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浩:在拆解与重建中隐现对社会系统的认知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728   最后更新:2017/09/14 10:42:44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7-09-14 10:42:44

来源:芭莎艺术 文:陈蔚然


艺术家洪浩

洪浩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员,自上世纪90年代起,频繁地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中亮相。他的艺术创作聚焦于世界宏观秩序与个人日常生活之间的冲突与共振,并通过对社会系统进行图像化结构,逐步完成自我意识的觉察、确立,继而消隐。


洪浩《万相之九》,布上丙烯、塑形材料及灰尘,100×170cm,2017年


2017年9月8日,佩斯香港为艺术家洪浩举办了最新个展——洪浩。这也是继2015年个展《反光》后,佩斯香港为洪浩举办的第二次个展。此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在2016-2017年期间创作的作品《有边——世界》系列、《反光》及《万相》系列的最新作品。


洪浩《有边之世界六》,布上塑形材料及灰尘,150×220cm,2016年

洪浩《反光之十三》,布上油画、铝箔及塑形材料,118×192cm,2016年


洪浩1965年出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他是一位具有智性品质的艺术家,作品的创作理念独特。他更趋向于使用后现代主义的方式进行戏拟,在轻松的戏仿过程中达到对现实生存的质疑与批判。在表现手法上,他也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才华和自由把握各种媒介的能力。

洪浩《往复之五》,绢上水性笔、铅笔、丙烯,136×136cm,2013年


“重复千遍就是真理”


《藏经》系列版画是洪浩艺术创作中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他将作品做成“古书”的形式,把书中的某一页,如“世界政区新图”通过版画印刷(丝网版)进行再现。他将地图的版式写真、夸张或者转换,意在调节思维的角度和观看物质的眼光。

洪浩《藏经:序》,丝网版画,56×78cm,1995年

洪浩《藏经:世界地貌新图》,丝网版画,56×78cm,2000年


洪浩创作了许多《藏经》系列作品,后来经过不断地重复,使得作品的力度进一步加强。1997年,他与艺术家颜磊编造了上百份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的邀请函发给国内的艺术家,这个“玩笑”正是因为运用了版画中“印刷”和“复数”的概念,使得作品令人信以为真。

洪浩、颜磊《邀请函》,1997年


东方美学观


自2001年以来,艺术家连续12年每日记录自己的生活痕迹,将日常物品不经筛选地收集并扫描,完成了代表作《我的东西》系列。作品以数量惊人、事无巨细的庞大视觉素材库展现了消费主义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洪浩《我的东西 No.1》,实物扫描、数码输出相纸,120×210cm,2001年


从表面上很难看出洪浩的作品与中国传统美学相关,然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恰恰在关于时间认识的长卷上。

洪浩《我的东西之七》,实物扫描、数码输出相纸,120×210cm,2004年


此次展出的《反光》及《万相》系列作品的视觉来源便是洪浩的代表作《我的东西》。在新作《万相》系列中,艺术家尝试通过对素材的随机重叠与错置使图形互相抵消,并用最终剩余的孔隙构成画面,使原本在《反光》中还依稀可见的物品轮廓彻底消失在画作中。

洪浩《反光之十九》,布上丙烯及塑形材料,120×195cm,2016年

洪浩《反光之二十》,布上油画及塑形材料,120×195cm,2016年


从《我的东西》、《负部》到《往复》、《反光》、《万相》,艺术家通过对自我意识的有意消隐令作品自发性生长。洪浩在长达十余年创作过程中展现出自己节制、超然而充满智性的东方美学观。


洪浩《万相之五》,布上丙烯及塑形材料,150×220cm,2017年


艺术家洪浩与《时尚芭莎》艺术部倾情分享,深度解读其抽象画作中的内在逻辑。


洪浩《负部之六》,实物扫描、数码输出相纸,165×290cm,2009年


芭莎:2016年的新作《有边——世界》系列,“地图”这一标志性元素又回归到了作品中,这是基于什么考虑?

