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楠:创造一个“光之域”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431   最后更新:2017/08/18 11:52:33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7-08-18 11:52:33

来源:Hi艺术 林夷芊



艺术家孔令楠



孔令楠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致,她的身上散发着一种冷调的优雅。在与作品的合照中,孔令楠身着剪裁精致的黑色长裙,短发,不易察觉的微笑,充满设计感的白色挂饰与画面中的荧光相得益彰。



2011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孔令楠个展“只有她的身体


2012 杨画廊 孔令楠个展“水上书”

2014 杨画廊 孔令楠个展“海滩”

2015 宏源公寓A307 孔令楠个人项目“A307”


2017 杨画廊 孔令楠个展“轮廓”



01

真空之光



如果不看图注,很容易将孔令楠早期的作品混淆为荧光装置,甚至有人问她,“你的画儿晚上会亮吗?”

事实上,画面上荧光的线条不是任何发光的材料,只是最最普通的油彩,通过色彩对比实现霓虹灯般的效果。这种平面化的处理方式,使她的作品呈现出设计美学理性而细致严谨的风格。


孔令楠曾说:“如果把世界作为一个本体,那么霓虹灯对我来说是最恰当的喻体。它繁华而又孤独,虚幻而又真实。”在孔令楠看来,人们生活在一种人造的基调之中,秩序被设立、历史被书写,一切都仿佛是人类文明为自己创造的镜像,这也正是她最初选择霓虹灯的原因——它也是人造的幻象。


《二十八宿-娄》 120×90 cm 布面油画 2010


《飘逝的半岛II》 490 x 200 cm 布面油画 2011



这种与传统绘画保持一定距离的创作方式的选择,与孔令楠的教育经历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3年从鲁美附中毕业的她,因为不想再重复绘画技术层面的东西,选择了央美设计学院,但是那时的她,依旧希望毕业后可以从事艺术,而非设计。“我还是比较倾向于独立创作的方式”,孔令楠说。于是,从美院毕业后,孔令楠便开始了油画的创作,并于2011年,在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了她的第一个个展。



02

没有穷尽的世界



孔令楠将第一次个展命名为“只有她的身体”,这个“她”不是指某位女性,而是一个母体的概念,指代了我们所处的宇宙。

孔令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宇宙迷。“金星和地球的相互运动轨迹太美了,让我想起那些无穷无尽的几何形状的光。”她在一条三月份的朋友圈中这样写道,并配了一张十分梦幻的运动轨迹图。

宇宙也频频出现在孔令楠的作品中。

孔令楠2009年创作了四季系列,四作品分别对应北半球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日的星图。大小各异发着幽幽光泽的群星组成了一个圆形天球投影于画面中央。我们在地球这一颗小小的行星上,观看着这些时间的残象。



《四季-春》 150 × 150 cm 布面油画 2009  



“当我们发现地球只是广阔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所有的人会有一种共情,一种作为人类漂泊在茫茫宇宙间的孤独感和渺小感。”孔令楠说。

姑射山系列中,孔令楠将冷峻的黑色转化为砖红到黑色的渐变,使画面的空间感更加深邃。在《姑射山之二》里,辽阔的星空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仅仅留下最下方绵长而平缓的山峦,山峦之上,一对小到几乎要被忽略的男女正在交合。

“人的爱恨情仇在时间的洪流中和辽阔的自然下显得那样神圣动人却又渺小脆弱。所有不可磨灭的情感都终将会逝去,他们只在语言中永生。”孔令楠。

《姑射山 之一》 190 × 471 cm 布面油画 2012

《姑射山 之二》 190 × 471 cm 布面油画 2012



从“四季”到“姑射山”,孔令楠的视角从仰视到俯瞰,而在“海滩”和“岛”系列中,则变成了完全的俯视,她不断将自己抽离得更远,冷静客观,却不失温情地看着这个世界。


在“岛”系列中,黛蓝和墨绿的海似乎有了笔触的痕迹,像水纹,又像雾气,笼罩在岛的上方。闭合的等高线标志出细胞状的岛屿,而人群不再有具体的动作和形态,成为一个个幽微的光点,画面更加干净纯粹。

《岛 7》 180 × 300 cm 布面油画 2014

《海滩 1》 200 × 400 cm 布面油画 2014



03

世界的面向



孔令楠的说她从来没所谓的灵感一现,作品其实是建构在她的世界观之上,很多作家和思想家对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马歇尔.麦克卢汉、古斯塔夫.勒庞、斯坦尼斯拉夫·莱姆、阿尔伯特.加缪等。神话也是她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领域,《吉尔伽美什》是她最喜欢的一部史诗。

“我觉得不应该把所有东西都局限在艺术里面,我们还应该去读与这个世界相关的东西。与其思考我接下来要画什么样的画,还不如思考我接下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除此之外,老庄思想也对孔令楠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姑射山”到“迷阳迷阳”,从“三三行”到“轮廓”,孔令楠一直在探索庄子笔下“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的境界,物我两忘,世界无二。


在“三三行”中,孔令楠采用了竖版构图,蓝色和白色的荧光线条勾勒了流水、浪花的轮廓,又体现了水的动势,瀑布飞流直下、海浪拍打悬崖。而渺小到几乎失去面部表情的人,则如同水滴、石块,融化在四周的环境之中。

