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YOO专访 | "我们希望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展览能落地中国"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470   最后更新:2017/08/29 21:41:01 by 聚光灯
[楼主] 聚光灯 2017-08-29 21:41:01

来源:ARTYOO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



三十年!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终于要来了!



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1988年的行为《情人·长城》(The Lovers – The Great Wall Walk )


当我们了解得知,“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可能于后年年初来到中国做首次个展时,便让人顿时产生惊喜和敬畏之心。这一近乎爆料的消息给人带来艺术和精神层面的共振,不仅源于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阿布拉莫维奇的再次到来,同时也让中国观众记忆犹新的是她曾在三十年前在中国的长城做过一件让人难忘的作品《情人·长城》(The Lovers – The Great Wall Walk  1988年)。而这件作品也代表着玛丽娜与曾经的男友乌雷在12年的同生共死的表演生涯之后, 他们的感情在此时此地走到尽头。

“无论如何, 每个人到最后都会落单。”——玛丽娜


玛丽娜以一种浪漫主义的方式结束了这段充满神秘感、能量和魅惑的关系,这种奇异的方式也是她从梦里获得的神谕。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来到中国,以长征的方式, 历时3个月:玛丽娜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出发自东向西, 乌雷自戈壁滩的嘉峪关由西向东前行, 两人最终在二郎山会合, 完成了最后一件合作作品《情人·长城》。后来,玛丽娜曾经有过再来长城长征的愿望,但是直到2002年她依然没有成行,她说她没有再来中国的力量,也不知道未来是否会有。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


但玛丽娜所说到的这种“对未来的未知”,似乎在丽安文化的创始人王凯丽身上又有了另一种神谕——她与玛丽娜几年前在纽约个展上的巧遇和缘分。这种机缘一直延续到玛丽娜即将迎来在中国时隔三十年的首个展。对于王凯丽来说,能促成此次展览势必将有博物馆、画廊、合作伙伴等多方面的努力。

由此,ARTYOO专程采访了即将在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中国首次个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丽安文化的创始人王凯丽,谈及从她最初如何与玛丽娜结下渊源,到对她行为艺术的深入了解及精神领悟,直至产生支持她离开中国三十年后的大展的种种缘由,进而让中国观众提前分享阿布拉莫维奇回到中国的预热性故事。


ARTYOO对话 | 王凯丽


丽安文化的创始人王凯丽



30 年的中国渊源


ARTYOO:据了解“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将在离开中国三十年的时间,重新回到中国做她的中国首次个展,我们知道丽安文化尤其是您个人对促成此次个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那我想问您最初是如何认识玛丽娜的,并如何谈及在这样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来做这个展览的?


王凯丽(Kelly Wang):大约是在三年前一个纽约的冬天,去Sean Kelly画廊看到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的一个展览,不早一秒,也不多一秒,我一转身,她就在我身后。她很高大,一席黑长裙,她用对我来说有些大的双手缓缓握住我道:“Where are you from?”,“Shanghai, China..."她与我对视,那种缘分溢于言表......

我竟然哭了,被那种气场莫名地感动哭了。我做中西文化交流几年来不免与不少非常优秀的朋友接触,而那是我第一次莫名的热泪盈眶,那种感觉我一直记得。我们经过简单交谈之后,走进展厅,当时的展览是需要把眼睛蒙上,戴上耳机,让你不知所措地进入一个空间,你并无法预知在前方空间里将何去何从,你也许会撞到墙上,也许会再次遇见她。在那次相见之后,我们留下了email,但我是个几乎不会主动联系别人的人,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并没有任何的联系,可是我知道那几个瞬间将是永恒。

王凯丽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Kelly Wang and Marina Abramović in Power Station of Art(PSA),Shanghai.)


记得分别时,她上了一辆黄色的cab,我说我希望有一天在中国见到她,她也希望可以到中国去。但过了一年多之后,好朋友Bank的创始人马修找到我,我们想正好在玛丽娜跟乌雷在北京长城分手完成长城的系列作品后,三十年之际,可以在中国做一个回顾展,刚好她也七十多岁了,也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便悄悄的请了玛丽娜来上海,她感叹着此时的中国与她印象中三十年前的(北京)的变化,感叹着繁华与车水马龙,来上海是她七十年以来的第一次。我们封锁了所有媒体与消息,当然难免也会在喝咖啡时被粉丝识别,我们相处了四天时间,去了PSA开会,参观了余德耀美术馆、龙美术馆等,还有收藏家乔志兵先生的空间。我们在聊了许久后,达成了一个共识——希望在她离开中国三十年的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可以在中国上海为她策划一个展览,与馆长龚彦和项苙萍老师、庄骥等团队商讨后,最终觉得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010年在纽约MoMA的行为“艺术家现场出席”


ARTYOO:你们确实很有渊源,那你在国外碰到她到回国后,一定又重新对她做很多人或艺术上的了解,那想听听你对她的艺术创作有怎样深刻的解析?


