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力新展“生生如環”:亲情和记忆的交加,纯粹而彻底的自由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112   最后更新:2017/09/20 20:27:44 by 聚光灯
[楼主] 聚光灯 2017-09-20 20:27:44

来源:scope艺术客


一种方法的形成,更多时候取决于艺术家的秉性,这似乎有点宿命论,但在相同的语境下,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选择性理解,最终都归于这个较为原始的基点,而对周力来说,她从不与现实斡旋,她的画面是主观的构成,除了有个人心境的写照、感情的表抒,直接勾唤的是生命的记忆。

A展厅现场


“生生如環”,是继余德耀美术馆“白影”之后,周力的又一次大型个展。这次展览动用了蜂巢北京全部展厅布局,集中呈现了周力近年来的创作,涵括白色、红色以及蓝色系列的架上作品,以及3件装置作品,为观者梳理了艺术家从平面到立体空间演变的完整线索。作为展览的开端,A厅陈设了周力最大的雕塑装置——用“纤细”的钢线布建完成的《生生如》长达20.6米、宽8.3米、高5.5米,由十多个不规则的弧圈和变形的圆环环相扣,回旋、转折、穿越、交错,看似无序的线条,混含着丰富的律动和形式变化,圆转雅逸,意趣空灵。观众身处其中,整个空间恍如世间,可以自由穿越、游移,苍茫而隽永,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B展厅现场


由A厅进入B厅的展墙上放置了周力早期的作品《窗中世界》(2001年),除了呈现周力早前的创作面貌以外,同时作为一种引导,过渡到了B厅和C厅展出的最新作品。与A、B、C厅展出的篇幅较大且相对雄浑的作品相比,D、E陈设的则是规模稍小的作品,以及艺术家构思过程中的一些草图小作,还有两件自画像作品——由一条线勾画而成的人体形态,这既是艺术家的自我写照,也可以指涉到每一位观者。有意思的是,这两件自画像的摆放设计十分精妙,二楼的自画像正好对着3个小窗口,通过窗口,可以看到A厅的大型装置,仿佛艺术家对自我作品的照见;而另一件自画像的灯光装置,则放到了展览的结尾,但在某个角度上又是展览的开端,微妙的安排,隐藏了各种关系的想象,意蕴无穷。


C展厅现场


在论述周力的艺术时,著名学者,同时也是这次展览的策展人王嘉骥先生认为,尽管中国书画传统的“用笔”对周力影响颇深,是她线条美感的源头之一,但她也解放了笔法原本用以结字和写象的实际功能,让线条回归为纯粹的造型艺术。如何为抽象的用笔赋予形状与空间,自明性和精神性具足,藉以表意、写情、叙事,或是表述世界,揭露宇宙本体之真实等,也都成为重要课题。

E展厅现场D展厅现场


微妙、灵动而富于内在力度的笔性,使得周力的线条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要读懂周力,却是个有点难的任务,只有尝试去理解一个艺术家的丰富,去解析一件作品之所以迷人的真相,才可以令我们距离艺术的真实面貌更近一些。


《Scope艺术客》 对话 周力


Scope=《Scope艺术客》

周=周力

艺术家周力


Scope:能否谈一下你的灵感来源?

周:对我来讲更多接近于记忆吧,记忆带来的感觉。我希望有具体的切入点来支撑我的创作,这样会更长久一些。目前对我来说,记忆是很敏感的东西,就是一种熟悉的感觉,譬如气味、声音或者一种情景,都可能引起某种情感的觉醒。我的画面看上去很薄,但都是画十几遍的,一层层的关系,让我欲罢不能,想去探究里面到底是什么,而这实际上就像是回忆的感觉。

△ 《窗中世界 之十二  布面综合材料 150×170cm 2001

△ 《线—温柔的海》 布面综合材料 300x400cm 2016-2017


Scope:线本身是无穷变化的,您怎么把握它在你画面上的变化和成长?

周:线的表达方式比较丰富,至少目前这个阶段,它足够丰富我的表达。现在回看我早期素描学习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有一些线条的研究倾向了,譬如明暗关系我都是用线而不是块面来画的。它一直都存在,只是现在的线索变得更清晰了。而对于线条从画面到三维立体的延展,实际上2001年在中国美术馆做“窗中世界”个展的时候,也开始有一些尝试——用木头锯成的彩色块,从画面延展出来的,整个展墙,包括地面上都是。可惜现在照片也找不到了。其实艺术家自己成长了,作品里的线条也就成长了。

△ 《线—影子的影子  之九  布面综合材料 280x500cm 2016-2017

△ 《粉—线  之一 布面综合材料 200×300cm 2017


Scope:线条是一个线索,同时您又以颜色为线索做了很多不同的系列,除了用颜色去构建画面、空间感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作用或意义?

