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伦敦丨十位中国当代艺术家联展“中国2185”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540   最后更新:2017/10/30 21:30:51 by 聚光灯
[楼主] 聚光灯 2017-10-30 21:30:51

来源:中国艺术现场


中国新一代艺术家在英国首次集体亮相赛迪 HQ 画廊推出『中国 2185』

赛迪 HQ 画廊(Sadie Coles HQ)日前在伦敦推出十位

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联展——《中国 2185》,这也是中国新一代艺术家在英国的首

次集体亮相。展览由策展人王宗孚策划,十位参展艺术家——陆扬、陈天灼、于吉、

孙逊、张如怡、娜布其、陈哲、徐渠、唐狄鑫、陆平原等,均为活跃在当代艺术前

沿、备受国际艺术界瞩目的青年艺术家。开幕同一天,赛迪 HQ 画廊还推出了著

名艺术家徐震的“徐震超市” (2007 - 2017) 在英国的首次展览。

《中国 2185》的展览标题引用了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中国 2185”,这是他在上世纪

八十年代完成的“批判性乌托邦”科幻小说。十位艺术家的作品旨在探讨中国的文化

变迁——历史过往、当今现实和未来展望——当然也远远超越了这些社会和地域界

限。这次展览巧妙地利用了“批判性开放”——中国科幻小说早期使用和倡导的方法。

它不仅昭示着意义远大的未来,也同时形成对过往历史和现实存在的批判性愿景。

《中国 2185》汇集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语汇——它以跨媒介艺术作品,瓦解并复

杂化了往往牵强附会于所谓中国“现代化”的大一统视觉形式和国家美学的根基。这

次展览除了现有作品和新作,还有部分现场委约作品,均为新生代艺术家的杰作,

包括大型装置、录像和新媒体作品、现场绘画和气动雕塑等。展览以科幻小说的文

学模式 (通常作为政治和个人问题的镜像)作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的组织结

构及其快速发展的生产现状。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畅想了 2185 年的中国。这个故事打开并整合了过往历史、现实

存在和未来设想,以期对现实进行批判,同时也对未来主张持怀疑态度。隐含在这

个幻想的未来之中的,是对数字信息和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传统与“进步”、性别

平等和后人文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的预见。这次展览表现了所有这些主题,成为刘

慈欣科幻小说寓言性的扩展引申。例如,陆扬的作品“意志最终拍摄的力量” (2016

年),是艺术家过往作品的艺术集成,以数码影像呈现了她的头脑转化为大型气动

雕塑装置,把数字化制作的头像从荧幕转移到了现实。在“职业” (2017 年) 中,徐

渠运用了在业内工作的朋友所提供的 108 个二手警用摄像机,制作了一个类似于

佛教徒佛珠手串的装置。陈哲的作品“可承受的”(2007-2010)和“蜜蜂”(2010-

1012)利用大量的文字和摄影图片, 以记录片形式展现了中国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空间,以及精神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这次展览还展出了于吉、孙逊、张如怡等艺术

