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下午6点多伦美术馆举行A+A’2008—— 中国年轻艺术家巡回展第三回
发起人:nirvara  回复数:17   浏览数:3133   最后更新:2008/06/03 13:39:59 by
[楼主] nirvara 2008-05-27 09:01:12
A+A’2008
—— 中国年轻艺术家巡回展第三回

2008年5月31日至6月15日,年轻艺术家势出偏锋的那种锐气与勇气,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行的A+A’2008—A+A第三回京沪巡展上喷薄而出。作为目前国内挑选并推动年轻艺术家最有力的连续展览之一,“A+A”年度展览着力于新艺术力量的发掘和对前卫当代艺术潮流的引导,以期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更为宽广的发展前景。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范明正、黄洋、康海涛、李红军、刘文涛、刘志懿、邵鲲、谭军、王光乐、韦嘉、魏言、吴笛、邬建安、熊宇、周文中这15位当下最富创作力量的年轻艺术家的六十余件作品,其中包括了绘画、综合材料、摄影、装置等各种形式的作品,均明显的和上一辈当代艺术家拉开了差距,也许不同年代的艺术家在自己所处时代均是先锋的、探索的,但显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先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手法与模式。尽管在方法论、研究视角和对问题的解决手段上,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偏重,但是由内而外喷薄而出的生命力和创新精神则正是这个时代所赋予艺术的责任感。
“偏锋”的意涵,即是通过对当下所谓“正锋”的背叛,去倡扬以原创为宗旨的求新求变。体现“偏锋”势出偏锋的那种锐气与勇气。偏锋新艺术空间一直贯彻致力推广年轻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的主旨,“A+A”经过偏锋新艺术空间三届的坚持运作,将展览的核心从最初的强调作品个性差异,进化到推出了“年轻艺术”的概念,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3年底开馆至今,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就非常重视发现、选拔和扶植国内外富有潜质的青年艺术家,努力为青年艺术家创造机遇和空间,受到国内外艺术界和青年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A+A”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这一次展出,将再一次推动有新鲜生命力、创造性和艺术家个性的当代中国艺术。