周:颜色有很多的暗示作用。我自己对所有颜色都喜欢的,当然其中最有力量的是黑白,红色比较激烈,粉色挺温柔。虽然每个系列之间是有差别的,但关注点是一脉相承的,我希望有了气质和气韵,这些色彩也能有自己的生命。

△ 《红  之一 布面综合材料 200x300cm 2017


Scope:韵律也是您很关注的东西?

周:节奏韵律就是画面之间的各种关系,线条之间的轻与重,画面的整体张力等等。节奏,关系,和结构,我一直强调的就是这三个方面,万变不离其宗。

△  《夜  之三  布面综合材料、钢板 150x250cm 2017


Scope: 抽象的道路并不好走,很重要的一个是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找自己舒适的位置,而且艺术家有时候需要一些坚韧。

周:这个很重要,要做好自己,形成自己的风格,然后是坚持。抽象确实难,因为它太容易陷入到简单的形式发明。长时间的重复,就有问题,但如果仅仅是凭着感觉走,也是走不远的。中国艺术家走抽象道路的,都是从具象开始的,具象是基础,如果在具象学习里没能解决的问题,到了抽象领域一样弄不明白。我自己属于感受力比较强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让这个感觉延续下去。我个人希望这条路能走得更宽更广,而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主义的问题。因为抽象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到达巅峰了,现在我们谈抽象问题,就必须用新的眼光和逻辑去看待,它不仅仅关于抽象本身。“抽象”本身是来自西方的概念,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存在的。比如中国的书法也是很抽象的,但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视角和感知方式。

Scope:您在法国生活了很长时间,在现代艺术沉浸式的氛围中,会自然形成一种反思吗? 您怎么看待东西方在深层艺术观方面的差异?

周:打个比方,西方的艺术好比拳击的话,东方艺术就是气功,以柔化刚。如果我们照搬西方绘画,就像外国人学中国水墨一样,再怎么样,总感觉有一点不对的地方。但西方艺术其中理性思考的方式,是很值得东方人借鉴的。因为西方的逻辑分析,有问题就有答案;但我们很多的问题,答案是虚的、开放的,但确实存在,需要我们花时间研究。

△ 《白影—线  之一  布面综合材料 200×300cm 2017

△ 《白影—线  之二 布面综合材料 200x300cm  2017


Scope:2001年这个时间节点,在你的经历里面显得很有意思,彼时您受聘于深圳画院,同年又在中国美术馆做了展览,那是你生活和工作的中心从法国回到国内的时候吗?

周:深圳画院客座画家的合同是两年,但我只待了半年时间,做完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就回法国了。2003年,正式回来,这中间一直在各地行走,在美国也停留了半年,期间一直在做的“窗中世界”系列,差不多做了10年,主要以块面为主,其中也有一些线条和色彩,那时候材料的探索更明显一些。现在我的画面也放了很多材料进去,但材料并不是我的研究方向,材料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只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艺术家自己的路径才是主体。

△  《线—白影  之二 布面综合材料 200x200cm 2016

△  《线—白影 之六 布面综合材料 200x200cm  2016


Scope:绘画和装置,就像艺术家既有思绪自由的一面,又有面对具体问题的一些无奈,你如何看待这两种状态?

周:绘画对我来说比较得心应手,装置有材料的限制,很多想法表达不出来,包括每件作品放在什么地方,跟公共空间的关系都要考虑到,环境安全、材料的耐久性都要考虑到,并且很多东西都是个人没办法协调的。但装置线条的律动,也给了我绘画很多的启发,而且公共装置让我接地气,而绘画就像一个更加可控的自我世界,两者之间应该说在相互调剂吧。

△ 《线》 雕塑草图  纸本综合材料 27x39cm 2017

△  《线》 雕塑草图 纸本综合材料 39x27cm 2017


Scope:这次在主展厅展出的装置作品《生生如環》,这个作品放到公共空间里可以想象它的文化张力可以感染很多人,这个大型装置和您的架上作品之间的衔接和延伸也恰到好处,这件作品是如何诞生的?

周:这件作品其实在2013-2014年我就开始做模型了,但那时候对线条从画面到立体的想法还不成熟。首先是手绘出大概的形状轮廓,然后弯来绕去地做纸模,再一点点修改直至成型,然后等比例放大。但这个作品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本身的律动感是很强的,这样在压缩的情况下效果就很难把握,制作过程也根据现场做了很多的调整,所以这个作品绝对的独一无二,即便今后重做,也不可能一模一样。现在展场里面作品有7个着力点,它的结构是很稳定的,是可以让人穿越的,但如果要放置室外,可能还需要打钉。

△ 《生生如環 》 不锈钢 20.6mx8.3mx5.5m,重1.9t  2017(蜂巢北京现场)


Scope: 16年前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时当代艺术还称不上显学,在时隔16年之后的时间跨度里,你觉得面对所谓的“艺术”,对于它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周:我觉得艺术家最好的创作状态还是关注自己,不要受所谓的潮流摆动,因为我们现在还处于中间的发展状态,信息都是未知的,怎么可能判断准确?艺术的发展从来都是由后人写就的,现在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

文/嘉慧

作品图片/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