洪浩:物与物的区分以及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我觉得是依赖边界来感知的。之前,我的《往复》系列想呈现出一种像生命一样的轮回。先是由人参与的美学设计,一个有边界的图形。然后是依这个设计去进行物品的生产与销售,再后是人对它的消费和使用,最后这件物品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平面的轮廓描绘。这个“边界”虽然看起来抽象,但都来源于人们生活中使用的物品。而《有边——世界》通过全世界国家地图边界的连接,来构成新的世界空间,这与之前的“地图”作品也有关联。


洪浩《有边之十二》,塑形材料、丙烯、灰尘,140×200cm,2016年


芭莎:你曾经的作品《藏经》系列和《邀请函》都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让人展开思索的,如今,作品给人更多的感受是抽象和对纯粹美学性的思考,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洪浩:这与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我做得比较有趣,带有一些调侃的性质,其中有一些夸张、置换的手法在里面。后来做了摄影和扫描之后,它的创作方式有所不同:面对的都是直接的现实,与自身生活的方式息息相关。


洪浩《藏经》世说新语,丝网版画,56×78cm,1995年

洪浩《文会图》(赵佶),摄影、工笔重彩、宣纸,2007年


芭莎:在你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画面的视觉从材质到轮廓,直到形状彻底消失在画作中,其变化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洪浩:作品的创作需要一个发展及深入的过程,而且做艺术需要有一种对未知东西的渴望,避免被固有的东西所羁绊,超越性是做作品的内在动力。此外,周围环境的变化导致人在不断思考,它是一种延续的过程。这些作品虽然从面貌上看有所不同,但实际内在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

洪浩《往复之八》,水笔、铅笔、丙烯、水性墨水、绢、画布,150×250cm,2013年

洪浩《反光之十四》,塑形材料、丙烯、画布,120×195cm,2016年


芭莎:你之前作品的材质有纸、相片及画布,今年新作中的材质有何创新?


洪浩:此次我在作品中加了一种自然的因素:灰尘。加入灰尘的原因,一是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相关,比如气候与雾霾的影响,它即是自然的也是人为的。另外,灰尘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随风而动。最早我是将作品直接放在外面一年,让大自然的四季风雨雪来帮助我作画,这样等于每天自然都在画布上完成一次创作,作品最后就呈现一种千层墨的效果。此次作品中我也用模仿自然的方式,将收集到的灰尘飘洒在画布上,使作品处在一种自然与人为的状态中。

洪浩《有边之世界六》(局部),布上塑形材料及灰尘,150×220cm,2016年


芭莎:摄影、版画、扫描都属于在平面上创作,平面作品在你的表达中具有怎样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洪浩:我认为平面作品的特点是操作上的简捷,不需要太多的外在条件,尤其对空间上的要求不是很高,更容易体现出一种自由的态度。另外,平面作品本身具有一种文气和直接性,艺术家自身的参与程度高。

洪浩《负部之二》,实物扫描、数码输出相纸,2008年

洪浩《往复之四》,水性笔、铅笔、丙烯、水性墨水、画布,150×250cm,2013年


芭莎:你在中央美院版画系就读时就已经开始做摄影作品了,你认为摄影与版画这两种不同的媒介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洪浩:丝网版画与摄影有很多相似之处:制版需要曝光、需要底版、都具有复数性、都需要印制等......只不过一种是还原现实的影像,另一种是源于绘画。

洪浩《往复之六》,水彩、铅笔、丙烯、绢布,170×170cm,2014年


芭莎:版画学习的背景对你的创作思维有何影响?

洪浩:我做的是套色版画,它有一个非常程序化的制作过程:按颜色制版一层层地套印。所以如果版层较多,在最初的几版就呈现出一种看似无厘头又有关联性的抽象状态,它留下了一些内容,同时又抽离了一些东西。我觉得这种状态对我有所影响,比如《往复》系列的一些作品以及《万相》所采用的方法,让画面的图像之间貌似各不相联,但也能依稀间感受到一种内在逻辑。

洪浩《反光之十二》,布上油画、金箔及塑形材料,118×192cm,2016年


芭莎:你曾说艺术应该更有灵性,不是用思维想出来的。什么条件会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感受的冲动?


洪浩:这种情况不确定,但是有时会在创作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如果一切都完全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样子做出来,反而少了一些趣味。创作中的“意外”会给作品带来全新的感觉。

洪浩《有边之二十三》,丙烯、塑形材料、灰尘,200×120cm,2017年


芭莎:此次的新作延续了你2013年《往复》系列的美学性思考,是否也可以视为你未来创作发展的线索?


洪浩:可以,因为这是一种延续,它们之间的变化都是有关联的。过去是现在的开始,现在是未来的开始。


正在展出

展览:洪浩

 艺术家:洪浩

展期:2017.9.8-10.19

   地点:佩斯香港 中环皇后大道中30号娱乐行15楼C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