[沙发:1楼] nirvara 2008-05-27 09:03:36
势出偏锋
赵力

“偏锋”,出典于“剑走偏锋”。
与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多是那种狡黯灵动的智慧、那种出人意外的胆识。
在过去,美术界往往争先恐后地以主流自居,即便已是边缘不堪,也要挤在主流之中,可谓“宁为牛后,不为鸡口”。
其实中国人就是如此。
因此,“偏锋”在很多人心目中也许并不是一个什么好的词汇,或许就等同于“捞偏门”、“走捷径”罢了,中国文言文中的“野狐禅”也大体就是这个意思。
王新友,肯定不信这个。来自东北的他,偏偏喜欢这个词汇,并用“偏锋”来命名自己的艺术空间。
在他看来,这样做的理由不是纯然为了语汇意义上的标新立异,也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达到宣传功效的扭捏作态,而是“偏锋”这个词汇与他要做的事情可谓是“贴切得紧”。
王新友想做的事情,其实非常的“旗帜鲜明”,就是要着力推动年轻艺术家,力推他所主张的“年轻艺术”。
因为在他眼中,当今的艺术界主流,许多方面业已庸庸碌碌,而那些所谓的流行图像,无异于无限重复的翻版制作。
因此,新的价值必然存在于新的艺术创造之中,新的艺术创造者也必定属于艺术心态年轻者。
而“偏锋”的意涵,即是通过对当下所谓“正锋”的背叛,去倡扬以原创为宗旨的求新求变。
“To be together”,是“偏锋新艺术空间”的一个理念,正如他们所言,这意味着“我们在一起共同成长!”
在当下这个“口号满天飞”的“说的比唱得好听”的时代里,任何的豪言壮语都可能会变得黯然失色。
然而,基于“偏锋”的平台,王新友确实是踏踏实实地搭建起了“A+A”、“图画手工”等年度展览平台,也推出有关地域新艺术、水墨新尝试等系列展示活动。
其中的“A+A”,或许最能体现“偏锋”势出偏锋的那种锐气与勇气。
2006“A+A”,展示了吴笛笛、肖进、马轲、席丹妮、王斐、方天园、冯硕、吴海洲、林笑初,9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而2007“A+A”,则不仅在参展人数上进行了“扩容”,增加到了20位参展画家——熊宇、韦嘉、范明正、宋琨、魏言、马轲、康海涛、刘志懿、吴笛、方天园、邬建安、吴海洲、吴笛笛、席丹妮、邵鲲、郑力、沈桦、林笑初、陶磊、Tony等,也在艺术创作的领域上“开疆辟土”——涉及油画、国画、综合材料以及摄影录像新媒体艺术等诸多的方面,更在展览机制上实现了在北京、重庆、成都三地美术院校巡展的先例。
期待中的2008“A+A”,将这个年度的展览机制延续到了第3个年头。展览将由15位年轻的艺术家参展,他们是刘志懿、刘文涛、吴笛、韦嘉、周文中、康海涛、李红军、熊宇、王光乐、范明正、谭军、邬建安、邵鲲、魏言、黄洋等。
事实上,“A+A”的宗旨就是对“偏锋”理念的有效落实,因此它更强调对新艺术家的推荐,远离流行图像,远离重复,重视原创,求新求变,信奉自由自律。
“A+A”的参展艺术家,往往与“无畏”与“有勇气”划上等号,同时他们也正在成为“未来”与“发展”的代名词。
即便我们无法完整掌握他们的艺术全貌,但是他们的创作既敏感又动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作品很可能会被公认为是这一时代最重要的视觉证据。
美术院校的正规训练无疑是这些青年艺术家成长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学院的围墙,既无法羁绊他们对当代艺术澎湃潮动的积极参与,也无法束缚他们对社会文化激变冲突的自我评判。
他们,并不推崇那些疾风暴雨式的风格推进,或表面化的形式革命;不再满足于将个人的价值,隐藏在空泛的“主义”或“口号”下面的“丝丝冷笑”;不再满足于复述“先贤”,或表明“前进”的或“向后看”的姿态。
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完全个人经验的叙述,张扬个性,视个人的风格为一种与他人相疏离的“另辟蹊径”,并将其最终转化为艺术创造的首要原则。
在他们的作品中,个性化的面貌与形式语言,不再是取巧而空洞的观念或故作姿态,而是具体落实的风格推进。
藉此,他们的创作,不仅有可能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代表,也有可能成长为中国艺术的未来潮流。
在2008年,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似乎已经出现了某种不约而同而显而易见的转变,而随着时间的移转,这种转变越发地具有了力度。
因为,艺术渐渐成为了一种关乎他们的志向、姿态、生活与立场的观念;
因为,通过艺术,他们还在刻意营造一种关乎21世纪的新文化知性。
如果假以时日,总有一天会从中会生成出更具价值的新的文化意义。
来自社会公共空间的更多证据已经表明:他们的创作唤起了公众的注意;他们的创作观念也创造出了属于他们的欣赏群体。而这些公众群体,更因他们的艺术理念所产生的力量而不断集聚成形。
我不认为“偏锋”仅仅是在刻意取势,我也不认为艺术界已经成为了“达尔文主义”的天下。即便绝大多数的人们可以相信,“现在”胜过“过去”,而“未来”必然是对“现在”的超越。
事实是“偏锋”的努力,更像是立足于“今天”而对“明天”的某种期许,它让一切变得真实起来了,仿佛触手可及。
而“A+A”以及其它的展览活动,也总是在承诺着我们对未来的期许。
甚至,它所实现的还要比我们期许的更多,以至于让我们眼花缭乱,不得不竭力去适应这样无法估量的变化。
[板凳:2楼] nirvara 2008-05-27 09:05:29
年轻的中国当代艺术
                            阎安
毫无疑问,中国当代艺术早已从30年前的地下、“非法”的状态走上了地面。不仅如此,近年来海内外各种展览频仍,再加上拍卖会的火爆、博览会的日多、天价的不断涌现,使其出吸引着各方眼球,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这一切无疑均是市场所赐。
