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时评 | 郑志刚:“敲门砖”还是“敲心砖”?
发起人:laopao  回复数:3   浏览数:1303   最后更新:2017/09/23 17:48:47 by guest
[楼主] laopao 2017-09-20 19:11:33

新闻时评 | 郑志刚:“敲门砖”还是“敲心砖”?

《中国美术报》第77期 新闻时评

“85新潮”明星

今日“江郎才尽”?

□ 本期策划 颜培大 李振伟

【编者按】作为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转折,“85新潮”时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对当代美术产生重要影响,他们身上有明显的、清晰的符号标志,而今这一阶层的艺术家名利双收,客观地讲,他们就是代表着“成功”的艺术家。但是,当前对于这些“成功”艺术家的批评声音也是持续不断,有批评家直接指出这些艺术家不思进取,在取得“敲门砖”进入艺术殿堂之后便思维固化,再难有令人信服的好作品出现。对比西方的艺术家如安塞姆·基弗等,这一年龄正是精力旺盛,优秀艺术作品频出的高产时期,为何中国的艺术家在此阶段开始思维固化,为何这种现象在文学界也普遍存在?本期时评特邀请批评家对此问题展开探讨。

本期导读

“85新潮”: 一场不彻底的思想启蒙运动

▲熊云皓

不能以偏概全否定“85新潮”

▲徐旭

“敲门砖”还是“敲心砖”?

▲郑志刚

“敲门砖”不应成为终身福利

▲杨琼


“敲门砖”还是“敲心砖”?

□ 郑志刚

      卅载光阴已逝,回头来看,在“85新潮”中涌现出来的一批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基本上都获得了声名与金钱的回报。这批散发着浓烈的“中国当代艺术”意味的艺术家,以其“斗胆”的姿态令人刮目。说他们在一直备受争议的“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不过分的。在我看来,“中国当代艺术”这个命题不仅并不虚诞,反倒有着劲健的脉搏。设若没有肇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当代艺术”之旅,则中国的艺术史势必要缺失别样华彩的一章。

      予“85新潮”骄子们以丰厚回馈,既有名又有钱,是理所应当的。我甚至觉得他们应该更有名、更有钱。但遗憾的是,他们一直身处疯狂的猜忌、嘲讽与攻讦的包抄之中。不客气地讲,在中国艺术圈,亟待拓宽的首先是胸怀,亟待拔除的是谗言佞语、朋党为奸之弊习。尽管从实质上看,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不过是欧西哲学(从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克尔凯戈尔的“生命哲学”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的存在主义等)、艺术思想的“底版”在中国冲洗出来的照片而已,我们迄今未拿出富有原创意义的独立性作品。但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在此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依然令人动容。他们所推出的一系列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当代艺术作品,最不济也称得上“逾淮之枳”,担得起《美术》杂志、《中国美术报》、《美术家》、《美术思潮》、《江苏画刊》等专业媒体,以及高名潞、栗宪庭、贾方舟、皮道坚、彭德等美术评论家的推重。

       如果说陈丹青1979年至1980年间完成于拉萨、北京的七幅油画作品《西藏组画》,为“85新潮”及中国当代艺术运动扣开了门扉的话,那么,徐冰的《天书》、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张晓刚的《全家福》系列、岳敏君的“大嘴 ”系列、方力钧的 “光头泼皮”系列、黄永砯的装置 “《中国绘画史》和《西方现代艺术简史》在洗衣机洗两分钟”、森达达的《死亡的太阳(一车块状蜂窝煤灰)》、谷文达的装置《墨“炼金”术》和《茶“炼金”术》等一系列佳制,则堪称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当代艺术创作样本。

       至2017年,陈丹青64岁、黄永砯63岁、徐冰62岁、谷文达62岁、王广义60岁、张晓刚59岁、岳敏君55岁、方力钧54岁、森达达53岁,皆已年逾半百。这个时候,指责他们耽溺名利,固步自封,躺在成绩簿上睡大觉,不再有激动人心的新作出现,或有苛刻之嫌。

       实际上,近些年来,这批不甘平庸的艺术家一直在不断折腾,他们身上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一直未曾暗淡。拿陈丹青来说,在绘画(1995年,完成了一组15米长、2米高的十联画《静物》;2010年,与杨飞云策划了“回到写生”和“面对原典”两个大型美展)、写作(《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荒废集》等)、演讲、教育等几个方面都有动静。就像当年奋力摆脱苏联画风,学习米勒、柯罗、库尔贝那样,陈氏的“独立”与“锐气”仍在。还有徐冰,近年来陆续推出的《烟草计划》、木·林·森计划、《何处惹尘埃》、《凤凰》等作品及活动,均不乏深度。

      当然,论用志不分、持续不衰的亢扬创造力,我们或许难以与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安塞姆·基弗比肩。其画作荒凉狞厉、晦涩深浑,创作手段亦令人瞠目,甚至直接将烧焦的木条、干罂粟花、头发等拼贴于画面之上。在这位1945年出生的七秩翁面前,屡创千万元拍卖天价的“中国当代艺术F4”的确需要省察,需要沉淀,需要在市场泡沫与志得意满中痛切地摒除轻薄浮躁。事实上,近年来,曾经在国际拍卖市场叱咤风云的“F4”,逐渐面临撤拍、流拍以及低于估价成交等困局。一句话,中国当代艺术家正面临市场和评论界的双重质疑。

      总之,在“85新潮”中脱颖而出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精英群体,凭借超迈的创作赢得了“敲门砖”或曰“护身符”,从此锦衣玉食。一方面,我们必须高度认可他们在当代艺术艰难起步阶段所立下的汗马功劳;而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他们离“三眠三起、化茧成蝶”的境界尚有不短的距离。接下来,惟有以归零的心态再次开始披荆斩棘的跋涉,才可能在盛名与巨帑“挟持”之下,毁我塑我,免听骂声一片。






[沙发:1楼] guest 2017-09-21 10:55:10
[板凳:2楼] guest 2017-09-21 10:56:09
[地板:3楼] guest 2017-09-23 17:48:4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