家的新作。

《中国 2185》展览包含了三个层次的概念,这是基于对中国艺术史及其同时代的

认识而构建的:首先是对艺术史的过去和现在的同步探索和经典化;其次,正如王

德威教授和其他诸如宋明炜等人所探讨的,自新世纪起,(科幻)小说就被知识分

子作为探讨当下、重塑历史的一个重要载体;第三,新生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超越

了曾经被认为是物质、历史和地域的极限,其分化得到了认可。

《中国 2185》参展的艺术家包括:陆扬(1984 年生,上海),陈天灼(1985 年

生,在北京居住和工作),于吉(1985 年生,在上海居住和工作),张如怡(1985 年

生,上海),孙逊(1980 年生,在北京居住和工作),娜布其(1984 年生,内蒙古),

陈哲(1989 年生,北京),徐渠(1978 年生,江苏),唐狄鑫(1982 年生,杭州),陆

平原,(1984 年生,浙江省)。

展览将持续至 11 月 4 日。

陈天灼,替身01

210 x 130 x 118 cm

2015

唐狄鑫,夏天,

布面油画

200 x 300 cm

2017

唐狄鑫,Disorders

布面油画

200 x 300 cm

2017

唐狄鑫,Befall

布面油画

100 x 100 cm

2017

娜布其

A View Beyond Space No.16

800 x 210 x 45 cm

2017


陆扬

Power of Will – final shooting

尺寸可变

2016

陈哲

The Bearable: Body/Wound #005

32.4 x 43.2 cm

2007

陈哲

The Bearable:Birthday

28.8 x 43.2 cm

2010

图片由北京长征空间及伦敦赛迪HQ画廊提供


开幕同一天,赛迪HQ画廊还将推

出著名艺术家徐震的“徐震超市” (2007/2017) 在英国的首次展览。



伦敦首家“徐震超市”成功开业

伦敦首家“徐震超市”日前在赛迪 HQ 画廊(Sadie Coles

HQ)位于伦敦市中心国王街的空间成功开业。

伦敦版“徐震超市” 地处苏荷区中心人流量集中的商业圈,毗邻摄政街等著名购物

街,与周围充满活力的环境相得益彰。“徐震超市”开幕短短一周,不但吸引了大

批慕名前来的伦敦艺术观众,也引得过路人纷纷驻足,在超市里流连忘返,销售火

爆,场面热闹非凡。

和之前在上海、新加坡、纽约、迈阿密等地的实体商店一样,伦敦版“徐震超市”提

供大量包装光鲜,但内里空无一物的“中国商品”,明码标价,并鼓励观众购买。

据超市“店员”反映,这些平均价格在 3 英镑左右的商品,倍受伦敦顾客青睐。从印

有“填补空虚每一天”标语的塑料购物袋,到打印完整的收银条,都令“消费者”着

迷。踏入超市的观众反应各异,有的兴奋不已,有的惊讶不解,有的热衷于比较中

西产品包装细节;客流量在每日中午达到高峰,饥肠辘辘的过客纷纷进门觅食,但

拿起速食拉面和饼干包装盒,却失望地发现里面是空的;“Fill the Void”——“填

补空虚每一天”的标语引得多数观众驻足并会心一笑。

“徐震超市(2007/2017)” 由伦敦赛迪 HQ 画廊推出,策展人王宗孚策划,同一天

在赛迪 HQ 画廊开幕的还有来自中国的十位青年当代艺术家的群展——《中国

2185》。


关于徐震


徐震(1977 年生,上海)是中国最具标志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实践跨越了各种

媒体,包括装置、视频、绘画和表演艺术等。2004 年,徐震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最佳艺

术家”奖。他举办的国际展览和项目包括: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堪培拉,2016);阿尔

Riwaq 艺术中心(卡塔尔,2016 );军械库展(纽约,2014 );龙美术馆(上海,

2015);里昂双年展(2013);海沃德画廊(伦敦,2012);泰特利物浦(2007);PS1(纽约,2006);象征艺术博物馆(东京,2005);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2004);和威尼斯 双年展(2001、2005)。2006 年,徐震在上海举办了大型展览,并帮助发起了中国当代艺术社区(www.art-ba-ba.com),这是一个领先的网络在线论坛,探索和批评当代艺术。


2009 年,徐震创立了专注于提升当代艺术创作创意的没顶公司。2013 年,没顶公司推出了“徐震”品牌。2014 年,没顶公司在上海成立了“没顶画廊”,并于 2016 年 11 月在上海推