但是,在繁华的商业成交背后,越来越多的本体问题开始慢慢浮出水面。人们又开始从使人眼花缭乱的价格数字的变幻,回到艺术,回到理论的思索。2008年,不少大型机构相继推出“无名画会”、“星星画会”、“85’新潮”此类大型回顾性展览,对那一时期的重要艺术现象、流派和作品的重新回视、讨论。可见人们开始重视史学脉络,因为成功的真正标志无疑只能是进入艺术史的书写。但是,在积极检视既往的同时,也反映出当前阶段学术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疑惑,和对未来走向判断力的极度缺失。同时,对当下纷繁艺术样式的取舍不定,也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屏障。
自85’新潮到90年代后期,当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遵循着这样一个模式:首先发生的是创造性的行为和作品,随后它们被平实地记录下来。再后,各种流派、主义、风格被逐渐归纳和划分出来。这一朴素且有效的模式使那一阶段的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
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创造力、前瞻性似乎日渐萎缩,我们常常窥见这些先锋因素的缺席。在艺术市场迅速崛起的同时,我们看到了勇气的缺失,市场的成功让艺术家变得谨小慎微,从而让创作失去鲜活,丢掉真实、先锋与探索,问题被轻轻掩盖,似乎于不觉间、于艺术家的无心无意中,生命力悄然消散。于是,前述模式被颠倒过来,方法和理论先行,作品多从概念出发,艺术家们一起卡通、一起注册符号、一起从众起舞,忘记了艺术创作最需要的就是个性元素。大量这类盲从式的艺术创作给众多旁观者造成了一种假想,那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缺乏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所幸后浪不断涌来,真正的艺术家也从来没有丢掉思考、离开独立,无论这思考达到何种高度。具有原创智慧的一些艺术家们正努力穿越这重重谜障,试图闪耀出属于他们时代的光亮。
从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能够比较鲜明地保持原始创作热情、想象力和批判精神的主要有三类人。首先是经历了时间淘洗的前辈当代艺术家,虽然他们过去的创造已经变成现在的模式使他人受惠不少,但是他们自己没有随着既成的模式停滞下来。少年气盛时是他们的第一个高峰,神光内敛的四五十岁间或可达到创作的另一高峰,真正向大家迈进。
其次是新一辈中的耳聪目明者。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艺术使命有很清楚的认识,也对前辈的方法论了然于胸,但是没有选择因循已有的道路,仍然醉心于创造所带来的乐趣,并且有能力面对和试图解决在当下这一全新文化阶段中出现的全新问题。
最后,也是最难能可贵的一类,就是始终保留着纯真之眼的素人艺术家。他们的非专业性,使规避过去的知识陷阱成为可能,但朴素而有效的审美能力又使他们的作品往往能够穿越时空及各种人文因素而直达人心。
本次“A+A”展览所邀请的艺术家范明正、黄洋、康海涛、李红军、刘文涛、刘志懿、邵鲲、谭军、王光乐、韦嘉、魏言、吴笛、邬建安、熊宇、周文中,十五位恰恰囊括了上述所提三种类型。不知是巧合,还是撰文者的挖空心思?但努力创作的姿态是真挚的。不管属于哪个类型,这些作品均明显的和上一辈当代艺术家拉开了差距,也许不同年代的艺术家在自己所处时代均是先锋的、探索的,但显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先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手法与模式。尽管在方法论、研究视角和对问题的解决手段上,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偏重,但是由内而外喷薄而出的生命力和创新精神则正是这个时代所赋予艺术的责任感。
中国当代艺术在没有支持、没有关注、没有赞助、没有市场的艰辛中生长,核心的能量来源就是创造力和批判精神,所以它是年轻的。这次参展的艺术家虽然在面临的问题、表现语言甚至视觉方式上均远离了前辈的情境,但是起步时的独立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独立的精神与技术的难度使得他们拥有了骇人的年轻力量,拥有了似乎无限的可能。没有人能言之确凿地肯定这就是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样式,但正在迅速成长的一代,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来书写艺术史却是无疑和不可抵挡的。
“A+A”经过偏锋新艺术空间三届的不断调整,已经由北京一地的小规模“学生艺术家”油画联展,嬗变为一个全国性的年度艺术平台展览,其艺术关照的多元化正在日渐走向纵深。展览的核心理念,也从最初的强调作品个性差异,逐渐演进到提出“年轻艺术”的概念。从参展作品,到艺术家,到展览本身,一切似乎均在悄然推向深入,从而让我们充满期待。
[地板:3楼] guest 2008-05-31 15:26:46
展览现场看到小奶花了,呵呵,不知道您对展览有和看法,至少本人觉得你还算是一个比较理性而又不失调侃精神的艺术工作者
[4楼] guest 2008-05-31 16:10:36
为什么你觉得三楼肩膀的这件作品不错,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形式或是。。。等等?对一楼的装置作品有何感想?。。感觉我象是娱记
[5楼] guest 2008-05-31 16:15:14
另外你所说的选材机制的更新,这是否意味把把“创新”作为一种当代艺术哗众取宠的手段呢?这是否是脱离了艺术本身发展规律、艺术本质语言的另一歧途?
[6楼] art88 2008-05-31 16:27:52
我是guest
小奶花,那件破碎玻璃上面的绘画,不是坚挺而是坚强
年轻艺术家,存在的是无限的可能性,而不是今天能够卖多少钱
当代艺术属于未知而不是盈利
[7楼] guest 2008-05-31 16:42:09
[quote]引用第7楼art88于2008-06-01 00:27发表的  :
我是guest
小奶花,那件破碎玻璃上面的绘画,不是坚挺而是坚强
年轻艺术家,存在的是无限的可能性,而不是今天能够卖多少钱
当代艺术属于未知而不是盈利[/quote]