王凯丽:她被世界誉为“行为艺术之母”,在艺术史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我觉得她的作品很直观也很有力量,她不断地探索人性,她把一些不敢前行变得实现。在收藏中我也偏爱直击人心的触动。包括她2010年在纽约MoMA的行为“艺术家在现场”中的对视,我觉得她冥冥当中与中国有一种丝丝缕缕的联系,可以联系到中国的哲学,这与我最近写巴洛克音乐的一些想法形成共鸣,其中写到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而玛丽娜用一种无言的状态,诠释了更充沛的情感,如老子的“大音希声”。

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1988年的行为《情人·长城》(The Lovers – The Great Wall Walk )

ARTYOO:近三十年之前,她来到中国在北京长城与她的男友乌雷做了分别的作品,那当你们在上海见面的时候,她本人有没有回忆这段在长城的往事?

王凯丽:她来上海的时候也讲到了这段故事,我还记得当时正好是上海吃大闸蟹的季节,我们边吃着边分享,提及当时跟曾经的爱人Ulay分手,又想到了一路上帮助她的那些中国老人们。虽然时隔已久,但这段中国之旅及长城的作品是她艺术生涯中很重要的一个“痛点”,“艺术家必须学会原谅”,而当时的痛点也变得不再疼痛,变成了她艺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完整。


王凯丽带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品中国岩茶(Kelly Wang invited Marina Abramović to tast China Rock Tea)


ARTYOO:在你们的交谈中,她是否有聊起中国的行为艺术,以及包括对中国当代艺术这三十年的现状及发展的整体体会?

王凯丽:在近三十年前玛丽娜只去过北京,当她来到上海之后感觉和曾经的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最初在中国的路上很难看到汽车,然而这么多年中国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当时我们去了余德耀美术馆Yuz Museum 、龙美术馆Long Museum等,当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也正在展出她的好朋友卡巴科夫Kabakov的展览,她非常惊喜上海竟然有这么多专业的美术馆,这么多优秀的展览,也包括我们看了余德耀美术馆正在展出杨福东的作品,她还提及了谢德庆,一位对她有着很多影响的中国艺术家。我们中国行为艺术的代表还有马六明等,她觉得中国的当代艺术有着很大的飞跃。


即将迎来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中国大展

阿布拉莫维奇的回忆录《Walk Through Walls》图/取自huffingtonpost


ARTYOO:据了解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的上海个展即将推出,请问大约是什么时候?丽安文化是怎样的角色?

王凯丽:保守预计后年初,去年是她七十岁的生日,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庆生,每个人涂着金色的口红。而今年年过古稀的她在世界范围内有四个大展,时间有些rush,所以我们延后,因为她是一个极度认真的艺术家,对待艺术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有一年我带出品的舞台剧团队去纽约ISPA和耶鲁大学交流,又是一个冬天,空气中弥漫着地下蒸气与纽约特有的黄色光线,那些常有的警报声,那些墙外有救生楼梯的咖啡色建筑,都是寒冷而熟悉,而我温暖的受邀居住在她的家中,她是一个对待生活也整洁有序的人。丽安文化在这个项目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从项目的推进还是情感,我们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玛丽娜是一个很特殊的人,她不仅仅代表个体艺术家,也是一个社会符号,一个受关注的明星,她,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你也知道在我们中国有很多不被认可的是不允许带入的,在这方面我们也做出了很多努力,若促成一个包容性强且具有梳理性的、成功的展览,势必将有专业博物馆、画廊、合作伙伴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将在尊重艺术家思想的前提下做出最大的支持。

2017年王凯丽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Kelly Wang and Marina Abramović in New York,2017)

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过往合作的作品系列,《AAA-AAA》 时长:15分钟,1978

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过往合作的作品系列,《时间中的关系》时长:17小时,1977

《潜能》(Rest-Energy),时长:4分钟,1980

Marina Abramović,Portrait with Firewood, 2010,Black & white photographic print,136 x 136 cm

约翰·凯奇(John Cage)的《4分33秒》


ARTYOO:对于你自己与她这些年的亲身交往,那你觉得随着她年龄的变化,她创作的方式从过去至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且在作品的力量上有了怎样的改变?