出了首家“徐震超市”。

徐震以嘲弄和激进方式挪用广告和消费社会中的老套桥段而闻名。“徐震超市”占据了介于装置艺术和商业生产之间的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空间,表现出艺术家对于资本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兴趣。“徐震超市”邀请观众购买一个被剥夺了物品实体和商品使用价值的空包装,这一行为构成了对全球化资本主义的消极本质的批判——无休止的供求链,野蛮的物流,大量的消费,以及包装和品牌传达的美学伪装。在这些空洞的容器中,包含着徐震对国际艺术市场及其武断的归属价值 价的嘲讽隐喻。


这个从 2007 年开始的项目蕴含了很多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对波普艺术的定义:

流行(为大众设计),短暂(短期),可消费(容易被忘记)以及低成本(大批量

生产)。徐震超市中大量堆积的、千篇一律的商品,响应了波普艺术对于生活和艺

术的结合,也将观众作为积极的参与者——将他们置身于活跃的消费者的角色。


“徐震超市”由此建构了一个加速、粗糙版本的中国消费主义盛行的空间——这是一

个在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往往被忽视的一个现象。原本的上海菜市场是一个具有社交

互动和娱乐功能的公共空间,很多家庭会每天到来购买新鲜食材。近些年来,这些

菜市场转型成为了超市和快餐厅(在 80 年代被引入中国主要用于服务外籍人士),

并逐渐失去了它们的历史重要性。在这些社会空间内根深蒂固的社区、饮食和交易

的传统,现在被大量生产、全球产业链的“国际化审美”所替代。“徐震超市”制造的

空洞幻想——若不是供消费,也可供购买——表达了一种对这历史的撤离一种幽默

而犀利的批判。

“徐震超市(2007/2017)”将展至 11 月 4 日。


关于赛迪 HQ 画廊(Sadie Coles HQ)

赛迪 HQ 画廊(Sadie Coles HQ)是国际重要的当代艺术画廊,致力于国际当代艺术的推广。自 1997 年在伦敦西区建立以来,赛迪 HQ 画廊已经代理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近 50 位

艺术家。

创办人赛迪·科尔斯(Sadie Coles)自 2007 年起即位列 ArtReview Power 100。画廊的长期合作伙伴莎拉·卢卡斯 (Sarah Lucas)曾代表英国参加 2015 年威尼斯双年展。2016 年,画 廊代理的艺术家海伦·马尔滕(Helen Marten)获得英国当代艺术最负声望的大奖——透纳奖,同时摘得赫普沃斯雕塑专项奖 (Hepworth Sculpture Prize),合作艺术家史蒂芬·克莱顿(Steven Claydon)也曾入围此奖。

HQ 是总部 Head Quarter 的缩写。创办人赛迪.科尔斯认为画廊的活动不应仅限于画廊现场。赛迪 HQ 画廊成立 20 年以来,除了在自己的空间定期带来展览,也经常与其他画廊、美术馆和机构空间合作丰富多彩的项目。为补充展览项目,赛迪 HQ 画廊以支持者的身份活跃在当代国际艺术前沿,定期向学院与美术馆捐赠并支持艺术家的展览。画廊拥有自己

的出版机构,独立出版图书与作品图录,或与其他的艺术出版商合作。

在过去的五年中,赛迪 HQ 画廊代理并展出了数量可观的新兴艺术家及其作品,其中包括米歇尔·埃伯利斯(Michele Abeles )、尤里·阿兰(Uri Aran )、阿德里亚诺·科斯塔(Adriano Costa)、香农·埃伯纳(Shannon Ebner)、海伦·马尔腾(Helen Marten)、瑞安·沙利文(Ryan Sullivan)、马丁·希姆斯(Martine Syms),及乔丹·沃夫尔森(Jordan Wolfson)等。其他长期代理的艺术家包括莎拉·卢卡斯 (Sarah Lucas)、约翰·柯林(John Currin)、 伊丽莎白·佩顿(Elizabeth Peyton)、乌尔斯·费舍尔(Urs Fischer)、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鲁道夫·斯丁格尔(Rudolf Stingel),及安格斯·菲赫斯特(Angus Fairhurst)。

返回页首