未知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当代艺术注定将是在不断的定义、与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前行,这是一种前卫艺术的精神,但是方法论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偏峰”与“正峰”之间转化的理论依据。
[8楼] guest 2008-05-31 16:54:08
[quote]引用第8楼小奶花于2008-06-01 00:35发表的  :
选材机制的更新, 我只是针对于这个“偏锋”性。 因为艺术的发展,包括一切事物的发展。 总不是同时同步前进的。 邓爷爷也说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意味着必须要敏锐地判断真正“偏锋”的东西。

要有能带动艺术良性深入发展的观念。 有方向地判断和扶持。 而不要总是关注主流或“次主流”当代。  这就带出一个选择机智创新的概念。 他不同于创作。 他需要丰富敏锐的判断和深厚的人文理论支持为主。 这其中的  哗众取宠的度 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原驱力的含量。 则是需要选择者来判断的。 这是一种考验。 除了理论还需要经验。


.......[/quote]
[9楼] guest 2008-05-31 16:55:00
[quote]引用第8楼小奶花于2008-06-01 00:35发表的  :
选材机制的更新, 我只是针对于这个“偏锋”性。 因为艺术的发展,包括一切事物的发展。 总不是同时同步前进的。 邓爷爷也说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意味着必须要敏锐地判断真正“偏锋”的东西。

要有能带动艺术良性深入发展的观念。 有方向地判断和扶持。 而不要总是关注主流或“次主流”当代。  这就带出一个选择机智创新的概念。 他不同于创作。 他需要丰富敏锐的判断和深厚的人文理论支持为主。 这其中的  哗众取宠的度 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原驱力的含量。 则是需要选择者来判断的。 这是一种考验。 除了理论还需要经验。


.......[/quote]

从文字中可以看到“意识形态的明确与否”是一个关键,也就是说你作为一个观众是否能猜透艺术家的作品意图,是衡量一个作品是否充满智慧,或者说是是否更具 无限可能性个关键。
[10楼] guest 2008-06-02 10:17:47
挺喜欢这个展览.偏锋的态度很虔诚啊.
[11楼] guest 2008-06-02 10:19:14
说错了 不是虔诚,是真诚.欢迎你们再来上海.
[12楼] 随便说的 2008-06-03 13:39:59
[s:322]
不是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