王凯丽:仅出于我个人的看法,也许并不是专业视角,我觉得她之前的作品都非常激烈,用一种富有冲击力的方式去表达她的作品和艺术理念,而她近几年的作品相对比较深沉,但力量更强。这种感受让我想到了美国的一位音乐家John Cage的《4分33秒》,他请钢琴家上台在钢琴前坐下。观众们坐在灯光下安静地等着,1分钟,没有动静,2分钟没有动静,3分钟,人们开始骚动,左顾右盼,想知道到底怎么了,到了4分33秒,钢琴家站起来谢幕,大家都全场鼓掌,这是一个没有声音的表演,这与玛丽娜有一种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处。我觉得任何的艺术形式或文化形式到了它最后探讨的一个阶段,必定是在探讨人性,无论是音乐还是当代艺术,还是文学等等,它到了最后都上升到一个哲学层面,玛丽娜正是这样的。

王凯丽的艺术生涯



威尼斯双年展徐冰的《凤凰》

震旦博物馆胡介鸣的《时间之光》


ARTYOO:抛开此次阿布拉莫维奇的展览,能看得出丽安文化在2014年至2017年主办过很多当代艺术的展览及项目,比如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刘广云的《安全距离》, 艺术都市《Stop Making Sense》,威尼斯双年展徐冰的《凤凰》,丽安当代艺术空间Berndnaut Smilde的《空》,震旦博物馆胡介鸣的《时间之光》,以及邱黯雄在西岸的特别项目《遗忘之城》等等。您作为其创始人不仅做当代艺术,还做金融、做音乐、出品舞台剧、写书等等,最开始是如何接触到艺术,并决定让丽安文化踏入艺术之路的,未来是如何规划的?

王凯丽:我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文化从业者,我的爱好决定着前行,包括近期我做巴洛克音乐,我始终有自己的一个标准,我并不喜欢特别浮夸的艺术作品,更喜欢严肃性的艺术。我非常欣赏一位艺术家可以安安静静地花多年时间去做一件事。就像刚刚提到的艺术家邱黯雄的作品《新山海经》,他用了非常长的时间只做这一件事,安静而持久,就像纽约的MoMA都等会用几年的时间去调研收藏作品,去做它知识结构的梳理。那我相信我们也是这样一个团队。我从事当代艺术的工作或选择的艺术家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不知不觉又后知后觉地,我已做中西文化交流工作十年,到现在为止我选择欣赏的艺术家都是具备国际化语言的艺术家,因为他们首先尊重自己,严肃对待艺术并且持续尊重文化。无论他们已在哪个高度,他们依然选择突破,比如玛丽娜、比如张晓刚、比如基弗、大卫·霍克尼等等,艺术是不分国界的,它的却在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表现出特质。


邱黯雄在西岸博览会的特别项目《遗忘之城》

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刘广云的《安全距离》


ARTYOO:除了作为舞台剧的出品人,您收藏当代艺术多年,请谈谈您都关注哪些类型的当代艺术品?

王凯丽:我关注的大都是相对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一定有国际性通用的语音。同时也做emerging artist的选择支持,现在很多年轻艺术家走得太快了,我欣赏那种稳步前进的艺术家,成功之后还不断地探索,更严谨地对当代艺术,这是一种真正成功所应具备的态度,我喜欢他们身上略带不那么安逸的特质,带着危机感,反应当下社会现况与问题。有时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比如在伦敦的画廊看到Bob Dylan ,甚至有时是政治问题,又如我前阵子收藏的古巴艺术家作品。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与王凯丽在丽安当代艺术空间(Marina Abramović and Kelly Wang in LIANCONTEMPORARY ART SPACES.)

“巴洛克之音”在震旦 “Sound of Baroque”in Aurora Museum


ARTYOO:对于此次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的展览是不是也在建立一种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那对于长期致力于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与中西文化交流,你个人有怎样的长远计划?

王凯丽:我喜欢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我一直在做的事。也让我想起玛丽娜也特别重视的“教育”,她说年轻人就是未来,希望她的展览也配合教育项目让更多年轻人们看到。记得有一次在乌镇与陈丹青先生聊起教育,他也与玛丽娜有着同样的思考。其实很多人可能通过当代艺术认识了我,但当代艺术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我的本行就是中西文化交流。当时我在海外除了做杂志主编与出版,就是侧重中西文化交流。社会心对于一个文化人非常重要,越了解西方越热爱中国文化,我喜欢读哲学,而我们中国的中庸之道非常的有魅力,可是我们现在太需要“美育”了。而规划是每一步积累起来的长久。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