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Ⅱ:幽灵的面容│2017·剩余空间年度计划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867   最后更新:2017/09/07 21:14:19 by 展览预告
[楼主] 展览预告 2017-09-07 21:14:19

来源:剩余空间



复活Ⅱ:幽灵的面容


开幕时间2017年9月10日下午4:00

展览时间:2017年9月10日-11月25日

展览地点:武汉武昌区宝通寺路33号403国际艺术中心


出品:眭群

策划:鲁明军

艺术家:何岸,黄炳,刘韡,徐渠,阳江组+郑国谷,张徐展,朱昱


死亡的首要结果是将死者变成一个鬼魂或幽灵,一个模糊而险恶的存在,它常常在生者的世界中徘徊,也会回到逝者时常出入的位置。(阿甘本)作为生命的一种形式,一种死后的或补充性的生命,幽灵常常是在一切结束后才真正开始。和那些已经完成的、礼仪性的、具有准确性的、没有明天的事物相比,它具有无法比拟的朝向未来的魅力和机敏。


“幽灵的面容”是一个以“向死而生”为主题的展览。展览由七个艺术家的七组作品构成。透过这七组作品,展览力图呈现一个历史与现实交错的神秘现场,它可能是未知的,也许是不定的,甚至还带着一股魔力和死亡之气。这也再次提示我们,艺术家所扮演的就是一个巫师的角色。如那些“逝去”的面容暗示着一种温度的召唤,那些交错的景致无异于一次次时间的陷落,而那些不断浮现的日常隐秘又不时地牵动着我们即将濒亡的神经,那些自在的幽灵之物则又不时将我们带入不可知的未竟之地——这是一次感知的重生,从中亦可洞悉一种新的政治机体及其能动的征兆。



附录:关于“复活计划”

缘起

3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奥利金(Origen)曾有一个在当时被视为“异端邪说”的观点,他认为,所谓“复活”事实上是理念、形象的复活,而不是作为物质的身体的重生。理念由于常被视为物质的原则,所以即便是一种精神的、且真正精妙的物质,复活者也有可能再次死亡并占据一个粗陋的身体,直到复原或最终复活的时刻,随之,理念的物质也将遭到彻底的消耗。但正是在这一点上,它打开了一个新的进程。这也即是尼采所谓的“永恒轮回”和“强力意志”,它是一种既不包含主体、也不包含对象的纯粹的自身感应,是一种缺乏——或者说是统一了——主体和对象的潜能。后来,海德格尔所谓的“向死而生”和“本真决心”也是这个意思。说到底,这里不是没有主体性,真正的主体性恰恰是处于这一纯粹的自身感应中的无根之根据。而这一“无根之根据”也正是复活真正的起始。

2016年,当英国脱欧、美国大选以及ISIS的肆虐、深陷泥潭的中东局势等各种事件交织在一起,在不少人看来将是一切旧有的意识形态之争和价值冲突面临彻底失效或被清零的时候,也许所暗藏的正是一个潜能的主体,一个复活的征兆。这里所指的自然不是某个具体的政治倾向,确切地说,是我们所遭遇的这个特殊的世界时刻。对此,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各艺术机构、艺术家、写作者及相关从业者已经集体付诸行动,发出抗议的声音。但我们也须承认,一直以来,无论是对体制和系统的不满和麻木,还是对于创造力和意志力的焦虑和召唤,都提示我们,新自由主义阴影下的众神狂欢无法掩饰集体感觉的匮乏和心智的贫瘠。而这一时刻,或许也是一个幽灵重现的艺术时刻,一个新的可能的“当代”。

“复活”计划就是在这一理论和现实背景下催生的。为此,我们特意选择了七部影片、七位艺术家和七位学者(艺术家),通过“据点的再生”、“幽灵的面容”和“将临的风暴”三个单元,将先后以放映、展览和集体阅读三种不同的方式,共同指向“复活”这一主题。虽然我们邀约的艺术家和学者各自有着不同的话语方式和立场,但因应这一紧急状态,他们构成了一股共同性的力量和主体性的潜能。而所谓“复活”,既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艺术宣言,也是一次响应这一世界时刻和未来变局的行动。

复活Ⅰ:据点的再生

主题展映

时间:2017年4月22日-6月10日

七部影片,每部影片播放一周。它们的叙事皆植根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之间看似没有直接的关联,也不存在任何交集,然而,又都可能将我们带到可以脱离既有的历史与现实叙述(或原本就在不其中)的晦暗处或虚空处,而这里也正是据点的再生之地。

真正的据点是一个生产性的结晶体,借用哈特(Michael Hardt)、奈格里(Antonio Negri)的话说,它是一种非物质的、智性的、感情化的、关系化的(也可能是跳跃式的)和有关语言的歧异性的劳动,其共同性、流动性、灵活性与不稳定性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抵抗力量,一种可以超越生命政治统治及其建构潜能的行动。在此我们可以说,每部影片都是一个据点,每一次播放也同样是一个据点,那么,其多重的流动性与再生性也意味着其本身即是一种行动,一次“复活”。

展映作品

陈界仁:《凌迟考》(2002);激烈空间:《上海电影地理》(2016);郝敬班:《我不会跳舞》(2015);赵亮:《悲兮魔兽》(2015);刘雨佳:《黑色海洋》(2016);沈莘:《据点》(2016);关小:《行动》(2014)

复活Ⅲ: 将临的风暴

七小时阅读

时间:2017年11月25日上午9:00-12:00,下午14:00-18:00

面对新的世界局势,思想界也纷纷做出回应。如马克思主义,自苏东剧变后,一度处于低潮,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证明了马克思的洞见,“马克思归来”也已成为一个新的思潮。又如卡尔·施密特,美国大选后,就有人将其比附特朗普。而尼采、海德格尔、福柯、德勒兹等迄今依然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思想的动能和批判的力量。另外,因应世变,朗西埃、阿甘本、巴迪欧、齐泽克等当代激进思想家更是从不放过发表异见的机会,而这些异见本身即是一种行动。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七位学者/艺术家,他们将各自利用一小时时间对所选思想家的某一经典文本进行分析导读,通过七小时的连续的集体阅读这一带有某种仪式感和象征性的实践和行动,意在掀起一场思想的风暴。

导读者

陈越(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蒋洪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汪建伟(艺术家,写作者),吴冠军(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教授),张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