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钊瀛:“恢复现场” 回溯无意识的原始意向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0   浏览数:989   最后更新:2017/08/10 22:40:01 by 天花板
[楼主] 天花板 2017-08-10 22:40:01

来源:画廊杂志 张钊瀛


《真的马?不是马!》布面油画 150cm×100cm 2016


我在做作品时经常使用“剧场”与作品形成关系(我称为剧场再现)的方式,使观众迅速进入一个陌生的非常规环境中,这种对场域的自我设定能让观众对我的作品产生一种最原始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有利于传达作品的深刻性,也有利于引发观众对作品的思考。


《泰坦之宴NO.1》120x200cm 布面油画 2013


集体无意识与艺术有着某种微妙的关系,这里不得不提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他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集体无意识是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而成的人类普遍性精神。他还认为人的无意识分为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两个层面。前者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记忆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所有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


《泰坦之宴》200cmx120cmx3张 综合装置 2013


我认为“剧场”对于表达集体无意识的原始形态尤为重要,其现场性有助于回溯无意识的原始意象,同时有助于艺术家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层挖掘。它所产生的效果,可以使人们看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泰坦之宴》200cmx120cmx3张 综合装置 2013(局部)


《泰坦之宴》200cmx120cmx3张 综合装置 2013(局部)


很多人在质疑中国身份或中国符号,认为中国艺术家要寻找自己的东方符号,而我所来自的广州,东西方文化交融,教堂、西式碉楼随处可见,歌剧、戏剧轮番上演,是一座“混血的城市”。所以我认为这种“混血”状态,是中国艺术家意识中不可回避的事实,起码我觉得这和我的真实状态密切相关。

《泰坦之宴NO.2》120cmx200cm 布面油画 2013


我觉得当代艺术界的很多朋友比较喜欢做一种清理和简化的减法游戏,当我看到这个游戏的时候,我在想是否能做一种加法游戏,或许这种加法会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我一直对戏曲和戏剧艺术比较感兴趣,其实“剧场”为这些艺术提供了更丰富的表达方式,我觉得现在非常需要去摸索一种新的关于戏剧的艺术方式,当然现在也有艺术家在做将舞台与艺术相结合的工作,我也在尝试进入这个语境去完成叙事的过程。


左:《泰坦之宴NO.3》布面油画       右:《泰坦之宴NO.4》布面油画


下面介绍一下我创作生涯中几个关于剧场的作品:《泰坦之宴》是一场为抓到巨人而举行的宴会,通过人们在晚宴中的各种残忍举动表现人性的扭曲畸形,从而投射出现实社会中“人吃人”的现象。


《黑暗剧场——哥特改编史》系列 布面油画 2014—2015


画中的巨人瘫坐着,无论肢体、神情,都无比疲惫,仿佛再也无力撑起那庞大的躯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巨人,都想成为这样一个巨人,为此可能要付出代价,可能会遍体鳞伤,也可能过于疲惫以至于需要一个指引者来沟通,需要生命的一个轮回。

《黑暗剧场三部曲》布面油画 2015

左:《黑暗剧场三部曲之十三》布面油画       右:《黑暗剧场三部曲之十四》布面油画


每个人都是凡人,普通人获得成功便成为英雄,而英雄倒下便回归凡人。若能再一次走到辉煌就便又成巨人,归根结底,巨人本是凡人,他的创世纪狂想使他不朽,但他也无法承受世界给他的压力。今天,整个社会都面临这个问题。


《引爆,一天一新闻系列2》 布面油画 2014


随着社会大生产与社会成员与国家乃至国际的关系越发微妙甚至暧昧,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追溯,也许值得我们深思,我利用一日一张画这样的日记形式去呈现一种近乎爆炸性的信息量,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这一个月内,在国际上或我们身边竟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一个月的时间,也许不长,但我把国际上的新闻组织起来,以日记的形式去记录,所呈现出的巨大信息量,也许值得我们思考时间与事件间的暧昧关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