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艺术有所谓?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2088   最后更新:2017/09/22 10:00:52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7-09-22 10:00:52

来源:艺术眼 文:王俪洁



艺术有所谓?

2017年的夏天,欧洲艺术展览云集,除了每年三次的巴塞尔博览会,还有两年一届威尼斯双年展,五年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十年等一回的明斯特雕塑展。反观正在协商脱欧条款的英国,艺术界仿佛不太明媚。 世界艺术中心之一的伦敦在过去一年中都不太平。从去年充满争议的脱欧开始,英国社会就在持续动荡中前进,经历了一连串恐怖袭击,提前大选的闹剧,伦敦顶级富人区发生的廉租房格伦费尔大楼(Grenfell Tower)着火事件更是让焦灼的社会问题再次升温。

在这样的社会危机中,玛利亚·巴尔肖(Maria Balshaw)出任泰特美术馆120年来的第一位女馆长,掌管泰特在英国的四个分馆。新馆长将如何捍卫艺术的地位并说服政府加大对它的投入是巴尔肖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在巴尔肖看来对艺术的投入应该和建立好学校和医院一样,享受艺术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近些年,让艺术这个奢侈品变成生活的必需品是许多艺术机构不懈的尝试,艺术真的那么有所谓吗?这个夏天,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邀请全球25不同国籍、背景的艺术信徒们,围绕艺术有所谓Art Matters这个话题开展讨论。

艺术的那些价值


2016年开始,泰特现代美术馆定期举办“Tate Intensive”交流项目,从全球百名候选人中挑选出25文化艺术领域从业者,讨论艺术,尤其是当下艺术机构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与挑战。2017“Tate Intensive”艺术有所谓出发,思考艺术机构在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是什么?机构如何能与大众更好地互动?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与大众沟通?针对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谁有话语权而它们又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样才是具有国际视野的美术馆?目前的机构机制需要的改变是什么?改变何时到来?

泰特团队为学员安排了一周的高强度学习交流,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6点不间断的讨论,讲座,工作坊,走访,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安排课外活动,奔走于伦敦各大艺术机构的活动。学员来自全球五大洲,有古根海姆、M+这类艺术机构的策展人,有独立空间创始人,有批评家和学者等等。这既是一次难得的知识共享和交流机会,其实它也像是一个“吐槽”大会,对于愿意承担低廉工资却超负荷工作的从业者,也应该想想坚守的原因是什么。虽然大家所处的环境不同,面对的问题都很相似,比如机构缺少资金支持,艺术领域无论从人员组成到观众都不够多元,资源分配不均,机构本身改革迟迟不推进等等。

(图1)


(图2


在讨论之前,去年才上任的泰特现代馆馆长弗朗西斯·莫里斯(Frances Morris就给大家灌了一碗艺术的心灵鸡汤。这位新馆长其实是泰特的旧人了,早在1987年就加入泰特家庭,也是第一位英国籍的泰特现代馆馆长。莫里斯馆长坚信艺术是这个社会的灵魂艺术的精神价值或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s,它的包容、开放、创造力能让社会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艺术能反映现实社会的复杂性,提出批判性反思。艺术机构需要照顾好艺术和艺术家,让他们创作能得到充分尊重,为具有挑战性、实验性的作品提供平台。

在谈论“艺术有所谓”这个话题上,艺术家似乎是最没有包袱的。例如前来演讲的艺术家Isaac Julien(艾萨克·朱利安),在他完成作品时,作品的命运就已经不在他手里。照顾作品的使命就落在策展人手里,参与“Tate Intensive”项目的许多策展人关心的除了如何照顾好艺术家和作品,如何向不同背景、阶层的观众艺术的故事。

