过敢于接受挑战适应新的局势的人类会发展出更多无法被A.I.取代的技能和优势。


张大帅某手机软件测试工程师):应该不会,比如说程序员写代码也是一种创作,A.I.未来也有可能会部分取代一些写代码的工作,比如美团和百度糯米的底层框架,或者表层应用都十分类似。这部分代码可以作为一个集成让A.I.去学习。但是当涉及到新兴软件功能,或者代码框架不同的时候,还是要靠人脑的。

艺术是要充满创造力的,所以我觉得艺术不会被取代。因为你想要的风格A.I.不可能知道,它的创造力是很有限的。例如围棋,每一步怎么走,是由周围棋子的状态决定的,阿尔法狗能这么厉害是因为他学到了很多这种已经有的套路,加上它的快速计算能力,才能有多种变化。人的创作是从无到有。没有既定套路的。


“贝克汉姆”(某基金前投资总监):A.I.取代艺术家这个事儿应该不会,人类的意识和感情是人类特有的,也许A.I.以后也会有感情,但那不是人的感情,而是电脑的感情或者说是通过深度学习模仿出来的人类的感情。人这种动物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经常也会发生突变。而未来在艺术方面人和A.I.的关系应该是融合,人类可以通过赋予A.I.一些东西来更好的表现自己的感情,做出另外的一些作品,也许不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作品了,但那些也是艺术,未来的艺术。现在的A.I.还是早期,我个人认为离奇点还是有距离的,各家A.I.的成熟路径不同,所以很难确定哪家能跑出来,巨头也在跟进,未来有可能是只有一个通用的A.I.程序的。如果未来真的有了这样一个通用的A.I.程序,这个可能就是奇点。那个时候,我作为一个人类就要多考虑如何不失业的问题了。


阿仁(某大型互联网公司负责AR/VR/3D业务线帮助媒体升级并拓展新商业模式):我觉得AR/VR/AI都是技术工具,目前他们并不具备意识形态和情感描述。其实都是被电影误导了。我对艺术的定义是有创造性的、有温度的共鸣,这个和人工智能还有十万八千里。AlphaGo是因为特定的场景,有明确的规则,通过深度学习所以可以秒杀人类,但是艺术的本质就是不同可能性,两者本身就是背道而驰的。人工智能要消灭的是重复劳动性的工作,而创意类的工作,恰恰是人类的强项,A.I.的弱项。无规则的东西是没法深度学习的,而艺术最求的就是无规则。艺术是不能量化的,一旦量化了,也就不是艺术了。我是中国美院毕业的,这个话题我的确比较有强烈的观点。


恭喜那些全凭一口仙气吊着的艺术家们,

你们的创造力,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