《三三行 之一》 195 × 130 cm 布面油画 2013

《三三行 之二》 195 × 130 cm 布面油画 2013



轮廓系列中,孔令楠剥离了具体的时空,以渐变的轻盈的色彩构造出一个想象的世界,那些不规则的形状,来源于从高空俯瞰的人的轮廓。

我们习得了观看尘埃,岩石,山峦,河流,海洋,植物,动物,他人…… 在辨识他者的无数琐碎的信息中我们界定着自身。然而没有任何一件事物能像人类本身那样模塑自我。人类文明创造出的数目庞大的谜米(meme),又将每一个个体变成一个个流动的载体,然而个体也可能产生出新的谜米,就像生命本身的意义只能在过程中诞生一样,人们在构建世界的同时,也在在相互的映像中构筑着自我。孔令楠。


《轮廓  Ⅸ》 130 × 195 cm 布面油画 2017

《轮廓 Ⅳ》 60 × 80 cm 布面油画 2017

《轮廓 Ⅲ》90 × 120 cm 布面油画 2017


Hi艺术=Hi  孔令楠=孔


Hi: 设计的教育背景对你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

孔:我觉得最主要的影响是在画面的语言上,我的画面是非常扁平的,并没有传统学院派的东西。


Hi: 这是你的第次个展了,相比于以前,这批作品的创作线索与侧重点都有哪些变化?

孔:其实主要的线索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形式上比以前更加简练和抽象了,这也是我第一次运用这么多色彩。


Hi: 从“飘逝的半岛”到“海滩”,再到这次的“轮廓”,人的姿态在你的画面中越来越难以辨识;山脉、海滩也变成了没有具体指代的色彩渐变,这之间的变化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孔:这是一个过程吧,主要是我想对画面语言进行提炼和概括。其实以前老有人说我的画面有叙事性,其实那不是我本意,因为对我来说人物在场景里,就是一个“存在”的状态,我所做的就是客观地描述,不带有任何判断。到了这一系列,基本上叙事性就不见了,色彩上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吧。



我们走向荒原,却依然看得见火焰”系列 尺寸可变 铜、蜡、固体酒精 2012



Hi: 此次展览中除了“轮廓”系列作品,还有“廓”和“线”的装置作品,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之前你也尝试过装置做品,装置对你的绘画是一种补充吗?

孔:有的是有的不是,比如说《我们走向荒原却依然看得见火焰》以火为媒介,探讨宇宙的变化之道。这套装置就是完全独立的,当时还做了个视频。这次的“轮廓”、“线”、“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廓”和画面并置的,又有自身的独立性。





杨画廊 孔令楠个展“轮廓”展览现场



Hi: “海滩”系列中,你将人群画成幽微的光点,并在自序中提到人是渺小而神圣的,为什么这样讲?

孔:相对于无始无终的宇宙来说人是渺小的,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作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原因也是不明的,但是人也不该遁入虚无主义进行自我放逐,当然这样说好像跟庄子的天人合一的观念相抵,但是要知道,“形若槁骸,心若死灰”,要达到这一层也是秉持一个信念不断修行的结果。所以,我认为一切为自己的短暂的一生赋予某种信念的行为都是神圣的(这里并不进行道德讨论)。那些活在语言里的伟大的作品也是神圣的,即使整个人类的文明是虚无的,并不能改变这种神圣性,人试图超越自己的限制,无限接近那不可接近之物,就是神圣的。


海滩 2200 x 400 cm 布面油画 2014



Hi: “姑射山”以及“迷阳迷阳”都是出自庄子的作品,为什么喜欢庄子?

孔: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你读到一个人的思想之后,才发现世界是这样的;第二种情况是你本来就模糊得觉得世界是这样的,直到有天你碰到了另一个人将同样的想法系统地论述了出来,然后你得到了特别强烈的认同感,我常想哪一种情况是真实的作用在我身上的呢?我想庄子应该是两者兼有,我即感到了共鸣,又觉得开阔。

迷阳迷阳1130 x 195 cm 布面油画  2012

迷阳迷阳2130 x 195 cm 布面油画  2012



Hi: “四季”、“二十八星宿”、“飘逝的半岛”、“姑射山”、“迷阳迷阳”都描绘了星空和宇宙,为什么对宇宙情有独钟?

孔:我从小就对宇宙、科幻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小时候爱看百科全书,其中世界上的各种未解之谜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那会儿有本杂志叫《科学画报》我每期都会读。小学的时候也比较喜欢读儒勒·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的《十五岁的船长》。

孔令楠手稿



Hi: 最近在读什么书?

孔:加斯东.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容格《红书》,纳博科夫《普宁》Robert Lax<A Hermit’s Guide to Home Economics> 彼得.盖伊《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Hi: 你有哪些喜欢的艺术家?

孔:我特别喜欢一个瑞典的女艺术家,Hilma af Klint。另外就是荷兰艺术家Guido Van der Werve,他在破冰船前面行走的行为影像很有史诗感。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我也特别喜欢。


孔令楠工作室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