这一点也成为泰特策展团队大总管Achim Borchardt-Hume的挑战。Borchardt-Hume希望从展品和展览内容上反映多元及国际视野,例如近年来不断壮大的国际化策展团队和国际收藏委员会,把视野从欧洲中心的艺术家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扩展。当然还有举办以往从艺术史中被“隐形”的女性、LGBQ群体艺术家展览等等。泰特的一系列国际化的策略不禁让人联想起大英帝国主义的全球扩张,当被问及国际化视野的必要性时,Borchardt-Hume一再强调这是为了体现艺术的多样性,观众拓阔艺术的视野。

(图3)

(图4

(图5


说完了艺术的无用价值,莫里斯馆长还提到有用的价值,即艺术的功能或者工具价值(Instrumental values), 包括它的教育功能、对经济的贡献、推进不同群体的融合等等,这些价值在今后的讨论不断出现。作为政府的代表,伦敦市长办公室主管文化与创意产业的Justine Simons更关心的是艺术的有用价值。比如艺术如何给地区带来经济活力,如何促进社会融合。就以泰特为例,每年接待近600万的访客,带来了可观收入的同时也稳固了伦敦作为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地位。

当然,政府也希望艺术能改善本地居民的生活,艺术带来地区革新(Regeneration)是最常用到的说法,这一点也受到学员的质疑。在泰特现代馆到来之前,它所出的泰晤士河以南不是经济最活力的地区,居民大多为低收入或少数族裔群体,因为租金便宜也吸引大量艺术家。泰特现代馆开馆之后给这一地区带来巨大的变化,访客的增加带来大量商机,不断有时髦的商店和餐厅入驻,随之而来的是房价不断攀升。

政府并没有盼来他们所期望的艺术为本地区居民带来的革新,相反的,这一地区的发展越来越中产阶级化和绅士化。原有居民的收入根本无法负担高额的生活成本,他们被大量高收入人士取代,遗憾地成为地区革新的受害者。类似这样的中产阶级化(Gentrification现象在全球艺术集中区不断复制,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就是798艺术区,往往都是赶走了艺术家,留下了艺术资本家。

除了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之外,艺术的重要性当然还因为它具有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在欧美国家,很多艺术机构的真正身份是慈善性质的教育机构。在我们的讨论中,公共教育项目已经成为拉近艺术发挥价值的救命稻草。在亲民的压力下,艺术机构也在思考如何让教育的功能发挥最大值,尝试从精英、趾高气昂的说教角色变成引导大众一起学习的过程。许多机构正在将“教育(Education”改成“学习(Learning”,有意淡化机构的权威性和观众被动接收知识。同时还在机构使用的“语言”上下功夫。这里的“语言”包括不同国家、种群之间的语言,也指向面对不同知识、经验背景如何有效沟通的语言,时常是策展人提供较为学术的前言之后专门的团队“翻译”成更友善或通俗易懂的语言。

另外,我们还参观了与泰特现代馆有着相似平民地域背景的南伦敦画廊(South London Gallery)1891年成立至今,南伦敦画廊持续将艺术带入本地居民的生活,是伦敦南部Peckham一带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南伦敦的教育项目不是只发生在周末的游击项目,它根植于画廊的核心,成为常设展览,提供包容的发声平台。其中一个展厅专门为学校展览计划(Schools’Exhibition)设置,展示艺术家与教师、学生合作创作的成果。正巧近年展览讨论的主题是艺术能带来改变吗?小学生们和特殊学校的同学在艺术家的引导下就他们所关心的政治、社会议题进行创作。类似的例子在许多艺术机构都能看到,尤其是所处于低收入与少数族裔聚集的机构,例如东伦敦的教堂艺术馆(Whitechapel Gallery)。这些教育项目很好体现了艺术的包容和不同声音得到充分尊重。

(图6)


娱乐化=亲民?

不可否认,抛开精神层面的启发、教育意义、政治正确性的包容,艺术机构是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成为新兴的休闲娱乐场所:网红们在展馆里照相,雅痞们去艺术商店购物,累了还能在咖啡厅刷刷朋友圈,还有各种以艺术的名义举办的派对和跨界合作让夜场也不再冷清。似乎娱乐化和让其变得有趣成为艺术走向大众和亲民的妙招,当我们听到泰特不列颠的馆长艾利克斯·法区哈森(Alex Farquharson)提议要在夏日设立临时泳池来吸引更多观众显得不那么滑稽了。

早在十年前,以行为艺术家安德烈·弗雷泽(Andrea Fraser为伍的一批学者就对艺术机构日益增加的商业行为、高额门票、艺术商品开发等提出质疑。他们担心艺术机构把娱乐产业作为竞争对象会影响艺术的自由价值而被商业牵制。对于艺术机构,政府和公共领域资金支持不足的情况下导致他们转向消费娱乐活动缓解运营压力,这当然也是迫于现实的压力,以前高傲的艺术需要开始“讨好”观众,让更多人来消费。

但我始终觉得艺术以娱乐的方式走向大众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当我向泰特新馆长巴尔肖提出会不会担心艺术机构过度娱乐化的问题时,她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会,她认为让艺术变得更有趣没有任何问题,这样尤其能吸引对新鲜事务有极大热情的年轻人走入美术馆。她非常愿意看到大家把约会地点选在美术馆,艺术能让人感到轻松自在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这位穿运动鞋的“女魔头”多少有些平民馆长的味道。她接任执掌泰特超过30年的尼古拉斯·塞罗塔爵士(Sir Nicholas Serota),成为目前国际艺术界最有影响力女性之一。你很难想象她直到16岁才第一次踏入泰特的大门,巴尔肖坦言虽然已经是泰特的掌门人,因为小时候鲜有机会接触艺术的关系,她还记得当时第一参观美术馆时的自己的局促。学者出身的巴尔肖并没有名校和家族背景的加持,与塞罗塔爵士相比少了一些贵气,但是她希望保持在艺术上的探险精神与前辈是一脉相承的

(图7)


也许正是因为她的成长和工作经历让她深知艺术包容和开放的重要性,也是她一再强调要让大众在美术馆里感到轻松、自在的原因,哪怕是以娱乐大众的方式又何妨呢?巴尔肖确实不像我们意料之中的馆长,她更是少数愿意承认艺术“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或者说不是对所有人都重要,巴尔肖不希望艺术从业者如传教士般不断给自己或者给大众“洗脑”艺术的重要性。 这与她坚信的“享受艺术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并不冲突,泰特依旧会坚持向不同年龄、层次、背景的观众免费开放。


未来才有所谓

对艺术的价值在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见解。这次在泰特对“艺术有所谓”的讨论发现大家更愿意去探讨艺术的“有用”价值,无论是经济、教育、还是娱乐,艺术的附加值都成了重要的谈资。我们也的确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从以作品收藏、展示为中心转向以观众体验为中心的策略,愿意以友善的态度照顾到更广泛的观众。

做为英国艺术帝国的领袖人物,泰特少了一些傲慢的英国性格,主人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典范让大家来学习,而是提供一个动态的协作空间,大家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各方就艺术机构现有的机制与实践进行批判性的讨论。“Tate Intensive”的核心也是希望开放讨论的空间。这7天里,我们仿佛被放入一个真空的状态,不受外界干扰,能有一个坦诚,相互信任的交流机会。大家认识到艺术和艺术机构自身的挣扎,它也很难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但是在互吐苦水之后似乎没有人想要放弃自己的工作,这算是知难而上的勇气,还是一种愚蠢的坚持?

(图8)


图注:

1 “Tate Intensive”项目负责人介绍

2 “Tate Intensive”项目学员地区分布图

3 泰特现代美术馆策展主管Achim Borchardt-Hume介绍策展团队

图4 参观泰特现代美术馆展览

图5 讨论现场

6南伦敦画廊学校展览计划(Schools’Exhibition现场

7泰特美术馆玛利亚·巴尔肖(Maria Balshaw)演讲

图8 失败的自拍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